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藺相如、廉頗、李牧--春秋戰國人物傳12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春秋戰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藺相如

  廉頗

  李牧 歷史

  廉頗、李牧,都是趙國的良將。藺相如是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在戰國晚期,趙國在內憂外患的不斷困擾中有所自立,這三個人都作出了貢獻。

  第一節 藺相如  完璧歸趙

  藺相如,趙國人。生年不詳。趙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時,他已病篤,大約就死在這一兩年內。

  趙惠文王得到楚國著名的“和氏璧”。秦國昭襄王聽說了,派人送信給趙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城來換取這塊寶璧。趙王跟大臣們商量,如答應秦國,恐怕秦國的城得不到手,白白上當;如不答應,又擔心秦國派兵來攻。既沒有商議出好的辦法來,要想派個使者到秦國去回復這件事,也找不到合適的人選。這時候,宦者令繆賢對趙王說:“我的舍人藺相如可以出使秦國。”趙王問:“你怎么知道他合適?”繆賢回答說:“我曾得罪大王,打算偷偷地逃往燕國。藺相如勸阻我,說:‘您怎么認識燕王?’我告訴他:‘我曾經隨從大王在國境上會見燕王,燕王私下握著我的手,說愿意和我交朋友。我就這樣認識他了,所以想去投奔他。’藺相如對我說:‘趙國強,燕國弱,而趙王對您又寵幸,燕王才想跟您交朋友。您現在趙國得罪而逃往燕國,燕王畏懼趙國,不僅不敢收留您,還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您不如解衣露體俯伏在刑具上,到大王跟前去請求處罰,還有僥幸免罪的希望。’我聽從了他的建議,后來果然得到大王的赦免。”我覺得這個人是勇士又有智謀,是個合適的使者。”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說要用十五座城來換我的寶璧,你看能不能答應?”藺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我們不可不答應。”趙王接著又問:“秦國拿了我的寶璧,但不給我城,怎么辦?”藺相如說:“秦國用城來換寶璧,要是不答應,趙國理虧。趙國給了寶璧,而秦國不給趙國城,那是秦國理曲。衡量這兩種辦法,我們寧可答應,而叫秦國來承擔不講道理的責任。”趙王問:“誰可出使秦國?”藺相如說:“大王如果確實找不到人,那我就去一趟。假如秦國把城劃歸趙國,我就把璧留在秦國。要不然,我一定完璧歸趙。”趙惠文王于是便派遣藺相如做使者,帶著和氏璧西行去秦。

  秦昭襄王聽說趙國的使者送和氏璧來了,很得意地坐在章臺上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恭恭敬敬地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高興極了,把璧遞給美人及左右待臣們傳著看,左右的人都歡呼萬歲。藺相如見秦王根本沒有償付給趙國城池的意思,就上前對秦王說:“璧上有斑點,讓我指給大王瞧一瞧。”秦王把璧遞給藺相如。藺相如持璧退后幾步站住,靠著柱子怒發沖冠地對秦王說:“趙王接到大王情愿用十五座城來換這塊和氏璧的書信時,集群臣商議。大臣們都說:‘秦國貪得無厭,欲以謊言得璧,千萬不能答應。’我卻以為:‘老百姓之間互相交往,尚且不至于欺騙,大國的君王哪能不講信義?’趙王聽了我的話,齋戒了五天,然后派我來向大王送書獻璧。趙王這樣作,是表示對大國的尊重和恭敬。我來到秦國,大王卻在一般的宮殿里接見我,①以下關于藺相如的記述,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書,不一一作注。禮節十分簡率、傲慢。拿到寶璧,競隨便給美人們傳看,分明是戲弄我。我看到大王沒有償付趙王城池的意思,才把寶璧拿了回來。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顱今天就跟這塊寶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藺相如說著,持璧斜著眼打量柱子,想要撞擊。秦王恐怕寶璧被他碰碎,就婉言道歉,堅決請他不要這樣做,并且找來有關官員查看地圖,指點從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藺相如猜想這是秦王的騙術,城是得不到的,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物。趙王由于害怕秦國的強大,不敢不獻給大王。趙王送璧時,曾經齋戒五天,F在大王也應當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設置九賓①的隆重儀式,我才能獻璧。”秦王揣度難以強搶硬奪,就答應齋戒五天,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住下。藺相如猜想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但一定會背約不肯償付城池,就叫他的隨員穿起老百姓的粗布短衫,懷里揣著璧,從小路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后,在朝廷上設置了九賓的隆重儀式,傳命帶趙國使臣藺相如來獻璧。藺相如到后,對秦王說:“秦國從穆公以來二十多位國君,沒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我實在怕受大王的欺騙,對不住趙國,已叫人把璧送回趙國了。誰都知道秦強而趙弱,只要秦國先把十五座城劃給趙國,趙國怎敢留璧而得罪大王?我自知有欺騙大王的罪該死,就讓我受烹刑吧!”秦王和大臣們面面相覷,左右侍從有的想拉相如去處治。秦王說:“殺了相如,終究不能得到璧,反而損害了秦趙兩國的友誼。還不如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國。想來趙王決不會為了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終于按照隆重的外交禮節在正殿上接見了藺相如,然后打發他回國。

