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教學的四個轉變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數學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摘要:要達到新大綱確定的教學目的,就要在教學中盡快實現“四個轉變”。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課堂教學以演算題目為重點轉變為培養學生能力和創新意識為重點;課堂教學以演算題目為重點轉變為培養學生能力和創新意識為重點;由教師的講解灌輸的教學轉變為通過創設情景、問題探究、合作協商和意義建構的學生自主學習過程;教學媒體要從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

  關鍵詞:新課程、新理念、積淀、整合、生存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意義建構。

  根據新大綱與新教材的特點和我們在數學教學教研實踐中的探索,認識到要達到新大綱確定的教學目的,就要在教學中盡快實現“四個轉變”。

  一、 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

  什么是教育?“把所學的東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剩下的是什么呢?就是教育的積淀、精華、永遠不會忘記和長期起作用的東西。數學教育的最深沉的積淀是什么呢?是數學的思想、方法、思維策略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這是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深度地親身經歷、體驗和感悟方可獲得的東西,這是數學的靈魂和精髓。數學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去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進而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直至生存方式,以此來體現數學教育的文化價值。多年來,主導和控制我國中小學的課堂教學是唯一學業評價手段的教育教學方式,幾乎成了教學管理和教師們教學的定勢的評價行為,極大地束縛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發展和創新意識的形成。

  經濟、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是變化和發展的,在青少年階段接受的知識不是終身夠用的。因此,教師應由過去單純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觀念,即以學生的今后甚至終身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在數學教學中應謀求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策略和方式,教學過程不僅要使學生習得基本知識和形成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在這些過程中感悟和體驗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思維的策略,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方法,使學生終身能受用。如在新教材中,第二章的函數應用舉例與實習作業,采用函數與方程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和不完全歸納得出目標函數的方法以及利用二次函數處理人口增長和生產發展等有關的增長率的實際問題。這些思想方法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解決過程中琢磨和體驗出來的。又如在第三章中關于數列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學生通過對幾種分期付款的問題的社會調查實踐和研究活動:確定課題、擬定計劃方案、分工協作、收集篩選資料與數據、選擇數學模型、處理數據、驗證結果和得出實際問題的答案等,不僅能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且還初步形成了一種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開拓創新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都具有遠遷移的積極作用。又如在第十章中通過對隨機現象和概率的研究,為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面對要解決的問題,調查研究、設計方案、制定策略、收集信息、處理數據、分析推斷這一整套的思想方法。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會有更大的作用,就能實現教學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目標。

  二、 課堂教學以演算題目為重點轉變為培養學生能力和創新意識為重點

  目前數學課堂教學的狀況是:多數教師給學生布置成套的題目進行模式化訓練,數學應用的意識不強,即使由某些應用似乎是被迫的,培養數學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也還停留在口頭上。新教學大綱中的教學目的反映了社會發展和時代要求,反映了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數學課堂教學應把重點放到培養學生能力和創新意識上來。數學能力一般由認知數學事實的能力、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和建構數學模型的應用能力等組成。其中認知數學事實的能力,包括了對數、式、數學符號、數量關系、對數與式變換的認知;對空間圖形、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實物與圖形的互相轉化、圖形中元素的認知;對命題結構、論證的一般方法的認知等。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包括提出問題,問題的識別、分解、轉化能力、 解題的探究和監控能力等。建構數學模型的應用能力包括掌握已知的數學模型、應用數學模型來理解與解釋客觀事物等。新大綱中的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隱含在以上的數學能力之中。夯實“雙基”固然重要,但要與培養學生能力和創新意識同時進行,不能認為必須有了前者才能進行后者,否則導致二者割裂,不能互相促進不利于二者的共同提高。從數學教育的整體上來說,教學過程中應突出培養學生能力和創新意識這一重點。

  三、 由教師的講解灌輸的教學轉變為通過創設情景、問題探究、合作協商和意義建構的學生自主學習過程

  建構主義認為,教學應當用情節、背景真實的問題引導出所學的內容,通過營造解決問題的環境,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和自主探究,教師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的互動學習和知識的意義建構為中心,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通過創設情景、問題探究、合作協商和意義建構等活動,使之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材中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教師講解知識的手段,而是教師創設情景、學生合作學習和共同探究的認知工具。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等教學要素都被賦予了新的涵義,成為新的角色。

首頁上一頁12下一頁末頁共2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270819.html

相關閱讀:科學把握數學新課標
高中數學:扇形的面積公式_高中數學公式
高考數學復習:系統梳理 重點掌握
三角函數圖象性質
高中數學學習方法:高二數學復習八大原則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