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諸侯兼并與大國爭霸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春秋戰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春秋時,天子失權,王綱解紐,周代的最高政治權力出現了真空,諸侯漫無統紀,起而互相兼并,進而發展為大國爭霸,形成了取代王權的霸主政治,又稱方伯政治!妒酚洝ぶ鼙炯o》說:“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狈讲问侵艽`社會在衰落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一種歷史局面。周初,“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即天子分封諸侯國,諸侯分封卿大夫之家。天子在所分封的諸侯國中,委任王室功臣、懿親為諸侯之長,代表王室鎮撫一方,稱為“方伯”。春秋時,王權陵替,霸業代興,可以說正是這種方伯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在諸侯強并弱、大吞小的兼并戰爭中,許多國家都遭到了覆亡的厄運!盾髯印ぶ倌帷份d齊桓公“并國三十五”,《韓非子·難二》載“晉獻公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有度》載“荊莊王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十過》載秦穆公“兼國十二,(《史記·李斯列傳》作“二十”。)開地千里”。而那些兼并了較多領地的國家,如秦、齊、晉、楚、吳、越等則成為實力雄厚的大國,彼此展開了激烈的大國爭霸。

春秋時的諸侯兼并和大國爭霸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由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至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北杏會盟,開始稱霸,前后凡八十九年。這一階段是諸侯互相兼并的混亂時期,在兼并中形成了幾個區域性的“小伯”,即鄭、齊、秦、楚。

鄭在武公時就吞滅了虢、鄶(kuài,音快)等十邑。鄭莊公雄繼承父業,任王朝卿士,依靠優越的政治地位和三軍武力,在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首先削平了共叔段之亂,統一了內部。繼之對外用兵,先后伐陳、伐宋、入許、敗息、救齊,大敗戎師。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又在?葛戰敗周桓王。一時之間,中原諸侯罕有其匹,號為“小伯”。但鄭為四戰之地,壤地褊(biǎn,音扁)小,無法向外發展,所以未能成為與齊、晉、秦、楚相匹敵的大國。齊為太公望呂尚的封國,西周時為東方大藩,有征討“五侯九伯”之權。春秋初,仍未喪失大國地位!秶Z·鄭語》說:“及平王之末,……齊莊、僖于是乎小伯!毕骞梦缓,首先伐滅了阻礙齊向外擴張的紀國,又滅?(chéng,音成)、伐衛、伐鄭、殺魯桓公,保持了東方諸侯之長的地位。

楚本祝融姓的一支,早在周初已經建國。春秋初,楚君熊儀(若敖)、熊?(?昌),“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積極向外擴張。楚武王熊通伐隨,敗鄖(yǚn,音云)與蒲騷。楚文王熊貲滅申、滅息、滅鄧,屢犯蔡國,勢力伸展到河南南部。至楚成王熊惲時,更加緊北進,兵鋒常臨陳、蔡、許、鄭諸國,勢力深入中原腹地,是南方大國。

秦本西陲附庸小國。西周末,秦襄公將兵救周,又護送平王東遷,始受封為諸侯,平王賜以陷落戎族手中的岐豐之地。襄公及其子文公,歷時兩代,打敗犬戎,“收周余民而有之,地至岐!逼浜笄貞椆▽幑、武公又攻取西戎大片土地,在?(guī,音龜)邑、冀戎、杜、郢等地設縣,發展成為西方大國。晉在春秋初期,由于曲沃叛亂,內訌不止,國力削弱。至周僖王四年(公元前678年),僖王命曲沃武公為晉侯,允許組建一軍,晉始起步發展。武公子獻公積極對外擴張,先后滅耿、霍、魏、虢、虞,終成北方大國。x第二階段,由公元前681年齊桓公稱霸,至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前后凡四十九年。

