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第一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第二單元 比 較
教學內容
本單元主要是使學生經歷比較事物的多少,高矮,長短,大小,輕重,薄厚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領悟比較的方法.
內容如下:
1.過生日(比較數的大小多少)
。玻抡n啦(比較物體的高矮、長短)
。常E蹺板(輕重的比較)
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的活動,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
2.進一步培養學生認真傾聽,尊重別人想法的良好學習習慣,并引導學生進行交流.
3.使學生經歷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長短、高矮、輕重的過程,體驗一些具體的比較方法.
4.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推理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重難點,關鍵
重點:體驗比較的過程,獲得比較的不同方法.
難點:理解感知最大與最小,最多與最少.
關鍵: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思考使學生獲得對比較多少,高矮,長短,大小,輕重的體驗活動.
課時參考:4課時
第一課時 過生日
教學內容: 課本內容18-19頁
知識與技能:
1.會比較物體的大小和多少.
2.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與推理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操作討論理解知識并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養成與他人交流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會正確比較物體的大小,多少.
2.使學生進一步感知最大與最小,最多與最少.
教學難點:會比較數的大小
教學準備: 3個塑料杯 一些水 2本書
教學方法: 通過引導、觀察,啟發學生思考。
教學過程
一、探索
1.比大小,多少
師:今天小明的媽媽過生日了,我們一起來看看桌子上擺了什么?(學生回答)
(1)說一說,3塊蛋糕哪個最大,哪個最小?西瓜呢?(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2)哪杯裝得最多?哪杯最少?(引導學生觀察杯子的粗細,學會推理)
小結:幾個不同大小的物體比較,最大和最小的,都只有一個.
(3)兩瓶飲料,哪個裝得多?
二.聯系生活比較
師伸出一只手,讓小朋友也伸出自己的手.
師:比比你們的手和老師的手,哪個大,哪個小?
生:老師的手大,我們的手小.
師:誰比誰的大?誰比誰的小?(學生回答略)
小朋友們認真觀察一下我們身邊的東西,找出兩種物體來比一比大小.
師:比較大小的時候,小朋友可以用眼睛看出來,比較多少時,小朋友一般要數一數再比較.同桌之間比較一下誰的鉛筆多,誰的鉛筆少.
三.練一練
1.P19第1題
教師幫助學生理解題目要求,然后讓學生獨立完成.
2.練一練第2題
本題是3個物品之間的比較,從圖中可以直接看出,強調最大、最小都只有一個。
3.第3題
通過觀察交流,發展學生推理能力。
4、第4題
(1)指導學生觀察圖,用自己的語言編個短故事.
(2)學生在反饋時,教師根據學生編的故事提出數學問題:
爸爸,媽媽,誰喝得多?(學生討論后回答)
問:為什么爸爸,媽媽喝得不一樣,誰比較渴?為什么呢?
5.練一練第5題
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
師:認真觀察每個杯子里的水,動腦筋想想,每杯水里都放入一塊一樣大的搪,哪杯水最甜?
六.課后小結:
第二課時 下課啦
教學內容:課本第20~21頁
知識與技能:
1.在比一比的活動中,能夠正確比較兩個或三個物體間的高矮、長短、厚薄等。
2.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推理能力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掌握知識,通過所學知識判斷事物的高矮和長短等。
教學重點
1.會比較事物的高矮和長短.
2.知道在比較高矮(或長短、厚薄)時,需要在同一起點上進行,并初步學習尋找參照物進行比較的方法。
教學難點:能用多種方法比較。
教學工具: 2本書(薄厚各1個) 2條繩子(一長一短)
教學方法:引導觀察、啟發思考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來比一比高矮,看看全班誰最高.好不好?
二.新知識
1.比一比
先請兩位同學上來比一比.(讓一位同學站在臺階上,另一位站在抬價下,進行比較) 用手比劃一下誰高.
師:我們這樣讓他們比較后知道了站在臺階上的同學比臺階下的同學高,這樣比行嗎?
生:不行.
師:為什么?
生:因為他們不在同一位置上,不能這樣比.
師:那如果他們和書上的同學一樣比好嗎?小男孩該一點,是嗎?
生:不是,因為小男孩墊起了腳.
師:第二幅圖,他們這樣比行嗎?誰高?誰矮?
生1:行,小女孩高一點,小男孩矮一點.
生2:我覺得他們一樣高.
師:那我們誰來說一說怎樣比較高矮才合理?
小結:我們必須站在同一個位置,不能墊腳來比較才合理.
2.說一說
現在我們知道了該怎樣比較高矮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幅圖,圖中的小朋友們下課啦,他們在干什么呀?
(1)說說誰高誰矮?
(2)圖中的跳繩誰長?誰短?
3.選哪個釘子好?
(1)小組內互相討論
(2)集體反饋
你們討論的怎么樣了,我們的淘氣應該選哪個釘子呢?
