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高考語文考試閱讀解讀與應對策略
一、從高考閱讀命題的本質談起
在我寫下這篇文字之前,我依然固執地相信,有太多的考生甚至在學習十二語文之后仍然無法認清
“
閱讀題
”
的本質。正如人都要有靈魂一般,閱讀文章毫無疑問也擁有自己的靈魂,這個靈魂,一言以蔽之,就是象征。弗洛伊德闡釋文藝作品的發生時,意味深長的將其歸結為作家的白日夢,一切文藝不過是夢幻而已。文學,特別是出現在高考中的現代文,總是最習慣于將抽象的理念、意識借助某種具體的物象進行傳遞。借用一個爛俗的例子,當我們想要表達
“
我愛你
”
這類抽象意思的時候,我們往往更愿借助
“
月亮代表我的心
”
如斯煽情的言語來表達。
“
月
”
作為一個具象此刻成為
“
愛
”
這樣一個抽象名詞的替代,因而,我們說
“
月
”
成為一種
“
象征
”
。
請歷數這些來的高考現代文試卷,
2005
北京《合歡樹》,史鐵生先生希圖傳遞出他對深沉母愛的頌歌,卻只似乎平淡地讓一個
“
合歡樹
”
闖入讀者眼簾
——“
愛
”
太過抽象,而當史鐵生與母親合種下的樹卻蘊藉而含蓄地飄散出母愛的味道;
2006
全國二《綿綿土》,牛漢先生對故土的依戀動人心魄,依戀是抽象的,無法言說的,但綿綿土卻是那樣踏實、一絲不茍地橫亙在先生心中,當對故鄉的眷戀被置換成對綿綿土的眷戀時,我們再次看到
“
土
”
作為具象的象征意味。歷數這些來的題目,似乎足夠說明問題:
北京《海棠花》;
全國一《燈火》;
2009
北京《司馬祠》;
2009
全國一《彩色的荒漠》;
2009
全國二《岳樺》;
2009
山東《記住回家的路》;
2008
北京《碧云寺的秋色》;
2008
全國一《陽光古道蒼涼美》;
2008
全國二《馬櫻花》;
2008
山東《燈火的溫情》
……“
海棠花
”
、
“
燈火
”
、
“
司馬祠
”
、
“
荒漠
”
、
“
岳樺
”
、
“
路
”
、
“
碧云寺
”
、
“
古道
”
、
“
馬櫻花
”
,千差萬別的題目背后總有一樣東西似乎是不變的,那就是它們幾乎全部都是生動而具體的
“
物象
”
,而它們背后一定又都具有著抽象的象征內涵。我無意再翻箱倒柜找出更多例證在這里鋪陳,想說的只是,五六百套卷子看下來,
“
象征
”
作為一種最容易被忽視卻最為本質的表現手法幾乎占到九成甚至更多。抓住本質,一切似乎都明朗起來。
北京卷《海棠花》,無疑又是象征。假若,你還記得我在課上反復強調的
“
母題
”
,那么你一定還記得
2008
全國高考二卷《馬櫻花》,兩文的作者都是季羨林先生。再接下來,等待我們的是戲劇性的一幕。這一作為壓大軸的最后一題分值
8
分,問道:文章寫馬櫻花有什么寓意?還魂般,《海棠花》中同樣提出這樣的疑問,文章中寫海棠花的用意或說作用是什么?關乎閱讀本質的
“
象征
”
一定在考試中頻繁出現,而且一定又是隱蔽出現的,除非你洞曉這其中的奧秘。你不會忘記,我在閱讀課上反復強調了不知多少次,一旦出現某種具體的意象,它成為文章陳述的主要對象甚至就是標題,那么這一定與象征托不了干系;你也一定記得我一次次催促你們背下這樣的話,只要是象征,其作用一定是
“
一,含蓄抒情;二,使文章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韻味悠長
”
。洞明閱讀本質的高考出題人不會不知道象征的重要,因此,我近乎堅定地在寒暑假班、沖刺班一次次強調這些,你還記得嗎?