這一階段齊桓公稱霸在前,晉文公建霸在后,是春秋霸業的高潮階段。特點是齊楚、晉楚三國爭霸。

齊桓公為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年即君位后,即任命大政治家管仲為相,在國內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改革,實行“參國伍鄙”制度,“作內政而寄軍令”,重農業、通工商、治魚鹽之利,為霸業奠定了基礎。齊桓公稱霸的特點是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在“尊王”方面,公元前655年,他召開了諸侯“首止之會”,安定了周惠王太子鄭的太子地位;公元前652年,他舉行“洮之會”,安定了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之會”上,推重周天子,甘居臣下地位,以約束諸侯。公元前649年,王子帶召揚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師,入王城。秦、晉伐戎救周。次年,晉為戎、周講和,未獲成功。齊派管仲“平戎于王”。“尊王”的旗幟使齊桓公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齊桓公的“攘夷”功績,有以下幾個突出事例:即救邢、封衛、救燕、服萊夷和伐楚。D齊桓公稱霸三十多年,團結了中原諸侯,打擊了戎狄勢力,抑制了楚國的北進。他多次召開諸侯大會,尤其“葵丘之會”,重申了周代的一些禮制,促進了中原國家的經濟貿易往來,是他霸業的頂點?鬃釉f:“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又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賜”,是對齊桓公霸業的中肯評價。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桓公死,齊因內亂因而霸業衰微。這時,中原諸國唯宋最大,宋襄公有賢名,遂奮起爭霸。周襄王十年,宋襄公伐齊,立孝公。次年,又執滕子,殺?子,攻伐曹國,在諸侯中立威。隨即轉而向南對抗強楚。楚成王也想乘齊霸衰微,北上爭霸。這就引發了宋、楚沖突。

公元前639年,在諸侯“盂之會”上,楚人逮捕了宋襄公并討伐宋國,后來又放了他。宋襄公不能吸取教訓,于公元前638年伐鄭,楚救鄭伐宋,雙方戰于泓水,宋軍失敗,襄公受傷。次年,宋襄公因傷病歿,稱霸之夢遂化作泡影。

楚敗宋以后,聲勢顯赫,公元前637年伐陳,與衛聯姻,結好魯國、曹國。公元前634年,楚又伐宋、伐齊,占據齊國谷地。中原諸侯莫敢攖(yīng,音英)其鋒。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回國即君位,整頓國政,通商寬農,啟用人才。他像齊桓公一樣打出“尊王攘夷”旗幟,于公元前635年出兵平定王子帶之亂,安定襄王,獲襄王所賜南陽之田,開辟了進出中原的捷徑。數年之間,國勢大振,遂擴編三軍,進兵中原,與楚爭霸。公元前633年冬,楚軍圍宋。次年春,晉出兵救宋,一路侵曹伐衛,然后聯合秦、齊在城濮與楚展開大戰,擊敗楚軍,一舉獲得中原霸權。楚國北進勢頭遭到前所未有的打擊,中原諸侯一時紛紛離楚從晉,中原又出現了安定局面。

第三階段,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至公元前546年宋之盟,前后凡86年,是晉、楚兩強爭霸的歷史階段。城濮之戰后,晉借勝楚之余威,雄踞北方,長期稱霸。公元前627年,秦派兵長途奔襲鄭國,企圖在東方找到立足點,以染指中原霸權。但秦軍在崤山中晉埋伏,全軍覆沒,三帥被俘。從此秦為晉所阻,終春秋之世,不能東進。楚雖在城濮之戰中受到重創,但究屬偏師折?,并未影響國力,依然是南方大國,仍不斷北進,與晉爭奪中小國家,尤其是地處中原要沖的鄭國。公元前626年,楚太子商臣弒父而立,是為穆王。穆王在位十數年間,滅江、六、蓼,積極自強。其時,晉靈公年少昏庸,霸業不竟。公元前613年,楚莊王即位,更積極向外發展,先后滅庸和舒蓼。公元前606年,進兵中原,借伐陸渾戎之機,“至于洛,觀兵于周疆…問鼎之大小輕重”。公元前609年,晉國內亂,靈公被弒,成公即位。但成公即位不過數年便死。景公嗣立,六卿不和。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晉、楚戰于?,楚勝晉敗。楚莊王終于奪得中原霸權。

