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積極的人生觀、終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及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學校里所要獲得的最寶貴的東西。從數學學科角度來講,前幾條都是直接涉及數學教育的問題,也即涉及數學教學的人文內涵。一般來說,現代數學教學的人文性包括兩方面。第一,是強調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身心兩方面的和諧發展,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必須體現對學生個體作為人的價值的尊重、認同與重視。因此,教學活動應重視學生的需要、興趣、創造和自由,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其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個性得到自然的發展。第二,由于數學的重要特征是抽象性、嚴密性和系統性,具有科學與人文的共同基因,因此,數學教學不僅具有科學價值,而且具有人文價值,它的教育意義在于使人得到數學方面的修養,獲得科學的方法,養成嚴謹求實的精神和態度,練就敏銳而嚴謹的思維。由于數學教學不僅具有科學價值,即傳授科學知識發展認識能力,培養科學精神的價值,更具有培植人文精神,促進心靈成長,使學生獲得非與生俱來的充滿人格的人文價值。所以,只有充分發揮這兩種價值,才能培養出既具有扎實的數學知識,又具有健全的人格,既具有科學精神,又具有人文精神的完整的人,從而真正實現數學教學的價值。
二、數學教學凸現人文性的具體措施
數學教師應充分挖掘數學自身和教學過程中的人文價值,凸現人文性,積極參與對學生完整人格的建構。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值得重視:
1、教學目標的設計要注重發展性領域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是學生通過學習以后預期產生的行為變化。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根本指向和核心任務,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有研究表明,教師教學目標的清晰程度不僅與學生獲得的成就直接相關,而且與學生的滿意度關系密切。《標準》中課程目標部分確定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明確提出了四個方面的數學課程目標: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其中知識與技能屬于知識性目標,后3者屬于發展性目標。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是數學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恰好說明了《標準》中對促進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是義務教育的基本任務這一觀點的體現。過去,我們對這三方面重視不夠,只是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充其量把這些看成是學生從事數學知識與技能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副產品”,《標準》中對此的強調就意味著,我們應把這四個方面作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整體目標,不能隨意降低某一方面的要求。這四個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對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然,我們也應清楚地認識到“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目標的實現是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來完成的。但另一方面,我們又應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有利于其他三個方面的目標的實現。新基礎教育要求教師在作教學設計時,首先要認真分析本學科對于學生的獨特的發展價值,而不是首先把握這節課教學的知識重點與難點。作為數學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時要注重發展性領域,體現和落實教學目標的全面性,關注學生的全面進步和發展。
2、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的人文教育資源
學科育人資源的開發,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對現有教學內容進行挖掘與加工,使它體現出濃郁的人文色彩。教師可以結合有關內容恰當地插入數學史料,比如,我國古代數學的輝煌成就,如《九章算術》、中國剩余定理、圓周率的計算等,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增強他們的民族使命感和責任感,或者介紹數學家的奮斗拼搏史,華羅庚身殘志堅,為數學事業鞠躬盡瘁,陳景潤病魔纏身潛心鉆研數學難題,以這些優秀數學家的奮斗事跡來激勵學生大膽探索,遇困難而不失信心,遭挫折而不減勇氣,進一步激發其自強不息的堅定信心和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增加數學在現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充分開發和利用課外、校外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加強與學生和社會現實生活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對改善人類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增強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數學的美無處不在,如簡潔美、對稱美、和諧美、形態美、比例美等,數學美是美的高級形式,它的特點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著無限豐富的感性內容,往往需要教師喚醒、點化,方能使學生感悟和領略。數學教師應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蘊含的審美教育因素,為學生創設優美的教學情景,向學生展現數學美的形式、內容和方法,引導學生按照美的規律去發現美、感受美,培養學生欣賞美的高雅情趣和創造美的強烈愿望,提高其人文素質。讓學生在獲得美的感受的同時,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學習情緒得到調適,審美修養得到提高,思維品質得到改善,創造能力得到誘發。例如,教師在講圓周長公式C=2πr時,應深入發掘這一公式的內在美質,把它當作一首好詩來體味欣賞——天地間有無窮個圓,圓周長和半徑之間原來存在著這樣一個簡潔、絕妙、和諧的關系,這是數學家用心靈和智慧創造的數學藝術美,它所具有的形式美,所揭示的規律美,所創造的永恒而宏偉的意境美,敢于宇宙間第一等好詩相媲美!
3、貫徹過程教學思想
由于這次基礎教育改革吸收了建構主義的正確觀點,認為數學學習并非是一種“授予—吸收”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地建構的過程。所以,作為數學課程實施者的教師要把數學教學作為一種互動、交流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突出學生主體、著眼于學生發展,巧妙地把數學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起來,以培養學生具備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素質。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創造良好的“師生互動體”教師要創設有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使學生通過“做”數學的方式實現數學的“再創造”過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901290.html
相關閱讀:高考數學復習:系統梳理 重點掌握
高中數學學習方法:高二數學復習八大原則
高中數學:扇形的面積公式_高中數學公式
科學把握數學新課標
三角函數圖象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