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課程標準語文科考試大綱》明確要求:
“
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文學作品閱讀鑒賞,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含的民族
心理
和人文精神。
”
⑴
分析作品結構,概括作品主題
所謂
“
作品結構
”
指文章內部的組織和結構、線索、脈絡、層次與段落過渡照應、開頭與結尾。文章的結構往往體現了作者的思想,這里的思路是指作者寫作時思維發展的線索,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都有一定的邏輯關系。一篇文章的結構是寫作思路的體現。而考題也是以要求考生分析思路為考查形式的。
所謂
“
作品的主題
”
是作品中所表現的中心思想,即作者要告訴人們的最主要的意思,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觀點和寫作意圖。對主題的概括必須立足于對整篇文章的理解與把握。
考查的主要形式
:
1·
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的
2·
文段層次安排的作用是什么
3·
文段層次的劃分
4·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5·
文段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方法小結】
如何分析文章的結構
1.
整體感知是把握結構的第一步。接到一篇就要按部就班地去讀。邊讀邊給每個自然小節標上序號,已備下面做題之用。
2.
圈點勾畫中心句、過渡句。在閱讀過程中要特別關注文章的開頭、結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總領或收束內容的作用。
3·
總結每自然段的段意。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綜合一個自然段表達的意思,給每一個段來一個總結,用一句話簡明扼要地概括出本段的段意。
4·
重視具有前后銜接、勾連、照應作用的語言標志
;
重視有區分層次作用的標點符號。語言標志,指那些表現或暗示作者思維進程或文章結構層次關系的標志性詞語。
臂如
“
首先
”“
其次
”“
第一
”“
第二
”
之類的表示順序的詞語。還有
“
一方面
”“
另一方面
”
之類的范圍詞。同時還要注意分號、冒號、句號等標點符號的作用。
在找出標志性的詞語、句子后,結合每個段落的段意,把相同相近意思的段落合并,即所謂合并同類項。
5·
要高度重視段與段之間的銜接,尤其要重視段落的起始句與上文的聯系。對于重疊詞語、重復詞亦應重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96992.html
相關閱讀:認識實用類文本的文體特征與主要表現手法
探討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解題規律
閱讀測試中暗示的解答功效
現代文閱讀常用術語和答題格式表格分析
高考人物傳記復習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