?之戰晉國雖敗,但國力未衰,仍為北方強國。晉景公吸取?戰教訓,奮力圖強,于公元前594年、593年接連滅掉了身邊的赤狄潞氏、甲氏、留吁、鐸辰諸小國,國力有所壯大。

齊見晉敗于?,興兵進犯魯、衛等小國,又南聯楚國,企圖與晉分享北方霸權。晉、齊沖突再起。遂有公元前589年的鞍之戰,晉大敗齊軍。?戰十年之后,即公元前587年,晉又在麻隧大敗秦師。為了打破楚、秦聯合的局面,晉采取聯吳制楚的策略,派巫臣出使吳國,“教吳乘車,教之戰陣,教之叛楚!睍x在滅狄、服齊、敗秦、聯吳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后,專力對付楚國。

周簡王六年(公元前580年),晉、楚出于長期斗爭,雙方都無法征服對方的考慮,提出了“修好結成”的愿望,并一度結盟于宋西門之外。但不久即在爭鄭問題上發生沖突,導致了公元前576年的鄢陵之戰。

鄢陵之戰,晉勝楚敗,晉在雙方爭霸中又占了上風。

鄢陵之戰后,晉厲公寵信外嬖胥童,誅殺三?,欒氏、中行氏又殺胥童、弒厲公。晉國內亂,公室衰微,六卿擅權。公元前573年,晉悼公即位,修明政治,“節器用”,“盟諸戎,修民事,田以時”,使國力恢復。公元前570至562年的八年間,九合諸侯,諸侯紛紛倒向晉國一邊。又在虎牢筑城,迫使鄭國服晉,兵威大振,三駕而楚不能敵,恢復了晉國霸業。

但是,晉國公室衰微的趨勢已難于挽回,悼公爭霸的努力雖成功于外,對內也只能求得安定。他始終不敢糾彈欒氏、中行氏弒君的案件,就是例證。

楚國雖未發生政權下移的問題,但多年的爭戰造成重重內憂,而不競于晉。其兩屆令尹子囊、子木先后說:“當今吾不能與晉爭”,“晉之伯也,有叔向以佐其卿,楚無以當之,不可與爭”。他們都厭倦了與晉的爭戰。而那些夾在晉、楚兩強中間的中小國家,晉來服晉,楚來服楚,飽受戰禍蹂躪,更希望和平,所以弭兵就成了當時大小國家一致的要求。公元前546年,晉、楚兩國達成了宋之盟,晉、楚兩強暫時停止了爭霸戰爭,轉而忙于各自的內部事務。宋之盟是春秋歷史的轉折點,它表明中原諸侯爭霸的歷史進入了尾聲。第四階段,由公元前546年宋之盟至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知伯而分其地,前后凡九十四年。

這一階段是中原列國軍權下移和東南吳、越爭霸的歷史時期。宋之盟后,中原諸侯的軍權普遍下移于卿大夫,禮樂征伐大權已由前一時期的“自諸侯出”轉變成為“自大夫出”。早在周靈王十五年(公元前557年),《公羊傳》就說天下“信在大夫”,“君若贅旒然”。列國之君,有的被殺,有的被逐,不被殺逐者的權力也大為削弱。晉在平公時,公室已卑微,“戎馬不駕,卿無軍行,公乘無人,卒列無長”。六卿專權,政出多門,卿族斗爭達到了白熱化程度。首先是范氏與欒氏斗爭,欒氏失敗,牽連被殺逐者數十家。至趙簡子(名鞅)執政時,趙、魏、韓、知四家又掀起了同范氏、中行氏的斗爭。這場斗爭長達七年,牽涉五國,最后以范氏、中行氏失敗告終。至春秋末,知氏最強,想兼并韓、趙、魏三家,反被三家消滅而分其地,歷史也就進入了戰國時期。齊至景公時,政權下移,卿大夫的兼并斗爭愈演愈烈。開始是崔氏、慶氏擅權,繼而慶氏滅崔氏。欒氏、高氏又滅慶氏。不旋踵間,欒、高氏又為陳、鮑氏消滅。及景公死,陳無宇子陳乞聯合鮑牧驅逐齊國守國命卿高張、國夏。齊簡公時,陳乞又除掉簡公近臣闞止,朝廷內外皆陳氏之黨羽,姜氏之齊終為陳氏所取代。
e其他國家,如魯在文公時已失政權。《左傳》昭公三十三年(公元前510年)說:“魯文公薨,而東門遂殺嫡立庶,魯君于是乎失國,政在季氏!苯K春秋之世,魯國政權始終在季孫、叔孫、孟孫三家手中;鄭在穆公以后,權歸七穆,即游氏、國氏、良氏、罕氏、駟氏、豐氏、印氏七家;衛國政權落入孫氏、寧氏手中;宋國政權落入華氏、向氏手中。

