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對于中國歷史來講,無疑是最重要的一課,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進入了悲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以往的歷史書里,只要提起鴉片戰爭無不充滿了屈辱和仇恨,無不痛斥英國侵略者的殘忍罪行,正是這場非正義的戰爭把善良的中國人民推向水深火熱之中,正是那些賣國賊將中國的主權拱手讓人,讓民族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在中國人心里,公元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是民族的屈辱,是永遠揮之不去的心靈的創傷。雖然170年過去了,時光流逝,世事嬗變,很多事情事件都需要用眼花繚亂來形容了,很多曾經鐵定的歷史事件也被人們重新認識了,但是在我們的教科書里,在媒體上,鴉片戰爭始終是英國人徹頭徹尾的侵略,說它是一個國恥日,可能很少有同胞以為不妥。
對于鴉片戰爭,我們一般所了解的不過是教科書上那么兩三頁紙的內容,大致包括禁煙運動、 琦善等的賣國活動、關天培等的以身殉國、三元里抗英運動、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這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標題。在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馬謐挺的《鴉片戰爭的正面與側面》、瞿巍的《另一只眼看鴉片戰爭》三本書中對鴉片戰爭做了新的詮釋,超脫了對侵略的仇恨與痛斥,視鴉片戰爭的真意義就在于用火與劍的形式,詮釋中國人的使命:中國必須近代化,順合世界之潮流。此處重點談談茅海建《天朝的崩潰》中對鴉片戰爭新詮釋帶來的對鴉片戰爭的新思考。
讀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的再研究》,我們會發現歷史并非完全像教材書上講的那樣,很多我們原以為的歷史都僅僅是歷史的其中一面,正如我們從歷史教科書上所認識的那樣,鴉片戰爭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戰爭,它是一部中華民族近代史上的血淚史,但是我們不能一味的認為是西方列強用他們的堅船利炮把我們的國門給打開了,相反,他們的堅船利炮讓我們的名族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大大的刺激了我們開啟近代化進程的那扇門。
歷史學家生來俱有無可派遣的民族情緒,但這不應當演化為歷史研究中對本民族的袒護,而我們的教材及相關的很多書籍卻將強烈的民族情緒演化為了對本民族的袒護,茅海建卻本著客觀不同的觀念,在《天朝的崩潰》一書中,在對清王朝的批判上無論是妥協的主張還是抵抗的主張都是不留情面的客觀評價。因為在他看來,一個民族對自己歷史的自我批判正是它避免重蹈覆轍的堅實保障。所以茅海建先生在書中以與眾不同的方式,將一百多年前那場中國近代開端的戰爭呈現在我們面前。在書中不單單是在講故事般地告訴人們鴉片戰爭中發生了什么,而是系統地從清朝的軍事力量,到琦善、林則徐、楊芳、奕山等官員將領,再到簽訂的各個條約,全面地分析鴉片戰爭,讓我們不僅僅是看到鴉片戰爭的冰山一角。從為琦善賣國賊的平反到打破林則徐神話,從介紹清朝武器裝備、兵力與編制到介紹英國的當時的船堅炮利,從戰爭的起始到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讓我們看到腐朽制度的淪陷是天朝崩潰的根本所在而不是所謂的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為導火索,琦善等"賣國賊"的屈服妥協,未曾任用林則徐等"民族英雄"。但當時的統治階級卻完全沒有覺醒,依舊沉淪于"天朝"的美夢,朝臣們關注自身利益,本該為中國朝氣蓬勃的年輕一代延續著傳統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在如此社會大背景下,即使中國擁有再多的不世之才,最終結局也早已注定。
