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前期歷史資料缺乏,有一段空白。顧炎武說:從周定王元年(前468年)《左傳》記事結束,到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六國以次稱王,蘇秦為從長,自此之后,事乃可得而紀(其實從橫之說多屬編造,詳后)。自《左傳》之終以至此,凡一百三十三年,史文闕軼,考古者為之茫昧”(《日知錄》卷十三《周末風俗》)。但我們如果仔細考察,這段時間的歷史也有很多跡象可尋。自三家分晉之后,魏國的文侯、武侯、惠王三代,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他們從稱霸到同齊國爭霸以至失敗,就是戰國前期歷史的重要事件。把他們的事情弄清楚了,戰國前期的形勢也就明白一個大概了。
戰國初期仍然是爭霸的局勢。春秋以來大國爭霸下的會盟征伐,加強了各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因而促進各國經濟迅速發展,一些大國在此基礎上形成。春秋時齊、楚、秦、晉、吳、越等國都曾先后掌握中原或一個區域的霸權,特別是晉國,霸業維持最久,也最為強大。后來雖有兩次“弭兵之會”,晉、楚曾平分霸權,但是楚國一度被吳國攻破,受到嚴重打擊,直到戰國初年仍未能復興。吳國旋即被越國吞滅。越國發展較遲,生產落后,在勾踐之后也迅速衰退,戰國中期被楚攻滅。所以終春秋之世,只有晉國長期保持著中原霸權。但是由于晉國公族微弱,異姓大臣輪流執政,在不斷對外擴張中,異姓大臣的權力和封地逐漸擴大,終于壓倒了公室。掌握政權的六卿,范、中行、知、韓、趙、魏又相互爭權火并,范氏、中行氏最先敗亡。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韓氏、趙氏、魏氏聯合攻滅知氏,瓜分了知氏的領地。這時晉君能控制的地盤,只剩下絳(今山西翼城東南)和曲沃(今山西聞喜東)這一小塊,晉國實際上被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幽公反倒要去朝見三家之君。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王室正式任命韓、趙、魏三家為諸侯。三家分晉,大夫立為諸侯的事實,不能不使當時局勢發生重大變化,它給早已動搖的封建等級秩序以致命的打擊。果然十四年后,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齊國大夫田和也代齊侯自立,其后幾年也被周安王承認為諸侯。
三晉、田齊興起后,原來的大國楚的領土最廣,是南方的強國。西方的大國秦雖受阻于三晉,尚不能很快向東方發展,也具有競爭的潛力。北方則有新興的燕和中山,剛開始發展其力量,不久中山被魏國滅掉。三晉、田齊、楚、秦、燕則成為戰國時代角逐爭雄的主要對手,被稱為戰國七雄。其中魏國最早實行改革,接著齊、秦也相繼改革,先后興起,因此,在戰國前期魏、齊兩國為爭奪霸權而進行了長期的斗爭。
魏初創霸
進入戰國時代,春秋時最強大的晉國分裂成了三個國家,嚴重改變了列國間力量對比。晉國三分雖然力量分散,但三晉如能聯合起來仍然是當時最強的勢力。戰國初年魏文侯、武侯正是奉行這一路線而得以繼承晉國的霸權,使韓、趙都接受魏的領導,魏國也便發展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 事實上成為諸侯的霸主。
三家分晉,魏國得到今山西西南部原來晉國的基本部分,所謂“表里山河”生產發達的險要地帶,有較好的經濟基礎和戰略位置。更主要的是魏國在魏文侯(前445-前396年)在位時,率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建立起較為集權的政體。魏文侯依靠新興的士階層進行統治,他尊崇當時最有名望的賢人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以招致游士,《呂氏春秋·舉難》篇稱:“文侯師子夏,友田子方,敬段干木,此名之所以過桓公也!币虼,當時第一流人才李克(悝)、翟璜、吳起、西門豹、樂羊、屈侯鮒等都來到魏國。魏文侯在他們的幫助下,在中央設立了可以由君主自由任免的相,在地方設立了可以由國君自由任免的守、令。魏成子、翟璜、李克為相,吳起為西河守,西門豹為鄴令。這些人除魏成子是文侯之弟外,都不是貴族,平民出身的官吏取代了世族政權。即是出身于貴族的魏成子,也是“食祿千鐘”,靠俸祿過活。這就建立了君主集權的體制。
魏文侯還任用李悝、吳起等推行法治。李悝是法家鼻祖,編著了我國第一部法典《法經》六篇。《晉書·刑法志》稱:
秦漢舊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師李悝。悝撰次諸國法著《法經》,以為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故其律始于盜、賊;盜賊須劾捕,故著網、捕二篇;其輕狡、越城、博戲、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為雜律一篇;又以其律具其加減,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商君受之以相秦,漢承秦制。
吳起在西河令民僨表以立信(《呂氏春秋·慎小》),建立信賞必罰的威望來貫徹政令。推行法治,當然是對世族權力又一打擊,其結果也是加強中央的集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12044.html
相關閱讀:臧文仲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魯國的傳奇寡婦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