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語文課堂更精彩
---
淺談網絡對語文教學的影響
西安市宇航中學
劉紅娟
【摘要】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一門基礎學科,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內涵。中學語文教學必須改變學生只是單一的從課堂獲取知識的途徑,教師要走出應試的狹隘圈子,以課本為中心,以研究性學習為載體,向課外拓展,以網絡為輔助,擴大學生的閱讀面、知識面。網絡走進語文課堂,猶如教海中引進了一溪活水,學生學得主動、快樂,教師教起來得心應手。
關鍵詞
:網絡
課堂
創新
質量
快樂
一直認為:語文不是學出來的,因而語文成績好的學生,不是老師教的,而是學生悟出來的,一旦悟出了語文的真諦,它將融入你的血液中,從此伴你生長,滋潤你的生命,永不流失。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我一直主張語文課堂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對語文的欣賞感悟?删W絡的出現,使我震撼,它改變了我的語文教育觀,大大地推進了語文教學手段的現代化進程,使古老的語文教學逐漸融入到現代化的進程中。
一、網絡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在語文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有極大的選擇自由,而學生的語文學習,更需要有充分的選擇自由。語文學習必須廣泛涉獵,必須有豐厚的文化積淀。
“
好讀書不求甚解
”
是學好語文不可缺少的一個側面,但在缺乏網絡的條件下,廣泛閱讀,多方涉獵,是無法在語文課堂上實現的,而借助網絡,卻完全可以做到的。
網絡,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匯集大量信息資源的數據庫,學生通過它可以了解、學習語文教學領域的最新知識,網絡巨大的知識容量為語文教學內容拓展了無限的空間,學生的學習范圍已不再局限于那好幾甚至數十都一成不變的教材。從課堂學習,到課外閱讀,只要鼠標輕輕一擊,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各種美文名著,精彩句章,任你縱橫捭闔,盡收眼底。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利用網絡來收集信息,探究設計。例如,我在設計《到民間去采風》這一綜合實踐活動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到網上去尋找陜西的有關資料,學生們興致驟增,情緒高昂,他們或自己上網,或小組合作,有的學生查到了陜西的文化名人,有的學生查到了陜西的風景名勝,并且自配解說詞和圖片,有的找到了陜西的民風民俗,有的研究了陜西的土特產,更有學生綜合分析了陜西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地理交通后,提出了更好的開發陜西的設想,并擬訂了開發計劃書,也有學生對比分析了家鄉目前的環境污染的資料,提出了
“
愛我家鄉
”
的口號,各種信息五花八門,紛沓而至。學生們將自己的發現經整理后印出來,然后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讀,分享這些資料,聆聽著陜西古老厚重的歷史,欣賞著磅礴大氣的名勝古跡,看著令人垂涎三尺的三秦美食,同學們自豪的說:“陜西真好!”在此基礎上,我啟發引導學生要愛我家鄉,為家鄉的建設出謀劃策,添磚加瓦,整個語文活動達到了高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這次活動,我不禁深思:網絡,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知識,就連知識的延伸也遠遠超出了問題本身,學生的學習時空,思維智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二、網絡創設情境,提高效率
贊訶夫說過:
“
學生積極的情緒,能使學生精神振奮,思維活躍,容易形成新的聯系,而消極的情緒則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
”
因此,要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首先要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熱情不是從天而降,要靠我們教師誘發。而美妙迷人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是誘發學生學習熱情的有效基因。學生對教師所教的內容一旦產生了濃烈的感情和興趣,必將會化作強大的求知力量,然而,因受時空的限制,在教學中,教師創設的情境大都處于單打獨斗狀態,成為一個個散落的珠片,難以實現與課程的深度整合。網絡的介入為教學情境的創設帶來了便利,使教學情境更加真實生動。我在講朱自清的《背影》時,為了能讓學生真正感受那份濃濃的父愛,學會感恩,我在教學中三次運用了
flash,
聲情并茂的課文朗讀,讓學生看到了慘淡的家境,看到了那個肥胖的、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的蹣跚的背影,更看到了父親攀越月臺的艱難;深情哀傷的歌曲《背影》讓學生感受到了成人后的兒子對父親背影的回憶,對父親深深思念,將課堂推向高潮,有的學生竟潸然淚下;最后滿文軍的《懂你》全班同學流著淚低聲和著唱,表達對自己父母的理解和感激,我知道學生此刻是用心在唱,他們體會到了父母對自己的一片真情。反思這堂課,我通過網絡進行教學,既創設了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讓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學會感恩,收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精彩一瞬間,定格在學生心目中的卻是永恒。
三、網絡提供自由交流、大膽創新的天地
.
