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和當時的世界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春秋戰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為犬戎所殺,西周亡。次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東周開始。從這時起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經歷了五個半世紀。這是一個列國爭雄,社會劇變,文化繁榮的時期。這一時期又分為兩段:前為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后為戰國時期(公元前476—前221年)。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局面西周滅亡,王權衰落,諸侯力征。這看起來是走向了分裂和混亂的狀態。但這不是問題的本質,西周時期事實上有很多的小邦,也有兼并的事情。春秋以后兼并更迅速了,邦的數目越來越少,邦的幅員卻越來越大。相傳,周初封諸侯“凡一千八百國”,“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國..而見于《春秋》經傳者百有七十國焉”(《晉書·地理志上》)。經過兼并,在春秋時期比較重要的國家,按《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所列,連周王朝在內不過十四個。到戰國時期,按《六國年表》所列,只剩下八個,其中還有一個實際上微不足道的周。而且,深刻的變化主要還不在邦國幅員之量的增加上,更重要是發生了由封建而郡縣的邦國結構的質的變化。因為,如果保持著封建制,那末,不論一個國家如何兼并他國、擴展領土,它也不過把自己控制以外的邦變為自己控制以內的邦而已。所以,逐漸郡縣制化的邦國領域的擴大,這正是春秋戰國時出現統一趨勢的真正內容。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局面如果說西周的“天下”是許多邦即邦國組成的,那末,每一個邦又是由國和野兩部分組成的。國人和野人是兩個血緣不同的社會集團,前者較后者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處于優越的地位。在春秋時期,國、野的區分已在逐漸的消失:到了戰國,這種區分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當孟子答滕文公問為國的時候,他說的國、野之別,已經一半是歷史回憶的“大略”,一半是經過他“潤澤”的理想了(《滕文公上》)。在春秋時期,各邦基本上都還由國人中的貴族掌權,不過,國人中的新士人階層的力量也逐漸興起。隨著國、野界限的消失,野人中的一部分逐漸上升為士;另一方面,在各種斗爭中失敗后而沒落下來的貴族也有一部分加入了士的行列。春秋以前,非貴族而能掌權的人為數很少;到戰國時期,由布衣而將相的人為數已頗不少。原先以出身決定人的社會身分的辦法已經過時,爵級或財富這時成為決定人們社會地位的根本條件。   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繁榮局面隨著國、野界限的消失和出身限制的解除,原先掌握在少數世襲貴族手中的學術逐漸在廣大的士階層中傳播開來。加之舊禮制正在無可挽回地崩解之中,怎樣面對這種形勢并在與對手逐鹿中爭勝,這已是各國統治者和不同社會集團的人都必須認真思考并嚴肅回答的問題。于是,學術在從王宮手中下傳到民間的同時,也由一源而多派,從而形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值得指出的是,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有兩個特點:其一是,自孔子開創儒家學派起,各家對于先秦的學術都有所損益,因而都有所創新,而損益總以前代學術為基礎,因而又都有所繼承。