師:第1個太小了,釘子釘不過去,不能把凳子面和凳子腿釘到一起.而第3個太長,會把凳子敲壞;所以用第2個最好,它的長度正好不短不長.
三.練一練
1.完成練一練1-3題
四.作業
五.課后小記:
第四課時 練一練
教學內容:課本第18-19頁
教學目標
。保M一步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
2.進一步掌握比較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通過比較,使學生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系。進一步清楚比較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教學方法:實踐操作法
學法: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掌握比較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今天這街課我們練一練,檢查一下大家上節課學的怎樣?你們敢不敢接受?
二.練一練
1.第一題 比高矮 (獨立完成)
2.哪根繩子最長?
(1)獨立完成(2)集體訂正,繞的圈數越多繩子就越長.
3.汽車能從橋下通過嗎?
(1)小組合作討論
(2)交流
有的學生會說能通過,有的說不能,都請學生說一說理由.
生:不能通過,橋的高度是3塊木板高,汽車的也是3塊木塊再加一個警燈,所以不能通過.
師:請大家想想辦法,怎樣才能讓它通過?(學生自由發言)
通過這四道題,大家對我們上節課的知識掌握都很好,每道題都能講出自己的理由,說明咱們小朋友都是愛動腦筋的好學生,老師為你高興!
但是下面的題更難了,你們有信心完成嗎?
4.3只小兔子誰最高?誰最矮?
(1)獨立思考
(2)說說自己的想法(三只兔子不在同一個高度,同一個位置啟發學生想辦法做)
(3)全班齊做
三、思考題
1.從短到長排一排。
(1)幫助學生弄清題意
(2)獨立試一試
(3)全班反饋
2.小螞蟻爬方格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
可能有一格一格的數,第一只螞蟻爬了10個格,第二只螞蟻爬了8個格,第三只螞蟻爬了9個格,所以......
還可以想:三只螞蟻爬的橫格的長度是一樣的,所以只要數豎格,就知道了.第一只螞蟻豎著爬了3個格,第二只豎著爬了1個格,第三只爬了2個格,爬的越少越短,所以......
四.小結
這節課大家都表現得不錯,看來再難的題目都難不到大家了.
五.課后小結:
第四課時 蹺蹺板
教學內容:課本第22-23頁
知識與技能:
1.經歷物體兩兩間的比較過程,初步學習三個物體最輕與最重的比較。
2. 掌握比較輕重的方法,會比較物體的輕重。
3.初步了解天平或秤的基本原理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掂一掂,說一說等實踐活動,逐步加深對輕、重的理解。初步掌握比較輕重方法,理解天平秤的原理,運用知識解決關于輕重德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1.掌握比較輕重的方法.
2.差別明顯的物體,用手掂一掂就行;差別不明顯可以借助簡易天平或秤..
教學準備:簡易天平或秤 水果
教學方法:通過觀察、引導學生學習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動物學校的小動物們,它們和我們一樣開始上課了,你們想知道它們課間活動做些什么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師:你從圖中看到了什么?
玩翹翹板的獅子、老虎和豹子誰重?誰輕?為什么?
生:獅子比老虎重,豹子比老虎輕。
生:因為獅子這邊低,所以它重.
誰最重?誰最輕?為什么?
二.新知識
師:對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輕重”(板書課題)
1.掂一掂
(1)拿出自己的東西,感受一下輕和重,與同桌相互說一說.
(2)全班交流
2.稱一稱、說一說
師:現在我這有一個蘋果和一個梨,請幾個同學掂一掂,估計一下誰重誰輕?
師:在我們不能確定哪個重,哪個輕?這時就要用秤來幫忙了.
拿出天平,放上梨和蘋果.根據實際情況,看哪個低就說明哪個重.
3.圈一圈
觀察后圈出結果,告訴學生大的物體不一定重,小的物體不一定輕。
三.鞏固練習
1.兩個物體比較.
讓學生看圖獨立回答,訂正時說說自己怎么判斷的。
2.三個物體比較
先指導學生觀察第一幅圖,蘿卜比白菜輕;再觀察第二幅圖,茄子比蘿卜輕。經過簡單的推理,發現茄子最輕,白菜最重。
3.練一練第3題
引導學生先看中間一幅天平圖,發現1只大鴨子和3只小鴨子質量的相等關系,再讓學生根據這一關系獨立判斷其他兩幅圖哪一邊重,訂正時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4.思考題
(1)先引導學生看懂每幅圖的意思,試著做題
(2)討論后,說出自己的理由.
(3)全班交流
1條魚與2只蟹一樣重,所以1條魚比一只蟹重.
1條魚與5只蝦一樣重,所以1只蝦比一條魚輕.
2只蟹與5只蝦一樣重,那么一只蟹要比1只蝦重.
所以魚最重,蝦最輕.
四.作業
五.課后小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iaoxue/92337.html
相關閱讀: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不退位)
2013年一年級數學上冊期末復習計劃
猜數游戲---跳繩導學案(2012北師大)
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問題教案作業練習題
認識人民幣(例3、例4)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