歷史很復雜,有時候,也很無奈。歷史總是在不斷地刻畫著英雄與漢奸,忠臣與敗類,每當蓋棺定論之時總也會留下一連串疑問。林則徐到底是一個開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還是一個魯莽、輕率、自大自傲和對外世界一無所知的人?琦善到底是一個賣國賊,還是一個挽救民族危亡的功臣?道光帝啟用剛正不阿的林則徐去禁煙,所以他成了民族英雄;啟用昏庸無能的琦善去和談,所以他是賣國賊,但如果反過來,歷史又將如何書寫呢?善惡忠奸又該如何劃分?處在憂患當中的琦善,簽訂不平等條約,僅僅是因為他意志不堅定,難道他天生就喜歡賣國嗎?由于各種原因使得林則徐在當時甚至是現在人們的心中是一個不可戰勝的人物,被描述成了神話。可是事實果真如此嗎?林則徐虎門銷煙后對敵情進行了相應的判斷,卻錯誤的估計了當時情勢,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略部署,可他的部署卻是幾近于"書生議兵"式的想法,根本無法抵御船堅炮利的英軍的進攻?墒浅鲇跉v史的巧合,英軍并未直接對廣東發動進攻,而只是封鎖了廣東沿海,但這絕不是因為英軍懼怕林則徐的武備?墒沁@卻給后人造成了假象,使當時的人也認為只要采取林則徐的策略則必勝無疑,傳統的"天朝"觀念遮擋了他們的視野,近代國際知識的缺乏又使之看不見認不清真正的民族利益所在。正是出于這樣的誤會或者說巧合,林則徐不可戰勝的神話占據了當時許多人的心,并流傳至今。同樣的誤會發生在琦善身上。后世對琦善的評價多稱其為"賣國賊",可是茅海建先生通過一系列的證據證明了琦善根本沒有賣國的動機,扣在他頭上賣國的罪名也無法成立。之所以分析出這樣的結果,乃是出于當時的社會狀況,當時的意識形態,以及中英兩國實力的對照和兩國的各自不同的心態。琦善之所以被稱為賣國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在跟英方的交往中,以主張"撫"為主,而這與當時主"剿"的主流觀念格格不入。但我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僅僅停留在道德層面,也不可一廂情愿的認為誰怎么樣。
《天朝的崩潰》從兵力、武器、指揮、戰術等諸方面證明當時的清軍無論如何抵擋不了英國侵略軍的進攻。誰都知道這不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擁有軍事高科技的英國侵略者,從一開始就占有壓倒優勢,即使中國擁有一位不世之才,也無法用手中的長矛去打敗英軍的軍艦。當炮彈呼嘯而過的時候,當百姓生靈涂炭的時候,當憂國憂民的忠臣義士們搓腕嗟嘆的時候,誰才能站在民族的立場上,去中止這場慘絕人寰的絕殺,去籌思復興的大計。鴉片戰爭當中所有的大臣都在扮演著各自不同的角色,帶兵征戰的將軍,尚且不能趕走侵略者,又怎能指望和談的使者們,去挽回國家的尊嚴。那些忍辱負重的使者們,用自己一世清名換回一紙屈辱的和平條約,他們的內心在想些什么?他們還有其他的選擇嗎?戰爭失敗存在必然,而不是歸咎于當時主撫、主戰核心人物。
其實從我們現在人的角度再去審視一下當時的情景,也會覺得清政府的某些做法是出人意料的,英國人找上門來做生意,不僅不歡迎還拒絕,就比如現在有人來投資,不歡迎還要封鎖自己,會不會笑掉大牙呢。所以,公正的來說,當時英方和中國簽訂的條約中的某些規定,我認為是平等的,而且正是這些規定,才使中國逐步走入近代化,并且逐步與國際接軌,如果沒有英方的侵入,和這些規定,清政府要通過自身改革,并與國際接軌,可能性幾乎為零。我覺得,中國在某些方面來說,缺乏自身反省的一些理念,我們不喜歡從正面去尋找自身的錯誤,卻總想從外界環境尋找能夠安慰自己的理由。
我們對鴉片戰爭充滿了仇恨,痛斥英國侵略者的殘忍罪行,視林則徐虎門銷煙為戰爭的導火索,那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嗎?沒有鴉片,還會有戰爭嗎?沒有"鴉片"戰爭也可能有"茶葉"戰爭或"棉織品"戰爭,瞿巍在《另一只眼看鴉片戰爭》一書中就稱鴉片戰爭為"茶葉"或"棉花戰爭",可見,瞿巍認為即便沒有鴉片這場戰爭同樣會以其他形式爆發,因為戰爭的根本原因源于落后的社會制度。對這場戰爭給我們的意義不在于民族情感的激憤,它使得人們容易沖動,俗話說"沖動是魔鬼",它會讓國人失去基本的理智。