由于網絡能夠提供給千萬個閱讀者同時閱讀的可能,如一篇好的文章,一個好的段落
,
一句優美的句子,一個自己的獨到的見解,還有許多需要傳閱的資料,如果發布于網上的話,就可以讓眾多的同學同時,異步地閱讀了。通過互連網主頁上的相關欄目,學生可以方便、自由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與其他同學一起交流自己的心得和體會,也可以從其他同學的看法中對自己的理解進行辨證、分析,從而達到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目的。由于這種表達和交流是完全出于自發的,沒有任何的顧忌和限制,引起了學生廣泛參與的興趣,從另一個側面也激勵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理解,領悟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在活動中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們通過網上的交流,把問題提出來,并且互相解答,互相論證。在這個過程中,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的組織和表達的能力,而學生的思路靈活多樣,他們敢于質疑
,
勇于求真,尋求一題多解,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
,
不斷挖掘其中的意味,達到對文字的理解與積累,這不正是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很好的表現嗎?
四、學習因網絡而快樂
一直以來,學生認為語文枯燥乏味,是最不需要學的一門學科,即使半不上課也無所謂,做語文的習題,絲毫感受不到成功的體驗與喜悅。網絡為學生開啟了一扇窗,展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他們的思維不再受文本中那些有限的文字限制,而是如駿馬一般任意馳騁,當學生在學習魯迅的作品時,
“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身甘為孺子牛
”
的真實寫照,讓他們感慨萬千,一個以筆為矛直插敵人心臟,以一介書生挑起挽救民族危亡重任的憂國憂民的魯迅,讓學生敬佩,他們感受到了魯迅是
20
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最大的人物,但他們也關注到了當魯迅和朱安的一段婚姻,對魯迅當的選擇表露出極大的遺憾,他們認為魯迅活在人間,他也許并不完美,這種不迷信偉人,敢于解剖的精神,追求公正的態度,正是學生通過網絡世界獲得的一種人文素養。當學生學習劉禹錫《陋室銘》時,一方面明白了作者既有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的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操,也有仕途失意,一貶再貶的人生無奈。學習《楊修之死》時,明白曹操是一個奸雄,他心胸狹窄,忌妒賢才,但通過網絡也同時感受到曹操是一個有宏才大略的人,他有遠大的眼光,偉大的政治抱負,同時還是一個愛惜人才的人,他善待重任辱罵他祖宗十八代的陳琳,他尊重關羽的選擇,敬重他的忠義
……
學生手捧文本,但不再停留在文本,他們跨越古今中外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一會兒將目光投向網絡世界,遨游其中,尋找新的認識,一會兒又傾聽文本的聲音和作者對話交流,視野的開闊使他們學會了辨別,思考和批判。這些驚奇的發現,使學生感到了語文學習的無窮樂趣和魅力,體驗到了學習語文的快樂。
網絡進入語文課堂,它給語文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使語文課堂更加精彩,具有了現代化的氣息,但我們必須牢牢把住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把握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把握語文教學的文化內涵,把握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的韁繩,不能因網絡而使語文教學面目全非,失去語文味,也不能因強調語文味而將其逐出課堂。學生要以網絡為平臺,在老師的指導下,圍繞特定的學習目標,開展自主探索、合作探討等學習活動,獲得對知識的深刻認識,取得創造性的學習成果,達到拓展知識視野發展學習能力,培養信息素養,提高語文素養的綜合性。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宇航中學
710025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94567.html
相關閱讀:認識實用類文本的文體特征與主要表現手法
閱讀測試中暗示的解答功效
高考人物傳記復習對策
現代文閱讀常用術語和答題格式表格分析
探討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解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