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秦收復河西之戰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春秋戰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周顯王三年至四十七年(公元前366年?前322年),秦軍收復被魏國奪占的河西地區(今山西、陜西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的作戰。

秦獻公即位(公元前384年)后,即欲收復河西,作為東進中原的準備。為增強國力,實行了改革。與軍事密切相關的主要內容有,取消國野界限,將在野農民按照軍事組織形式以五家一伍編入戶籍,使服兵役,擴大兵源,內地開始設置軍、政合一的縣級組織,便于征集兵員;將國都由遠在關中西部的雍(今陜西鳳翔),東遷至櫟陽(今陜西臨潼東北),便于對魏作戰。

三年,韓、魏國君在宅陽相會。秦軍開始攻魏,在洛陰(今陜西大荔南)擊敗來援的魏、韓聯軍。五年,獻公親率主力攻入魏河東腹心地區,在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殲滅魏軍六萬,獲得大勝。魏國慘敗,震動了各國諸侯。周顯王亦祝賀“獻公稱伯”,進入了戰國七雄行列。七年(前362年),秦乘魏軍在澮水(今山西翼城南)北岸與韓、趙聯軍大戰之機,出兵攻魏,在少梁(今陜西韓城南)大敗魏援軍,占領了龐城(今陜西韓城東南)。此際,魏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受秦威脅甚大,魏惠王(即子?)于次年由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并在秦軍威脅的主要方向,修筑了河西長城(南起今陜西華陰,經大荔西、澄城東、合陽北,在韓城南與黃河西岸相接),采取守勢作戰。當年,秦軍曾一度圍攻陜城(今河南陜縣),企圖切斷河東與魏新都大梁間聯系,控制進入中原的主要通道,但未成功。

秦獻公死后,孝公繼位,下令求賢。魏相家臣衛鞅(即商鞅),因未被重用離魏投秦,被孝公重用為左庶長,輔佐孝公深入改革。他以嚴吏峻法保障重農、重戰政策的執行。軍事方面實行軍功授爵制及臨陣有罪重罰等,將秦全國軍民納入戰爭軌道,有效地提高了軍隊戰斗力。、秦“銳士”戰斗時多不戴頭盔,勇猛沖殺。戰國人認為“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銳士”(《荀子?議兵》),甚至說,“秦卒之與山東之卒也,猶孟賁之與怯夫也”(《戰國策?韓策一》)。十四年(前355年),魏在大梁以西修筑了河南長城(南由今河南密縣北境,經鄭州東、原陽南,向西與黃河南岸相接)。十五年,當魏軍分別在邯鄲(今河北境)、襄陵(今河南睢縣南)與趙、齊作戰時;秦軍進攻魏河西長城重要據點元里(今陜西澄城東南),殲守軍7000人,并攻占少梁。十七年,秦乘魏軍在桂陵之戰大敗于齊軍,實力尚未恢復之機,由龐城東渡黃河,包圍了魏故都安邑,魏守軍降。十八年,商鞅率軍進圍固陽(約在今河南陜縣境),魏守軍又降。魏惠王立即派軍在固陽東修建了崤山長城(東南起崤山,西北至黃河),以阻止秦軍東進,保障河東地區與大梁的聯系。

秦孝公將國都再遷至交通更方便的咸陽,準備與魏決戰。他派商鞅去魏,勸魏惠王稱王(以前尚未稱王),離間魏與齊、楚等國關系。齊、楚均怒,諸侯也多不服,魏國更為孤立。二十八年(前341年),魏10萬大軍在馬陵之戰被齊全殲,秦乘機于次年進攻河西,誘俘魏主將公子印,大敗魏軍。三十一年,再由龐城渡河進攻,于岸門(今山西河津南)敗魏援軍,俘主將魏錯。當年,秦孝公死,惠文王繼位,殺商鞅,重用魏人公孫衍。但商鞅所建法制,仍繼續施行。三十九年(前330年),公孫衍率軍攻魏上郡(河西郡北,黃河中西部延河流域),魏軍8萬迎戰于雕陰(今陜西甘泉南),被殲過半,主將龍賈被俘。魏被迫將河西歸還秦國。秦并未因此停止攻魏,四十年,秦兩路出兵,北路以河西為基地,渡河攻魏河東,占領汾陰(今山西萬榮西)、皮氏(今山西河津西);南路以陰晉(今陜西華陰東)為基地,沿黃河南岸原桃林塞通道,攻占曲沃(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及焦(今河南三門峽西),直抵魏崤山長城。次年,秦軍繼續攻河東,又占蒲陽(今山西隰縣)。魏求和,將上郡15縣全部獻秦,黃河以西全為秦有。秦亦將曲沃及焦歸還魏國。桃林塞為關中至中原的主要通道,秦需要控制,不久又攻占陜城。此時,秦完全掌握了黃河天險,控制了東進中原的要道,進可攻,退可守,戰略上居于優勢地位,奠定了進軍中原的基礎。

點評:秦國強大的原因,在于改革徹底,軍功授爵制在當時確能鼓舞士氣,提高戰斗力。但其中對不愿為國君效力,則要受酷刑并禍及家人的規定,帶有強迫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91854.html

相關閱讀: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魯國的傳奇寡婦
臧文仲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