歷史

  藺相如回到趙國后,趙王認為他是一位稱職的大夫,出使能夠不侮國命,任命他為上大夫。以后秦國沒有把城給趙國,趙國也終究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

  澠池之會藺相如完璧歸趙的第二年,趙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趙不跟它聯合攻齊,派兵攻下趙的兩座城池①。趙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兵侵趙,攻下石城②(約當今河南林縣西南)。趙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將白起率軍攻趙,取光狼城③(約當今山西高平縣西),斬殺趙國三萬人④。秦在對趙進行軍事威脅的同時,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趙國屈服。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趙王在西河外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地方作友好會見。趙王畏懼秦國,想要辭謝不去。廉頗、藺相如兩人商量之后對趙王說:“大王不去赴會,顯得我們趙國軟弱、膽怯。”于是趙王決定去和秦王相會,帶藺相如同行。廉頗送到國境上,與趙王訣別時約定說:“大王出發之后,估計來回路程及會見的禮節完畢,前后不過三十天。要是過了三十天還沒有回來,就請讓我們立太子為王,用以斷絕秦國扣留您作為要挾的念頭。”趙王答應了。

歷史

  趙王到了澠池與秦王相會。席上,秦王酒喝得很暢快的時候,對趙王說:“我聽說您喜歡彈瑟,請彈一曲給我聽聽。”趙王就在筵席上彈了一曲。秦國的史官走上前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飲,命令趙王彈瑟。”藺相如上前對秦王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秦國的音樂,現在我奉獻盆缶,請秦王敲敲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肯答應。藺相如捧著盆缶上前,跪著獻給秦王。秦王還是不肯敲。藺相如說:“我跟大王的距離不滿五步,大王要是不答應我的請求,我可要把頸上的血濺到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衛們要殺藺相如,藺相如瞪起眼睛,大聲呵斥他們,嚇得那些人直向后退。秦王很不高興,只得勉強在缶上敲了一下。藺相如回頭叫趙國的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國的群臣說:“請趙王送十五座城給秦王作為獻禮。”藺相如也說:“請秦王把國都咸陽送給趙王作為獻禮。”直到酒筵完畢,秦始終不能占趙的上風。趙國調集了大軍提防秦國進犯,秦國也不敢有什么舉動。