“孔子、孟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韓非子·顯學》)。韓非不相信孔、墨所稱道的堯、舜就是原本真實的堯、舜,這不難理解;他又說孔、墨對堯、舜都有不同的批判的繼承,這更近于事實。其二是,諸子百家互相駁難,無不欲使對方的論點體無完膚而后快,然而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這必須認真探明對方的弱點,以擊中對方的要害;同時又必須認真探明對方的優點,經過汲取、加工,用以充實自己論證的力量。先秦學者很精于對各學派進行分析!盾髯·解蔽篇》云:“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申子蔽于勢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辭而不知實,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各家所長,卻成了一種蔽障,使自己不能見到其余的道理,從而成為道之一隅!肚f子·天下篇》講各家學術,也認為“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這些都是當時學者對學術流派的精辟分析,顯出了當時的思想界雖然分為各派,但又始終存著道為一體的觀念。先秦學術的這兩個特點,對中國后世文化的縱向延續和橫向發展都有極重要的影響,而且在世界其他古文明中也是不多見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世界形勢與春秋戰國同時,公元前八至前三世紀的世界也處于劇變之中。其間又可分為兩段:第一段公元前八世紀至前六世紀,約與春秋時期同時;第二段公元前六世紀至前三世紀,約與戰國時期同時。   公元前八至前六世紀,在印度和希臘都是重新形成城市國家即第二批文明再現的時期。公元前六世紀末葉,羅馬共和國也開始出現。在兩河流域,亞述的統治者于公元前八世紀中葉改變了過去對被征服地區殺盡燒光的政策,把注意力集中在勒索貢賦上。在公元前八世紀后期至前七世紀后期,是亞述帝國國力最強盛的時期。它曾經占領了埃及北部、巴勒斯坦、腓尼基、敘利亞、兩河流域以及伊朗高原西部山地,一統了北非、西亞的第一批古文明地區?墒牵瑏喪龅臉O度擴張既釀成了被征服人民的深刻仇恨,又嚴重地掏空了自己的力量。公元前七世紀末葉,它被伊朗高原西部的米底和新巴比他的聯軍滅亡了。亞述的皇宮圖書館里藏有大量的泥版文書,而皇宮建筑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但是亞述沒能攸傳統文化在民間生根,所以這些一旦毀于兵燹之后,便沉埋地下,被人遺忘,直至近代才為考古家所發現。亞述帝國滅亡以后,新巴比倫王國和埃及曾一度復蘇。公元前550年,波斯人居魯士推翻米底王朝,建立波斯帝國。波斯帝國于公元前546年征服小亞細亞,公元前538年征服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525年征服埃及。到公元前六世紀末,波斯帝國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小亞細亞西海岸。波斯帝國囊括了西亞、北非第一批古文明的全部地區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部分地區,在廣大的疆土上分設許多行省,并給各個省分別規定了納稅的總定額。在各省設有總督,而且駐軍鎮守。波斯帝國的出現,加強古文明地區間的聯系,便利了各地區間的商業和文化交流。然而在波斯帝國內部,各地區在經濟上、民族上、語言上、文化上都是十分多樣而不統一的。它與稍后的秦漢帝國不同,它不是各地區間多方面的融合的結果,而是在各古老民族衰朽之際憑借征服而形成的。   公元前六至前三世紀間,從印度次大陸到西地中海這一廣大地帶都有了重大的發展和變化。