歷史學最基本的價值,就在于提供錯誤即失敗的教訓,所謂"以史為鑒"正確面對錯誤,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民族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遠遠超過他們勝利時的收獲。勝利使人興奮,失敗使人沉思,一個沉思的民族往往比興奮中的民族更有力量,歷史學本當提供這種力量。歷史永遠沒那么簡單,對一個民族來說,如果將歷史的優秀描述成神話,把錯誤粉飾得壯烈,那么這樣,將會使歷史成為一個民族前進的絆腳石,一個民族想要獲得不斷前行進步的力量與動力,必須正視歷史,盡管這段歷史可能無比的沉重,對這場失敗的戰爭我們要做的是去找到差距,去正視差距,用一股堅忍的毅力去規劃民族的未來,而不是爆發泛濫的民族情感。
人民只有看清楚了過去才能清晰地預見未來,我們再看看差不多時期遭受與我國差不多命運的另一個國家——日本。鴉片戰爭后不久,日本同樣遭到了美國的侵略,同樣跟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同樣的國情同樣的遭遇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回應,為何日本能在短時間內接受現實,并且利用西方涌進其國內的先進思想與先進科技改造自己,使得日本從落后的德川幕府時代進入了舉世聞名的明治維新時代,最后到達了可以參與直至主導侵華戰爭的列強水平。其中原委,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思考,或許我可以嘗試說服自己,是因為日本沒有悠久的歷史文明,缺少長時間的歷史積淀,沒有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體系,使得日本更好的率先的做出亞洲國家由封建主義君主專制制度向君主立憲制的轉變,達到了由弱變強的歷史性轉變;蛟S這的確是原因之一,但更為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正視這段歷史,用辯證的眼光去接受歷史,以史為鑒,做出當代社會應有的改變,更好更快的實現國家的繁榮壯大。日本曾經帶給中國無盡的恥辱與傷害,強烈的民族情感讓國人對日本充滿民族仇恨,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或者說向日本學習;另一方面,日本參拜靖國神社肆意篡改歷史、不承認歷史是遭全世界人民唾棄的。
我們也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鴉片戰爭,那就沒有洋務運動,沒有百日維新,不會走向共和,沒那么早開啟近代化之門。鴉片戰爭恰恰是一次歷史的起點,它帶給中國人的從另一層面說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而不僅僅是一場受侵略的災難。戰敗了,中國才看到自己的缺陷,戰敗了,中國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戰敗了,中國才從天朝迷夢中蘇醒,沒有這場失敗的戰爭,所有人還會沉浸在天朝的臆想中無法自拔,只有戰敗了才會想方設法去重新開始,踏上革命與創新之路。這場戰爭帶給中國人的不僅僅是屈辱,也是一個劃時代的革新。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帶來了兩千多年輝煌的封建歷史,那從鴉片戰爭開始,近代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碰撞注定會給中華民族帶來又一次的思想騰飛創下下一個輝煌。
為什么我們學史,為什么歷史如此重要,因為其基本的價值在于提供錯誤即失敗的教訓,讓后人"以史為鑒"正確面對錯誤,鴉片戰爭我們遭受殘酷侵略,我們失敗了,但我們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遠遠超過他們勝利時的收獲。失敗使中國沉思,一個沉思的民族往往比興奮中的民族更有力量,鴉片戰爭的沉痛打擊讓中國沉思,從頭開始尋找民族的復興之路,去找到差距,去正視差距,用一股堅忍的毅力去規劃民族的未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42536.html
相關閱讀: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