  藺、廉相與歡澠池之會結束,趙王回國后,因為藺相如的功勞大,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以上。廉頗對人說:“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藺相如本來是個卑賤的人,就憑著一張嘴,地位反而在我之上,我覺得羞恥,不甘心在他以下!”他又揚言說:“我碰到了藺相如,一定要當面羞辱他一番。”藺相如聽到了這些話,不肯再同廉頗會面。每逢上朝的時候,他常常托病請假,不愿意跟廉頗爭位次的先后。過了些時候,藺相如出門,遠遠望見了廉頗,趕忙吩咐趕車的轉過車子回避。藺相如門下的人們,都規勸他說:“我們遠離家鄉,投奔到您的門下,是因為敬仰您為人富于正義,勇敢不屈。如今您和廉頗的職位相同,廉頗公開說出那些令人難堪的話,您害怕得躲閃回避,實在太膽怯了。這樣的事平常人也感到羞愧,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我們的氣量小,只好跟您告辭了。”藺相如挽留他們,說:“諸位看廉將軍跟秦王哪一個厲害?”大家都說秦王厲害。藺相如說:“請想一想,秦王的威勢那么大,我藺相如卻在朝廷上當眾呵斥他,使秦國的滿朝文武都蒙受恥辱。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害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暴的秦國所以不敢出兵侵犯趙國,就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在的緣故,F在兩虎相斗,其勢不俱生。我對廉將軍的忍辱退讓,是出于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廉頗聽到這些話后,很受感動。他解衣露膊,背著荊條,請門客作引導,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說:“我是個見識短淺的人,不知道將軍竟寬恕我到這種地步!”終于兩人成為誓同生死的朋友,所謂“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歷史

  廉頗、藺相如的“相與歡”增強了趙國的力量,不斷攻取齊魏兩國的土地。而且能抗拒強秦的侵犯。

  第二節 廉頗(附趙奢)

  廉頗,生年不詳。大約是在公元前241年后的幾年間,死于楚國的都城壽春②(今安徽壽縣西南)。

  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頗率趙軍大敗齊軍,攻取陽晉(今山東鄆城縣西)③,威名揚于諸侯,趙王封為上卿。

  廉頗藺相如的相與歡,增加了趙的國力,不斷攻取齊魏兩國的土地,而且能抗拒強秦的侵犯。就在廉頗相與歡的這一年,廉頗又攻克了齊國的幾邑。趙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廉頗領兵攻占魏國的幾邑,旋又退出。接著在趙惠文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75年),廉頗領兵攻占了魏國的房子(約在今河南省安陽縣南)、安陽(約在今河南省安陽縣),并在房子修筑了城。趙惠文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1年)藺相如領兵攻伐齊國至平邑(約在今河南南樂縣東北)。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秦國的中更胡傷率兵進攻趙國的閼與(今山西和順縣),魏國令公子咎率銳師牽制秦軍。趙國的形勢很緊張,趙王詢問廉頗,閼與是否可救?廉頗回答說:“道遠險狹難救。”又問樂乘,樂乘和廉頗的看法相同。唯有趙奢指出:閼與道遠險狹,將勇者勝。趙王即令趙奢率兵解閼與之圍。趙奢率兵在距邯鄲三十里處駐扎二十八日。秦軍就在不遠的武安西,鼓噪勒兵,聲振屋瓦,趙奢壁壘不出,以麻痹秦軍斗志。然后用二日一夜的急行軍,突然出現在閼與前線,迅速占領山頭高地。結果,大破秦軍,解閼與之圍。趙奢因這次戰役的勝利,趙王賜與“馬服君”的稱號。秦軍敗于閼與,轉而攻魏國的幾邑。廉頗率軍救幾邑,又大敗秦師①。

歷史

  趙國的惠文王,是繼承趙武靈王軍事改革以后的一個有為的國君。趙惠文王年間,將相團結,對內整頓稅收,“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對外能挫敗強秦,又不斷對齊魏取得勝利。當時就有人說:“嘗抑強齊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趙惠文王死,孝成王繼位后,國勢逐步在走下坡路。秦國實行“遠交近攻”的兼并策略后,不斷吞食韓魏的土地。趙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使左庶長王?攻取了韓國的上黨(今山西東南部長治市附近)。上黨民奔向趙國。四月,王?因而攻趙。廉頗率領的趙軍,駐扎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與秦軍戰。趙軍士卒犯秦國的偵察兵,裨將嘉被殺。六月,趙軍又被秦軍攻陷,失掉兩個堡城、四個尉官。七月,趙軍筑壘壁而守,西壘壁被秦軍奪去,失掉兩個尉官。廉頗堅壁固守。秦軍屢次挑戰,趙兵不出。秦軍長途遠征,最忌持久戰。秦派人到趙國用千金為反間之計,散布流言說:“秦國所畏懼的是馬服君的兒子趙括為將,廉頗容易對付,就要投降了。”趙王既怒廉頗,幾次失敗,又反對堅壁不敢戰,聽到秦國反間的話,便起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去代替有經驗的老將廉頗作主將。這時,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聽到更換主將的事,勸阻趙孝成王說:“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趙括的母親也提出不能派遣趙括為將的意見,趙王都沒有聽從。

