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象征、聯想、想象、對比、襯托、渲染、抑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稱......
人稱類
提問方式:使用這種人稱寫的好處是什么?或:為什么要改變人稱?
答題模式:
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第二人稱:呼告抒情更強烈感人,便于對話(感情交流),增強文章的抒情感和親切感,還能起擬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稱:顯得客觀冷靜,不受時空限制,便于敘事和議論。
答題示例:但幻想畢竟是幻想,封閉終不能封閉。幾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帶著環佩的響聲在月夜中歸來了。幾多寒霜凍硬的弓弦,射出了斷喉的利箭。薊門被踏平,燕臺被摧垮,呼嘯著風聲的寶劍,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們發現:邊墻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長城)不再是?奇。它變得可笑,仿佛受盡了時間與空間的嘲弄。在風沙剝蝕下,它過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說,你是一個文化愚鈍的標志,長城!(節選自2000年全國卷《長城》)
問: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將長城擬人化:A. 便于與長城對話,B. 便于抒發感情。⑵因為這句話承接由是人們發現而來,寫的是人們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長城抒懷。
藝術類
提問方式:文章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效果、作用?
答題模式:使用的方法+內容+效果(或作用)
答題示例1:這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內涵,不可一概而論,卻都是時代浮沉的側影,歷史浩蕩前進中飛濺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決于地理距離的遠近。我們第一代的華僑,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兒育女,卻世代翹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都做了慷慨的奉獻。香港蕞爾一島,從普通居民到各業主王、紳士爵士、翰苑名流,對大陸踴躍捐助,表示休戚相關、風雨同舟的情誼,是近在眼前的動人事例。(節選自2012全國卷《鄉土情結》)
問: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寫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并贊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請你結合情結,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
答:把鄉土情結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來認識,豐富并深化了鄉土情結的涵義。具體說明了鄉土情結不因時間的悠遠(歷史)和空間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應了開頭,也使本文的主題得到深化。
答題示例2:(2012年高考題)(1)這篇文章寫到了哪些方面的對比?
①昔日茅屋與今日杜甫草堂公園的對比 ②杜甫生前困頓落寞與身后巨大聲譽的對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與輝煌創作成就的對比 ④杜甫的宏圖大志與現實遭遇的對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與創作高峰的對比 ⑥杜甫不計個人遭際與心憂天下的對比(2)結合全文,簡要分析這種寫法的好處。
通過多方面的對比,層層深入,使文章憎命達的內涵更加豐富,內容表現更加集中。
答題示例3:(2012年高考題)作者在痛哭和珍時,也寫到自己。她是怎樣寫自己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作者寫了自己的渺小,寫自己早已丟失了嚇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襯托出和珍的偉大,以自己的膽怯襯托出和珍的英勇無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651485.html
相關閱讀:高考人物傳記復習對策
現代文閱讀常用術語和答題格式表格分析
閱讀測試中暗示的解答功效
認識實用類文本的文體特征與主要表現手法
探討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解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