楚國的軍權雖然沒有下移,但楚靈王殺郟敖奪位,殘暴不仁,引發內亂。平王得國后又誅殺大臣,寵信佞臣,國勢削弱。昭王繼位,令尹囊瓦專權,崇信費無極,殺大夫?宛、陽令終,國家益亂。囊瓦又貪殘索賄,囚唐侯、蔡侯。蔡侯遂于公元前506年導吳伐楚、在柏舉大敗楚軍,五戰五勝,攻入楚都郢。楚國遭受了這次打擊,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參與爭霸事業了。

秦僻處西陲,自崤戰以后,雖屢求東進,但均未得手,轉而向西發展,漸次消滅戎、狄小國,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景公以后,長期與中原隔絕,書簡有闕,史事已不可詳考。在大國忙于內爭時,一些中小國家重又互相攻伐,中原秩序紊亂,致使時人有“無伯”之嘆。在華夏諸侯霸業衰微的時候,東南的吳、越兩國迅速崛起,闖入中原,爭奪霸權。

吳為太伯之后,地處東南,春秋初常附屬于楚。周簡王二年(公元前584年),晉采取聯吳制楚方略,遣使通吳,吳由此強大。吳國發展的戰略是先西后北,首先西進與楚爭奪淮河中游兩岸。公元前519年,吳在雞父(今河南固始縣東南)大敗楚軍,攻占州來(今安徽鳳臺縣),此后又連克淮河中游重鎮巢(今安徽巢縣東北),鐘離(今安徽鳳臺縣東北)。為穩定后方,公元前512年滅徐,公元前510年侵越,斷絕楚國在吳背后布置的后援。于是加緊西進,圍弦,侵潛,侵六,逼進楚國本土。公元前506年借口救蔡,大舉攻楚,在柏舉破楚軍,五戰入郢,獲勝楚大功。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伐越,越王勾踐在?李大敗吳師,吳王闔廬因傷而死,子夫差立。夫差二年,在夫椒大破越軍,越王勾踐被迫降吳。夫差穩定了南方之后,率軍北上伐齊,爭霸中原。公元前484年,在艾陵大敗齊師。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空國北上,與晉在黃池爭霸,“欲霸中國以全周室”。越乘吳國內空虛之機,攻入吳都,俘吳太子友,焚姑蘇臺。吳被迫撤軍向越求和。此后,越連續攻吳,不到十年,于公元前473年滅吳。越為東南“斷發文身”之族,至越王允常時始見記載。晉聯吳制楚獲得成功,楚以聯越伐吳作為對策!洞呵铩氛压迥辏ü537年)記載,越從楚伐吳,是楚聯越伐吳之始。

越至勾踐時始強。公元前496年,越在?李敗吳師,闔廬因傷而死,夫差日夜思想報復。公元前494年,吳、越夫椒之戰,勾踐戰敗求和,向吳請降。夫差采納太宰伯?建議沒有滅越國。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國勢漸強。公元前482年襲破吳都。公元前478年,越復攻吳,“吳士民罷弊,輕銳盡死于齊、晉”。越在笠澤大敗吳軍,并進圍吳都。公元前476年,越又舉兵攻吳,吳師敗,退保姑蘇山。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并有其地。

越滅吳后,“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今山東滕縣南),致貢于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當時,“越兵橫行于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越王勾踐是春秋時代最后一名霸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25188.html

相關閱讀: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臧文仲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魯國的傳奇寡婦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