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興趣:知而好,好而樂。
“知之”:走進語文,不抵觸,不反感,不因對以前的老師、教材和考試的印象而遷怒語文;能如此,方可初嘗語文的甘霖。
“好之”:日日操習,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棄,不因外界干擾、其他學科和考試分數而離開語文;能如此,方可欣賞語文的漫天紅霞。
“樂之”:處處留心,養成習慣,言談舉止,一笑一顰,莫非語文;能如此,方可進入語文的神仙洞天!
(二)要自主:觀千劍,操千曲。
古人云:“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周易
?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強調的就有自主學習的重要。語文學習不同于其他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教師的“教”不會直接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而只能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求理解,才能逐漸達到“自會讀書,自能作文”的境界。
試圖靠老師講得好、深、透,學生只管默默聆聽、記憶就學好語文,這種想法已被無數事實證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識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作好自主學習規劃,加大自主練習的力度,自奮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條極重要的語文學習規律。
(三)必多寫:思欲利,筆磨禿。
學語文所為何事?豐富心靈、明白事理、完美生活。就是要鍛煉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情感思想要富贍犀利!
只會作題,不注意自己感性和理智的鍛煉,其情思通常表現出兩個缺陷:一是“淺”:情感幼稚化,思維平面化,既無深情,也無遐思;一是“窄”:生活面窄,導致了關注的主題窄,既少閱歷,又缺大氣。
要糾正這兩個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廣”,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同時,必得加上一個字:“寫”!“寫”可以醞釀和升華情感,“寫”可以廓清和鍛造思想。“思欲利”,必多寫!
堅持寫日記,這是許多偉大成功者的良好習慣;至少要堅持每周練習寫作兩次:生活札記一篇,記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鮮活素材;讀書筆記一篇,養成閱讀習慣,整理讀書收獲。三里,能寫到三至五萬字,是基本的量的要求。如此,方可謂:“筆磨禿”。
(四)定多讀:破三春,匯九流。
三中,要下定決心廣泛而深入的閱讀,這就叫“勘破三春”。閱讀時,要涵蓋古今,包舉文理,融會中外,首重哲學,這就叫“融匯九流”。舉凡人類心靈智慧的結晶,能開眼界、除迷狂、啟思維、美德行、富心靈者,均可大讀特讀。尤請注意:不要只讀文學作品,不要只讀中國作家。
(五)強積累:有詩書,有成竹。
語文學習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樣(模板)應該是什么呢?當然是前賢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紅樓夢》、蘇步青熟讀《古文觀止》的例證,當是大家熟知的。通過長期的艱苦的積累,在頭腦中建立起豐富的“語言范式”,形成“興奮灶”,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腹有詩書”。
運用這些“范式”,模仿著“說”,模仿著“寫”,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這樣,就很容易有學習的充實感、成就感、條理感,就不會再感到語文學習空泛、無力、不可捉摸。這種狀態可以稱為“胸有成竹”。高一開始,做好四種儲備,積淀豐厚底蘊——
1
.素材積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鼓勵學生多讀書,教學中要保證學生的讀書時間,并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2
.情感積淀:“人間真情最具有穿透和震撼力”,平時作文要克服“假大空”,“偽圣化”,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
3
.文化積淀:文化底蘊最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和藝術品位。要引導學生讀經典,賞美文,博覽精讀。
4
.理論積淀:理性闡發,可以使文章染上濃烈的思辯色彩。引導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理性觀點,分析評價社會現實和歷史現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92156.html
相關閱讀:現代文閱讀常用術語和答題格式表格分析
探討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解題規律
閱讀測試中暗示的解答功效
認識實用類文本的文體特征與主要表現手法
高考人物傳記復習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