歷史

  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前一時期出現的大量小邦經過兼并逐漸合為“十六大國”和若干較小的國家,其中多數是王國,也有一些共和國。在前一階段國家發生之際,就形成了嚴格以人的出身血統而劃分等級的制度——種姓制度,同時也產生了為此制度服務的婆羅門教。第一等級祭司婆羅門襲斷了宗教和文化的特權;第二等級剎帝利為軍事行政貴族;第三等級吠舍為從事農、牧、商業的自由民;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剝奪了各種社會權利,處于奴隸和接近奴隸的地位。婆羅門教為這種制度編造種種神學的根據。公元前六至四世紀時,這種凝固的以血緣劃分的等級已經不能符合新的階級分化和變遷的趨勢。于是各種反對婆羅門教的教派(所謂種種“外道”)紛紛而起,其中歷史影響最大的為佛教。佛教作為宗教,教人泯滅欲愛,放棄斗爭,以求所謂解脫,這當然有欺騙和麻醉人民的一面。不過,佛教教人放棄對婆羅門教及種姓理論的迷信,認為“眾生平等”,認為人人可以通過自己的修行而達到解脫(不必通過婆羅門祭司的求神獻祭),這都是當時人們理性覺醒的一種反映。經過公元前六至前四世紀的發展,印度古代文明成為世界最有影響的文明之一。同時,印度也發生了各邦由兼并而統一的過程,摩羯陀邦逐漸成為其中最強者。公元前四世紀末,摩羯陀的孔雀王朝(約公元前324—前187年)建立,到第三代國王阿育王(約公元前273—前236年)時曾統一了除半島南端以外的印度土地。不過,這個統一為時不長,阿育王死后不久,帝國就又分裂了。   在希臘半島,公元前八至前六世紀時形成了很多城邦,在公元前五世紀初,希臘就面臨著被波斯帝國西侵的威脅。經過幾番艱苦的較量,希臘終于擊敗了入侵者,保全了獨立和自由。雅典和斯巴達成為希臘諸邦中兩個同盟的盟主。公元前五世紀,雅典的奴隸主民主制達到了最發達的階段,公民大會成了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在公元前八至前六世紀時已經開始發展的希臘文化,在公元前五世紀的雅典共和國里臻于極盛。哲學思想百家爭鳴,文學藝術百花齊放。公元前五至前四世紀的希臘古典文化,與大體同時的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并列為當時世界文明的三大中心,并且對后世世界的文明起了重要的影響。公元前五世紀后期,希臘的以雅典為盟主和以斯巴達為盟主的兩大城邦集團進行了二十余年的爭霸戰爭。結果雅典失敗,斯巴達內部矛盾也逐漸尖銳,希臘各邦在公元前四世紀時逐漸衰落。公元前四世紀后半期,北方的馬其頓王國強盛起來,力圖征服希臘。公元前338年,馬其頓軍大敗雅典等邦聯軍。次年馬其頓王召集希臘各邦會盟于科林斯城(僅斯巴達一邦未參加),宣布希臘各邦保持和平,準備進攻波斯。隨后亞歷山大繼任馬其頓王(公元前336—前323年)。他于公元前334年率兵東侵,于公元前330年徹底擊敗波斯皇帝的軍隊,長驅直入兩河流域和波斯本土。次年,他洗劫波斯古都,波斯末帝在逃亡中為人所殺,波斯帝國滅亡。亞歷山大又繼續向東進軍至中亞,遇到當地人民強烈抵抗;又進軍印度河流域,部隊已疲憊不堪。他于公元前325年退兵至巴比倫,以此作為亞歷山大帝國的首都。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病死。隨后,帝國分為馬其頓王國、埃及的托勒密王國(公元前332—前30年)、西亞的塞琉古王國(公元前305—前64年)等,相互之間常有征戰。公元前三世紀中葉,帕提亞(安息)從塞琉古王國中獨立出來,后來成為介于東西兩大帝國(漢和羅馬)之間的一個大國。正當這些國家在東地中海爭斗的時候,西地中海地區的羅馬已經興起。它從第伯河畔的一個小城邦,經過二百余年的努力,到公元前三世紀時已經統一了意大利半島,并且戰勝了它在西地中海地區的強大敵手迦太基,下一步就準備收拾整個地中海地區了。   在公元前八至前三世紀間,出現了對世界歷史育重大影響的三個文化中心: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國、十六大國時代的印度和古典時代的希臘。在這三個文明中,只有中國的文明是一脈相承下來的,其他兩個都是在第一批古文明中斷之后作為第二批古文明出現的。   到公元前三世紀末,中國經過秦的統一與崩潰,漢皇朝開始興起。中國古文明經過長期連續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具有穩定性的統一的實體。如果環顧世界,不僅其他第一批古文明早已成為歷史陳跡,波斯、印度、希臘等第二批古文明至此也衰落了。中國文明的興起在時間上晚于埃及、兩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第一批古文明,而中國文明的生命力則是其他古文明無法比擬的。

歷史

  在公元前八至前三世紀間,出現了對世界歷史育重大影響的三個文化中心: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國、十六大國時代的印度和古典時代的希臘。在這三個文明中,只有中國的文明是一脈相承下來的,其他兩個都是在第一批古文明中斷之后作為第二批古文明出現的。   到公元前三世紀末,中國經過秦的統一與崩潰,漢皇朝開始興起。中國古文明經過長期連續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具有穩定性的統一的實體。如果環顧世界,不僅其他第一批古文明早已成為歷史陳跡,波斯、印度、希臘等第二批古文明至此也衰落了。中國文明的興起在時間上晚于埃及、兩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第一批古文明,而中國文明的生命力則是其他古文明無法比擬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27792.html

相關閱讀: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魯國的傳奇寡婦
臧文仲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