  趙括既代替了廉頗為主將,便改守為攻。秦國秘密派白起為上將軍,王?為尉裨將。白起用誘敵深入,分割包圍、切斷趙軍后路等辦法,使趙軍腹背受敵,無法沖出重圍。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①最后,趙括被射死,趙國損失了軍隊四十多萬。

  趙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栗腹前往趙國修好,以五百金為趙王壽;貋硐蜓嗤鯃蟾嬲f:“趙國的壯年人都死于長平之戰,孤兒還未成壯年,可以攻伐。”燕王征詢昌國君樂間的意見。樂間回答說:“趙是四面抗拒強敵的國家,民人都熟習打仗,不可與戰。”燕王說:“我用多于趙軍五倍的兵力攻打,怎樣?”樂間回答說:“也不可。”燕王大怒。群臣皆以為趙國可伐,乃發二千乘,分兵兩路。栗腹率軍攻?(今河北柏鄉縣北);卿秦②攻代(今河北蔚縣)。唯獨大夫將渠勸阻燕王說:“與人往來修好,又以五百金飲人之王,因使者的報告,變友好為進攻。這樣作,不吉祥,出兵不會成功。”燕王不聽,親自率領一支軍隊跟在大軍之后。將渠拉著燕王的帶子來攔阻燕王,說:“王一定不要親自前往,是不會成功的。”燕王用腳踢將渠。將渠流著眼淚說:“我不是為自己,是為王打算呀!”燕王率領的軍隊到達宋子(約在今河北晉縣、趙縣、束鹿縣中間一帶)的時候,趙國使廉頗為主將,在?大破燕軍,殺栗腹;樂乘在代破燕軍,虜卿秦。樂間離燕去趙。廉頗率軍追逐燕兵五百多里,包圍了燕國的都城。燕國只得依照趙國提出的條件,以將渠為相主持和議,割五城給趙國,趙軍才解燕圍。廉頗因功得到封邑尉文,號信平君,為假相國。

  廉頗在秦趙長平之戰時被免職失勢期間,門客們都散去,等到廉頗又被任用為將,門客都回來了。廉頗對門客們說:“你們都離開我吧!”門客說:“哎呀!您怎么這么晚才看到呢?天下的人都按照市場的道理進行交易。您有權勢,我就隨從您。您失掉權勢,我就離開您。這是定而不移的道理,又有什么可埋怨的呢?” 歷史

  趙孝成王十八年(公元前248年),延陵鈞率師從相國信平君助魏攻燕。趙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廉頗攻取了魏國的繁陽(約在今河南內黃縣)。趙孝成王死,他的兒子悼襄王繼位,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廉頗因而投奔到魏國的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廉頗久居大梁,魏國不能信用他。秦兵屢次使趙國陷入困境,趙王想要再得廉頗,廉頗也想復用于趙。趙王派使者去觀察廉頗還可否任用。廉頗的仇人郭開多給使者金錢,令他說廉頗的壞話。趙王的使者見到廉頗后,“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國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屎)矣。”趙王認為廉頗已衰老,就不叫他到趙國來了。 歷史

  楚王聽說廉頗在魏國,秘密派人把廉頗迎接到楚國。廉頗一為楚將,沒有功績,說:“我思用趙人。”最后死在楚國的都城壽春。

  第三節 李牧

  李牧,又名?①,戰國末年趙國的良將。生年不詳,死于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七年)。

  李牧曾經久居趙國北邊代(在今河北蔚縣)、雁門(治所在今山西右玉縣南),防備匈奴。他有自行置吏的方便,軍市的稅收都歸幕府,為士卒的費用。每天殺幾頭牛饗戰士,練習騎馬射箭,謹慎烽火,多使間諜;對戰士的待遇優厚。他制訂約束說:“匈奴入邊來劫掠,趕快將畜產收入堡壘,有敢于捕虜匈奴的人斬首!”匈奴每次入侵,皆防守嚴密,而不敢戰。這樣連續幾年不受損失,匈奴卻以為李牧怯懦,就是趙國的邊兵也以為怯弱。趙王責備李牧,他還是照舊。趙王惱怒,使別將來代替他領兵。在李牧離開一年多的期間,屢次出戰皆不利,失亡很多,邊地不得耕種、畜牧。趙王復請李牧出任邊將。李牧稱說有病,閉門不出。一再懇求,才勉強答應說:“大王一定要任命我,必須仍用我的老辦法”。趙王只得答應了。