二、
“
標準化
”
模式下命題的趨同
信度、難度、區分度的最終達成一定與考題標準化密切相關,考題一旦標準化,題目類型就比如走向趨同化,因為,只要這樣,才能做到標準。如果說
2007
、
08
、
09
三是一個漸次調整的過程,那么到
,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省份,無論是單獨命題還是自主命題;無論是新課標還是舊課標,在現代文命題思路上不是呈開放化,反而漸次走向趨同。倘若非要點破其中玄機,只能說,就語文考試學來說,現代文閱讀可能設置的題目類型實在也僅此四類
——
詞句理解、內容分析、鑒賞、觀點評價。我們不妨說得更細致綿密,徹底揭開命題背后的潛規則。
詞句理解,全國卷的考生今顯然毫無懸念地再次發現國老師的話得以驗證,連
15
題的題號都沒有置換掉,同時需要讓考生解釋兩個句子的傳統也依舊保持。問題的關鍵更在于,其題目難度依然是
0.7
左右。這意味著,考生只要在文中將需要解釋的詞句進行定位,并依據文本提示判斷答案是在定位完之后的上文還是下文的兩至三個句子就完全可以了。從語文考試學的角度來看,難度控制在
0.7
上下的題目絕不可能以段落或篇章為單位確定答案,而只能以獨立存在的句群為單位。如果想得滿分,考生所要做的亦僅僅是將定位完了之后上下文兩三句中的關鍵詞
(
一般就是名詞或形容詞
)
找到,并重新使用它們造句。這樣的思路對付一般的詞句理解題綽綽有余。再次強調一次,因為難度決定答案范圍,這是語文考試學中必然的出題規律。反復強調過,這樣的題目是考試必出的,無需多引更多省份的卷子。值得一提的是
重慶《在春天里觀察兩只鳥》,現代文上來
14
題劈頭即是請學生解釋劃線句子的含義,且分值
4
分,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將一個句子的解釋提升為
4
分,背后可見命題者對考生基本閱讀能力的重視,頗值得玩味。
內容分析類型,照我的說法,考了二十,幾乎只有三種類型:第一類,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第二類,特點;第三類,兩段關系。從語文考試學上來看,難度普遍維持在
0.5
左右,且提問方式多樣,但歸結起來就是上述三種。有意思的是,在標準化考試重壓下,出題漸趨保守的今天,命題人似乎越來越不愿變化這些花樣。湖北卷
19
題:作者為什么說
“
揚州的繁華還在,但唐代的風流不再?
”
請聯系全文作簡要分析
——
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類型;廣東卷
17
題:文中的畫線部分分別現了丈夫怎樣的心理
——
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類型;全國卷一
14
題文章細致地描寫了煤油燈的外形和使用方法,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
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類型;重慶卷第
16
題:請分析兩只鳥把巢筑在第五棵樹梢頂的原因
——
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類型;安徽卷
11
題:根據小說第
④
至第
⑥
段的內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點
——
特點等等,等等。如果說,解題的過程是反命題,那么命題人在出這類題目時,不過是將文章劃分為若干層次,依照這個層次分別給出答案點數。一般意義上,規律是
5
分以下的時候,一點一分;
5
分以上的時候,一點兩分,照此,學生直接劃段,并按要求從各段特殊位置句中找到答案并依據題目分值答點即可。難度是
0.5
,不上不下,扣分一般就是因為露點,明了給分原則,也就不難了。
鑒賞,考察
20
幾了,毫不夸張地說,就是兩大類題目,句子作用與表現手法。在側重基礎的今天,句子作用題作為標準化策略最強、答案設置最無爭議的題型,備受命題人青睞,可以設想,任何人都不想給自己找太多麻煩,題目創新風險偏高難度穩定性不佳的情況下,作用題以其較高的區分度注定受到歡迎?记皼_刺,現代文閱讀,國老師所押的四道類型題全部命中,毫無懸念,尤其強調的作用題,無論是北京、全國還是其他自主命題省份,無一
“
幸免
”
,全部中招。這部表格不知畫了多少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04988.html
相關閱讀:探討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解題規律
認識實用類文本的文體特征與主要表現手法
閱讀測試中暗示的解答功效
高考人物傳記復習對策
現代文閱讀常用術語和答題格式表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