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文言閱讀中,文言文翻譯是對文言知識點的一個綜合性考查。由于種種原因,考生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失分,本文以高考題為例有針對性地指出三類失分點,供大家參考。
失分點一:不辨古今異義
語言中的詞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
理解詞義要有歷史的觀點,要認識到在幾千的歷史長河中詞義有繼承有發展。有些古代詞義一直保留到今天,而有些詞的古代意義則先后發生了或大或小的變化!纠洹孔砸詾椴荒軓V施,至使此人顛沛,乃于所植竹處溝上立小橋,令足通行。(2009
全國卷Ⅱ)
誤譯:
自認為不能廣泛地施舍,致使這人流離失所,于是在種竹處的溝上建起小橋,讓人足以通行。【分析】在現代漢語中,
“顛沛”一詞解釋為“無家可歸,不斷漂流,居無定所”,以此形容生活艱難,帶有可憐、憐憫之意。但就本句而言,聯系前文“宅上種少竹,春月夜有盜其筍者,原平偶起見之,盜者奔走墜溝”一句,可知句中此人為“盜者”,盜者為盜筍而“墜溝”,因而可以判斷“顛沛”并非今義,而是“跌落,跌倒”之意。
【鏈接】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009
安徽卷)
坐久,聞雞犬聲。余招立恭起,東行數十步,過小岡,田疇平衍彌望,有茅屋十數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歲,素發如雪,被兩肩,容色腴澤,類飲酒者。延余兩人坐。牖下有書數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難于言。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
譯文:老人知道了我們的心思,說:“我不需要(它們)了。”(于是我們)各自揣著書出來了。
【分析】“無用”在現代漢語是“沒有用處”的意思,但聯系語境,在本文中解釋為“不需要”。
失分點二:不辨句子語氣
文言文如現代漢語一樣,能夠借助多種多樣的語氣副詞和語氣助詞,在不同的句子中表現出不同的語氣,以適應不同的語言環境,但由于古今語言習慣的改變,給我們揣測文言文語句的語氣造成一定的障礙。
【例句】若必治國家,則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2009
天津卷)
誤譯:如果一定要使國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只有管夷吾可以!
【分析】“其”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語氣。可以表示疑問,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可以表示反問,如“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可以表示揣度,如“其皆出于此乎”(《師說》);可以表示婉商,如“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可以表示期望,如“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其”在句首時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根據語境可譯為“難道”“大概”“還是”“可要”等。而此句采用“其……乎”的結構,可以參照反問和揣度語氣。同時,句中所反映的內容是鮑叔牙對管仲的推薦,是對管仲能力的猜測,故選用揣度語氣,譯為“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鏈接】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009
山東卷)
晉文公攻原,裹十日糧,遂與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擊金而退,罷兵而去。士有從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諫曰:“夫原之食竭力盡矣,君姑侍之。”公曰:“吾與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遂罷兵而去。原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乃降公。
譯文:有君王像文公這樣講信義的,怎可不歸附他呢!
【分析】“可無……乎”翻譯成“怎可不……呢”,表反句語氣。
失分點三:不辨動詞用法
文言文中,動詞(包括其他詞類活用為動詞)在不同的表意環境下,根據施動者與受動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分別作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和為動用法。不加以仔細辨別,就會在翻譯中出現錯誤。
【例句】且鴻寧以衣食憂吾母耶?(2009
福建卷)
誤譯:況且我怎么能因為衣食問題擔憂我的母親呢?
【分析】此句中,要考慮的是,“擔憂”這一動作是“鴻寧”發出的,還是由“母親”發出的。根據前文“母曰:‘吾見人家讀書,期望青紫,萬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為書?’”可知,母親對鴻寧讀書一事表現出不滿,也就是“鴻寧”執意讀書,讓母親感受到衣食方面的壓力。另一方面,從后文鴻寧“不知貧賤之為戚也”可知,鴻寧并不以衣食為憂,所以判斷“憂”為使動用法,本句當譯為“況且我怎么能因為衣食問題使我的母親擔憂呢”。
【鏈接】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009
廣東卷)
知徐州,迪欲行縣因祠岳為上祈,仁宗語輔臣曰:“祈禱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將或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邊,詔不許,然甚壯其意。
譯文:(仁宗皇帝)下詔不批準,但卻覺得他內心很有豪氣。
【分析】“壯”本為形容詞,在這里它活用為動詞,表示主觀上認為(
覺得)
賓語所表示的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68500.html
相關閱讀:認識實用類文本的文體特征與主要表現手法
探討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解題規律
高考人物傳記復習對策
閱讀測試中暗示的解答功效
現代文閱讀常用術語和答題格式表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