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性是人物傳記的第一特征,寫作時不允許任意虛構。但傳記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歷史記錄,它具有文學性,它通過作者的選擇、剪輯、組接,傾注了愛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藝術的手法加以表現,以達到傳神的目的。2007新課標高考語文《考試大綱》關于傳記等實用類文本的閱讀考查規定:“閱讀評價中外實用類文本。了解訪談、調查報告、新聞、傳記、社科論文、科學小品等實用類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這就更接近以往文學類作品閱讀要求,明顯提高了傳記等實用文本的閱讀考查難度。因此,要了解傳記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力爭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授之以漁——方法技巧展示人物傳記(包括回憶錄、長篇或中篇傳記文學)屬于文學性傳記,它的表現手法比較接近于小說,只是其基本人物和情節必須符合真實性原則。可以運用想象手法,來恢復其失落的事件環節或細節。常見的表現手法主要有:一.人物之間的對比烘托。司馬遷的《史記》在塑造人物時,大量地運用襯托這一藝術手法并且靈活多變:或讓人物兩相對照,相互襯托;或虛實結用,以實托虛;或以賓襯主,對人物進行側面烘托;或引用歌詩,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或大襯托下包含多層小襯托。他之所以如此不吝筆墨大肆運用襯托手法傳寫人物,是有著極為復雜的主客觀方面的原因的。由于善于吸取前代成功經驗并加以發展,襯托藝術經他而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我走進了巴爾扎克的臥房。
巴爾扎克先生躺在床上,頭靠著一大堆枕頭,枕頭上還加上了從房間的長沙發上取下的紅錦緞坐墊。他的臉呈紫色,近乎變黑,向右邊耷拉,沒有刮胡子,灰白的頭發理得很短,眼睛睜開,眼神呆滯。我從側面看著他,覺得他很像皇帝①。
一個老婦人和一名男仆分別站在床的兩側,面帶恐懼,屏聲靜息地聽著臨終之人喘著粗氣。
床頭柜上的蠟燭把壁爐旁掛著的一幅畫照得通亮,畫上的輕人紅潤的臉龐上泛著微笑。床上散發出一股令人無法忍受的氣味。我撩起被子,握住了巴爾扎克的手。他的手上全是汗,我緊緊地握著,他卻毫無反應。
……老婦人對我說:“他活不到天亮了。”
我走下樓梯,滿腦子都是他那張沒有血色的面孔。穿過客廳時,我又看見了那尊靜止不動的、表情沉著高傲的、隱隱約約煥發著容光的半身雕像,我想到了對比鮮明的死亡和不朽。
他在夜里去世了,終51歲。
在他去世的當天,吉羅給他畫了像。人們還想做他的面模,但沒有成功,因為尸體腐爛得很快。他死后的第二天上午,到他家來的模塑工人發現他的鼻子塌陷,臉已經變形。人們把他放進一個包鉛的橡木棺材里。
葬禮在魯爾教堂舉行。我站在他的棺材旁,回想起我的第二個女兒出生后行洗禮時也是在這個教堂,從那時起我再沒有來過。在我的記憶之中,死亡和新生聯系在一起。……(節選自,《巴爾扎克之死》,張有浩譯,有刪改。)注①皇帝:指拿破侖(1769—1821),法國資產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法蘭西第一帝國和百日王朝皇帝。
問題:文中兩處畫線句子表達了作者對生命怎樣的認識?【解析】:①將充滿活力的生命與垂死的生命作對比,表明死亡是殘酷的,又是無法避免的。②將新生和死亡作比較,表明生與死是生命的自然過程,死亡并不可怕。二.生動傳神的細節描寫。傳記作為寫人的藝術,為了渲染人物個性,離不開記敘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和最能表達人物個性的細節。不寫事件,傳記無以表現人物;不寫細節,作者無以使人物生動起來。因此,閱讀傳記需要特別關注細節描寫。偉大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李嵐清冼星海祖籍廣東番禺,19056月13日出生于澳門。1925他到北京,進入國立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1928到上海國立音樂院學習,因參加學潮而被迫退學?颗笥训膸椭驮诖献隹喙,他于1930春到達法國巴黎學習音樂,靠在餐廳等處做雜役維持生活,失過十幾次業,餓飯,找不到住處,甚至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館、大餐館中去拉奏討錢。在這樣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堅持學習,并成功地創作了《風》得到老師們的贊譽,考入巴黎音樂學院著名作曲家杜卡教授的高級作曲班,并獲得了榮譽獎。學校要給他物質獎勵,問他要什么,他的回答是:“要飯票”。
1935秋,冼星海結束在法國的五學習生活,回到上海。當時,日本軍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后,正把侵略的戰火燃向華北,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關頭。冼星海用音樂做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去,創作了《我們要抵抗》、《救國軍歌》、《保衛盧溝橋》、《到敵人后方去》等抗戰救亡歌曲,在群眾中廣為傳唱。他得知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郊區為貧苦孩子辦了“山海工學團”,便定期去該團做輔導,教唱救亡歌曲。他還深入到學校、農村、廠礦、部隊去推廣、輔導群眾歌詠,有力地推動了當時的救亡歌詠運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48310.html
相關閱讀:認識實用類文本的文體特征與主要表現手法
現代文閱讀常用術語和答題格式表格分析
閱讀測試中暗示的解答功效
探討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解題規律
高考人物傳記復習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