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死后,齊國出現爭奪君權的內亂,力量削弱。楚國乘機發展勢力,先后滅了它北邊的幾個小國,重新把矛頭指向中原。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為號召,企圖充當中原的霸主。但無論從國力和業績看,宋襄公都夠不上稱霸。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兩國的軍隊在泓水相遇,宋軍大敗,連宋襄公都被射傷了腿,不久死去。正當楚國稱雄中原的時候,西部的晉國發展了起來。晉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曾因「驪姬之亂」,在外流亡十九年,飽嘗艱辛。即君位后,他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敗楚軍,成為霸主。晉文公死后,秦穆公謀求向東方發展,被晉所阻。崤地一戰,秦全軍覆沒,轉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稱霸西戎。楚國在城濮戰后,向東發展,滅了許多小國,勢力南到今云南,北達黃河,經濟文化發展。楚莊王(前613-前591在位)改革內政,平息暴亂,興修水利,國力更為強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周定王十年(前597),楚與晉會戰于?(今河南武陟東南),大勝。不久,又進兵圍宋,晉人不敢去救,于是中原各小國紛紛歸向于楚,楚人稱霸中原。連續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于是由宋發起,于周簡王七年(前579)和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從此,戰爭大大減少。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周敬王十四年(506前),吳王闔閭以伍員(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攻進楚都郢。周敬王二十四年(496前)又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越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闔閭,闔閭因傷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敗越,越王勾踐求和,送給吳王珍寶美女西施,自己親自為夫差牽馬。吳王乘勝向北進擊,大敗齊軍,成為小霸。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生息,終于在周元王三年(前473)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于徐,成為最后一個霸主。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余次。春秋時代,先后出現五個霸權,史學家稱為"春秋五霸"。鄭莊公,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越王功臣,名將,名人
百里奚,老子,孔子,范蠡,西施,孫武,魯班,豫讓政治制度:春秋時期,諸侯國君稱公、稱侯,只有楚、吳、越稱王,國君之下設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務的稱正卿或上卿,楚國稱令尹,亦稱相,秦又曾稱庶長、不更。卿出征時為三軍之將佐。卿之官職,有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軍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晉、楚等國開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設縣,或聚若干小邑為縣,或將私家之田分置縣。而在邊境地區則設郡?たh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其長官由國君百接任命,只有少數作為采邑賞給貴族。經濟文化:春秋時期,鐵農具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許多荒地被開墾為良田,耕作技術由粗放轉向精耕細作,農業產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潰,土地關系向私有化發展。諸侯們不得不陸續實行改革,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稅,自耕農的生產積極性高漲。春秋戰國時,由于戰爭的需要,馬的數量增多。中原地區的畜牧業則基本上變了農業的附庸,專門從事畜牧業生產的人很少。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雕鏤紋飾趨向細致工整,造型輕巧靈便,出現了錯金銘文。存世的吳、越青銅劍,其冶鑄淬煉之精,合金技術之巧,外鍍之精良,花紋之鑄造,皆世所罕見。煮鹽、冶鐵、漆器等部門發展起來。鐵器主要為手工業工具和農具。齊國的絲織品、楚國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為個體生產和經營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邊生產邊銷售。被稱為匠師之祖的公輸般「魯班」,就生活于春秋末年。鑄造金屬貨幣產生于春秋時期,晉國是最早鑄造和使用鑄幣的地區之一。春秋后期,越國的谷價,每石最貴時六十錢,最賤時三十錢。春秋時,產生了新的賦稅制度。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實行初稅畝,國家根據土地面積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實物稅。這是古代田稅的開始。魯成公元年(前590),作丘甲,按土地面積征收一定量的軍賦(甲),從而使稅和賦合而為一。春秋戰國之際,地稅的征收已很普遍。秦國于簡公七年(前408)實行「初稅禾」的實物地稅制度。戰國時,各國稅制不一。秦國首先實行戶口登記制,并據以征收田地租稅和接人頭征收「頭會」(人口稅)?茖W發展:形成于春秋戰國時的陰陽五行之說,將整個世界包括天文都納入五行體系!柑臁共粌H以天象,而且還以各種物象來顯示「天命」,因此,人們要以各種符應去體察「天命」,改變了以往用民心去體察天命的方法。這些符應顯示于「五德轉移」。顯示于「五行之運」。天象的觀察不旦是用于國家政治,特別是異常天象。因為事關「天命」。更是備受重視。
春秋戰國時期,一些精巧的醫療技術被發明并在臨床得到應用。《靈樞.四時汽》記載了中國醫學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術。哲學思想中華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為儒家六經之一的《易經》,有很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被后人稱為河圖、洛書的東西,是燒灼卜骨的表現,是遠古先民在長期生活和占卜的實踐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互相串連、互相滲透的反映。相傳伏義氏將其歸納總結,對蓍草反復排列,而畫為八卦,將天地間萬物的現象都包括于其中,這是原始的易。后來,據說經過周文王的悉心鉆研,將其規范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復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其所以稱為「易」,鄭玄解釋有三義:一是簡,二是變易,三是不易。就是講萬物之理有變有不變,現象在不斷變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又具不會變的,這就從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中抽象出了理論上十分豐富的樸素的辯證法。舊說到春秋后期,孔子對《周易》進行解釋和論說,完成十翼,即《易傳》。這樣,《周易》就發展成為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的闡述宇宙變化的哲學著作。中華文明學術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時代才發展起來。這時的學術思想,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大黃金時代。中國人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時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75319.html
相關閱讀:魯國的傳奇寡婦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臧文仲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