  李牧至邊地,重申舊約。匈奴幾年入邊,無所得,但終究以李牧為怯懦。邊地士兵屢得賞賜而不用,皆愿一戰。于是乃從全軍中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射手十萬人,皆勒令演習戰斗。大放畜牧,人民滿野。當匈奴小股入邊時,佯敗不勝,丟棄數千人,恣其殺掠。單于聽到這一情況,統率大軍侵入趙國邊境。李牧多布令人莫測的陣勢,開展左右翼的攻擊,大破匈奴軍,殺十余萬騎。滅?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 歷史

  公元前243年(趙悼襄王二年),廉頗已經離趙去魏,趙王以李牧為將而攻燕,取武遂(在今河北徐水縣西遂城)、方城。

  公元前234年(趙王遷二年),秦派桓領兵進攻趙的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今磁縣西南)、大敗趙軍,殺趙將扈輒。次年,秦軍攻趙的赤麗、宜安(今河北石家莊市東南)。趙以李牧為大將軍率兵反攻,大破秦軍于肥(今河北晉縣西),秦將桓逃跑。李牧因功被封為武安君。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趙王遷四年),秦又派兩支軍隊攻趙,一軍到了鄴,一軍到了太原,向趙的番吾(今河北靈壽縣西南)進攻。李牧擊破秦軍,南拒韓魏。 歷史

  李牧雖然一再戰勝秦軍,兵力的損失也是嚴重的,“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公元前231年(趙王遷五年),代地大動。次年,趙國又發生大旱災。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七年)秦又乘機大舉攻趙,王翦率領上黨郡兵卒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西),楊端和率領河內兵卒進圍趙都邯鄲。趙派李牧、司馬尚帶領大軍抵御。趙王寵臣郭開受了秦國賄賂,造謠說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因此改用趙蔥和顏聚代替李牧、司馬尚。李牧不受命,趙王使人隱微捕得,并殺了李牧①,廢司馬尚。李牧死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28①見《戰國策·秦五》。

 、倮钅林烙辛硪徽f法!稇饑·秦五》載,趙王遷的寵臣韓倉“疾賢妒功臣”,在趙王前說李牧的壞話,因此趙王使人代李牧將兵,并把他叫到王宮。趙王使韓倉責備李牧說:“將軍戰勝,得王賜宴,將軍向王敬酒,卻帶匕首,當死!”李牧辨白說,我“病鉤,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懼死罪于前,故使工人為木以接(續)手。”說著,從衣袖里取出纏布的木制假胳膊,給韓倉看,并請求韓倉向趙王說明情況。韓倉不肯,說:“受命于王,賜將軍死,不赦!”李牧出宮門,取劍將自殺”,臂短不能及,銜年(秦王政十九年,趙王遷八年),王翦大破趙軍,殺趙蔥,顏聚逃走,俘虜了趙王遷①。趙公子嘉率其宗族幾百人逃到趙的代郡,自立為代王,至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代王嘉六年)秦將王賁帶兵滅燕后,虜代王嘉,趙滅亡。

  司馬遷對李牧的冤死,表示很憤慨,他在《趙世家》的最后說:趙王“遷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豈不謬哉!”李牧對后來也是有影響的人物。秦子嬰就把“趙王遷殺其良臣而用顏聚”的后果是“失其國而殃及其身②”,作為歷史教訓,企圖勸阻秦二世不要殺害蒙恬、蒙毅。漢文帝感嘆得不到廉頗、李牧那樣的大將,以解除他對匈奴的憂患③。 歷史

  劍征之于柱以自刺”而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33724.html

相關閱讀:魯國的傳奇寡婦
臧文仲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