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崇義中學(341300
)楊順儀
給文補寫是全國課程標準卷從
起使用的新題型。此類題素材文體多為說明性及議論性。要求你補寫的句子多為總領下文句,句間銜接句,句群小結句三種句子,分別起總啟、過渡、小結作用。對應之,做題要有話題主旨意識、語脈連貫意識、總理歸納意識,甚至還要有句式仿寫意識,這要求考生具有良好的語境把握能力,上乘的邏輯思維力,過硬的語言表達力。
解答給文補寫題,一審文意,從結構層次上去理清思路,一般一個句群分起始、展開、結束三部分。起始部分一般是提出話題中心,展開部分為展開話題敘述主要語義,結束部分則歸納全段、呼應話題等,這樣就形成了文段大致的邏輯關系,如總分總、總分、分總、并列等關系。
二看語境,瞻前顧后,顧及話題對象的一致,內容的貫通,結構的呼應,句式的相仿等;
三善造句,主要根據下文擬寫總起句,根據前后文擬寫銜接句,根據上文擬寫小結句。
類題例解: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
每處不超過12
個字。(
全國課卷二)
大家都知道,①
,倘若呼吸停止,生命也將終結,人體通過呼吸,②
,排出二氧化碳。那你可知道土
壤
也有呼吸?土壤呼吸和人的呼吸一樣,也是一個③
的過程。
[
學生作答]
①
呼吸對人非常重要。
②
吸入氧氣。
③
新陳代謝//
維持生命。
[
解析]
這個文段的要旨說植物跟人一樣也要呼吸。前半部分說人的呼吸,
后半部分說植物。第一空及第二空,
因對象是說人,
第一空顯然要從人角度說呼吸,
承后文也當說人與呼吸,生答
①
顛倒了主賓。第二空承后文,
又根據常識,可以快速填出。第三空,
對象說植物,
承前文可以填出,但生答“新陳代謝”,“維持生命”,還有“氧氣與與二氧化碳交換”,則籠統不直接。
[
答案]
①一個人活著就必須呼吸。 ②從大氣中吸入氧氣。 ③吸入氧氣并釋放二氧化碳。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出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
個字。(
全國課標卷二)
水是植物主要的組成成分,植物體的含水量一般為60%
—80%
,有的甚至可達90%
以上。①
,土壤中的礦物質、氧、二氧化碳等都必須先溶于水后,
②
。水還能維持細胞和組織的緊張度,以利于各種代謝的正常進行。水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原料,它還作為反應物參與植物體內很多生物化學過程。因此,③
。
[
學生作答]
①
水能促進植物吸收。
②
才能被植物吸收。
③
植物的生長離不開水。
[
解析]
材料第一句是總領句,
總提“
水”
與“
植物”
的關系,
講“
水”
對“
植物”
的重要性,
即“
水”
是主,“
植物”
為賓。第一、二空只有根據“
礦物質……
必須先溶于水”
來填,第一空的關鍵是審清后語境中的“
先溶于水”
,即說水是溶劑,生答
①
答得太寬泛;第二空是送分的。第三空是小結句,一定要放眼整個文段,從水與植物的關系,從總領句上去找突破點,做到首尾呼應,生答
③
“植物離不開水”之類則顛倒了主賓關系。
[
答案]
①水是土壤中很多礦物質的溶劑。②才能被植物吸收。③沒有水就沒有植物的生命。
3
.根據所給材料的內容,在下面畫線處補寫恰當的句子。要求內容貼切,語意連貫邏輯嚴密,語句通順,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過20
個字。(
全國課標卷)
材料:司馬遷《史記》記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晉代王嘉在《拾遺記》中說:“神農采峻嶺之銅,以為器。”如果這些史料可靠,則我們祖先大約在5000
前就開始使用銅器了。但是,考古學家一直沒有發掘到可以確證是夏代之前的銅器。因此,這些記載還只能視為傳說。
早在傳說中的遠古時期,
①
,鑄造銅器了。從傳世文獻記載來看,我國在夏代之前就已進入銅器時代,但是,
②
。上個世紀50
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師二里頭一帶發掘出了不少青銅器。經鑒定,這批青銅器的制作代距離現在3500
多,這個時間大概是夏晚期。它們出土的地點正好是古書中所說的夏代開采銅礦之地,因此,可以確信,
③
。
[
生答]
①
黃帝炎帝就開始。
②
考古學家一直沒有發掘到可以確證是夏代之前的銅器。
③
夏代我國就已經開始使用銅器。
[
解析]
材料主旨探討我國使用銅器的時代。“材料”顯示的關鍵詞“
我們祖先,
使用銅器,
夏代”
。
第一空,
對象說“
黃帝”
還行,
但說“
炎帝”
沒史料根據,
此處由實化虛,
說“
我們的祖先”,
生答
①
顯得太實,太近,內容從《史記》中看,
當是先“
開采”,
再承后文的“
鑄造”
。第二空按題意不可照抄,
生答
②
顯然審題不清,承后文,
是說“
我國在夏代之前就已進入銅器時代”
這件事,
顯然宜用“
這”
進行指代,
“這還沒有得到考古發掘的證實”
。第三空,
是小結句,
扣主旨,
當說“
我國在夏代晚期就已開始使用銅器”,
生答
③
顛倒其間語序,放入原文,扣語脈不緊。
[
答案]
①
我們的祖先就開始采掘銅礦。
②
這卻一直沒有得到考古發掘的證實。
③
我國至遲在夏晚期就已經開始使用銅器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27186.html
相關閱讀:閱讀測試中暗示的解答功效
現代文閱讀常用術語和答題格式表格分析
高考人物傳記復習對策
探討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解題規律
認識實用類文本的文體特征與主要表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