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詩歌鑒賞離不開“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閱讀指導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一、看詩題 即在詩題中尋找重要信息,通常從時間、地點、人物、景物、事物、題材、內容、題眼等方面著眼,從而確定古詩詞的題材,比如懷古、思鄉、送別、詠物等。 1. 看標志性   一、看詩題
  即在詩題中尋找重要信息,通常從時間、地點、人物、景物、事物、題材、內容、題眼等方面著眼,從而確定古詩詞的題材,比如懷古、思鄉、送別、詠物等。
  1.
看標志性用語
  標志性用語一般包括抒情類用語,如歌、行、吟、詠、怨、抒懷、有懷、即興、懷古、古意等;敘事類用語,如登、覽、過、望、送、寄、別、渡、次、宿、聽、思、題等;寫景類用語如表明時令、季節等。例柳中庸的《征人怨》和陸龜蒙的《懷宛陵舊游》,其中的“怨”和“懷”分別表達了怨恨、懷念的情感。張籍的《秋思》和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其中的“思”和“送”分別表達了思鄉、送別等內容。朱淑貞的《秋夜》中的“秋”和“夜”共同營造了孤寂的意境。
  2.
看題眼
  題眼是概括古詩詞主旨的字,抓住了題眼,就會對詩歌有個總體的了解。例賈島《題李凝幽居》中的“幽”即是題眼,首聯“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概括地寫了“幽”字,暗示了李凝的隱士身份。姚合《閑居》中的“閑”即是題眼,全詩描寫了詩人追求清閑、清靜的情懷,表現了對當時社會黑暗的鄙視和厭惡。
  3.
看人物、事物、地點、事件等
  例李白《聽蜀僧?彈琴》,標題寫了詩人聽僧人彈琴的事件,由此可聯想僧人彈琴的姿態和詩人聽琴的感受。王灣《次北固山下》,從標題中可看出是詩人客居異地而寫,包含了思鄉之意。蘇軾《紅梅》,從標題可看出是詠物詩,通常運用借物抒情的手法,2004
北京卷依詩設題時說成是擬人手法,自然是錯的。
  二、看作者
  看作者主要從作者的時代背景、人生際遇、個人品行、文學成就和寫作風格等方面加以分析。如李白的清新俊逸、蔑視權貴、傲岸不羈,杜甫的沉郁頓挫、憂國憂民,王維、孟浩然的追求隱逸、愛好自然,岑參、高適的負氣橫行、建功異域,蘇軾的豪放豁達、因緣自適等。
  三、看小序
  古詩詞的小序一般介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創作原因等。例姜夔在《揚州慢》的小序中寫了自己經過揚州時看到的殘景和聽到的悲吟,暗寓了昔盛今衰的主題。蘇軾《浣溪沙》的小序: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詞人游覽蘄水清泉寺,見到寺旁的溪水向西流,而非常見的水東流的情景,自然感慨不同。由此詞人作歌“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一反感傷遲暮的低調,體現了曠達樂觀的情懷。
  四、看修辭
  詩歌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夸張、對比、擬人、倒裝等。例郎士元《聽鄰家吹笙》: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墻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詩人用視覺形象寫聽覺感受,視覺中繁縟絢麗的“彩霞”和“碧桃千樹花”,烘托出了聽覺上笙聲的明媚、熱烈和歡快,喚起了讀者的聯想,使人見其形如聞其聲。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詩中的“三萬里”、“五千仞”、“上摩天”、“淚盡”都是夸張,正是這些夸張描寫,把詩人對祖國的熱愛,對茍且偷安、不去收復失地的求和派的憤懣,以及對遺民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五、看表現手法
  詩歌中的表現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手法和描寫手法,常見的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情景交融,常見的描寫手法有側面烘托、虛實結合、動靜結合、摹聲摹色、白描等。
  例張籍《秋思》: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段,即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游子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杜甫的《絕句》: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全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詩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39336.html

相關閱讀:探討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解題規律
認識實用類文本的文體特征與主要表現手法
高考人物傳記復習對策
現代文閱讀常用術語和答題格式表格分析
閱讀測試中暗示的解答功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