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1962年的電影記錄本詳細記載了當時上海影迷享受到的電影盛宴。這幾張圖片是1月到6月的記錄。
葉智廣
2011年1月21日有媒體為這個發問做了具體詳盡的注腳:在第十一屆“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上,導演鄭洞天列舉了一些數據,“2010年拍攝出的影片一共有626部,但其中真正進入院線上映的只有120部左右,也就是說,有500多部沒有人看到,80%的電影拍完就算了!倍120多部進入院線上映的影片101.72億元票房里《唐山大地震》和《阿凡達》就卷走了20多億元,占了總票房的五分之一,剩下的全是些或打打殺殺,或無厘頭的低俗搞笑,或戲說胡說亂說的所謂歷史片,觀眾能有更多的選擇嗎?
1993年,為挽救蕭條衰退的中國影市進行了被稱作是“中國電影經受新舊體制交替時的分娩陣痛”的改革:自1995年起,由中影公司每年以國際通行的分賬發行的方式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當代電影藝術、技術成就”的“好電影”,也就是后來被媒體追捧出來的所謂“大片”。
回顧15年來從《亡命天涯》到《阿凡達》的引進大片名單,能代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當代電影藝術”的電影竟然基本被好萊塢獨家代表了。
筆者不禁想起最近整理舊物時偶然發現劫后余生的漏網之魚:中學生時代看電影的記錄。記憶突然變得清晰起來:進入中學后把自己每月看了多少電影,看了些什么電影記錄下來,從1960年到1963年共計有4本。那時我還花了不少精力在上海各個舊書店、書攤把《電影故事》雜志從1952年的創刊號到“文革”?渴占,當時新的每本1毛錢,舊的只有幾分錢。每個月在任何一家電影院都能買到的排片表、看電影時免費提供的影片說明書(后來改為收費,不過價格也就一兩分)、電影票票根都保留下來。這些私人珍貴收藏的命運,我想也許不少讀者都能猜出來——在“文革”“破四舊”中灰飛煙滅。這4本電影記錄是怎么成了漏網之魚已經無法考證了。翻看已經有些發脆的再生紙的學生練習本上的記錄,我自己也沒想到無意之中留下了一段歷史記錄,也許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雞毛蒜皮無足輕重的歷史塵埃,可我相信對影迷而言就會在其中發現很大的樂趣,更沒想到的是一不留神就制造了一件山寨“歷史文物”!
從1962年的電影記錄來看,筆者一年看片125部,平均每三天進一次影院,而吸引觀眾進影院靠的就是“基本反映世界”多姿多彩多元文化的“好電影”,觀眾有很多選擇。當時的主管機構中國電影進出口總公司和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前者管進口外國影片、出口國產影片,后者管國產影片在全國的發行放映。兩者各司其職,讓觀眾有了很多選擇。
再看現在,越來越豪華的環境、越來越大的銀幕、越來越先進的技術設備,越來越聲勢奪人的宣傳陣勢、越來越天價的明星片酬;而手捧爆米花桶喝著可樂的觀眾面對的是蒼白貧血的影片。真不知這是進步還是倒退,是最好的年代,還是最壞的年代。
深深懷念我的影迷生涯的美好時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39896.html
相關閱讀: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