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年,大一統局勢的形成已日趨顯著。在意識形態領域里,荀子、韓非和呂不韋,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這一時代要求。
第一節 荀子生平和著作
荀子,名況,趙國人。時人相尊,稱為荀卿。漢宣帝諱詢,漢人避嫌,稱為孫卿①。生卒年不詳,重要活動大約在公元前298年至前238年②。荀子是戰國晚期的一位儒家大師。他的一生,跟孔子、孟子都有些相象。他在中國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曾到趙、齊、楚、秦等國進行政治活動。他從事著述,也是在政治主張不得實現的晚年。他游歷各國的具體時間,難于確考,只能根據《荀子》、《史記》等書的記載,說明大體上的時間和情況。 荀子初到齊國①的時間,應在齊?王末年,大約是公元前285年間。據說當時是五十歲。荀子是到齊國稷下來游學。齊國都城臨淄設置的稷下學宮,齊威王時已具規模,有淳于髡、鄒忌等名士。齊宣王喜好、尊寵“文學游說之士”②,前來稷下學宮游學的人,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等七十六人,被授予相當于大夫的爵位③。
荀子初到齊國,正當齊?王兵強勢盛的時候。他曾經打算說服齊相,治國不能只憑權力地位,而要施行“勝人之道”,爭取統一天下。荀子說:“處勝人之勢,行勝人之道、天下莫忿,湯、武是也。處勝人之勢,不似勝人之道,厚于有天下之勢,索為匹夫不可得也,桀紂是也!彼又f:“然則胡不?(運用)此勝人之勢,赴勝人之道,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托王焉,與之參國政、正是非?如是,則國孰敢不為義矣?君臣上下,貴賤長少,至于庶人,莫不為義,則天下孰不欲合義矣?賢士愿相國之朝,能士愿相國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齊為歸,是一天下也!雹芩窒螨R國君臣告誡說:“今巨楚縣(懸)吾前,大燕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02344.html
相關閱讀:臧文仲
魯國的傳奇寡婦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