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亂中誰保護了故宮
辛亥革命后,按照《清室優待條件》,1912年故宮前朝被辟為古物陳列所。清朝廢帝溥儀等在內廷生活期間,故宮內的設施也有不少的損壞,最明顯的就是各宮門的門檻都被溥儀鋸掉,以方便其騎自行車玩耍。宮內所藏寶物,更有許多被盜被毀。軍閥混戰期間,還有過飛機在故宮投彈的事情發生。①1924年11月,溥儀被馮玉祥國民軍逐出故宮后,1925年10月10日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到解放前夕,由于長期無人修理,故宮內雜草叢生,房倒屋漏,有的墻上和屋上竟長出了四五十年的老樹。
在幾百萬大軍刀戈相向的戰爭環境下,由于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及時地提出保護文物古跡的正確方針,使故宮建筑沒有受到任何的損壞。
解放初期誰保護了故宮
與此同時,在經濟十分拮據的情況下,1949年5、6月,由人民政府出資對故宮慶壽堂進行了修繕,這是北平解放后對故宮的第一項修繕工程。為清運故宮內自清末就存留下來的垃圾,清除雜草,經多時日,至1952年底清理工作結束時,故宮內共清運出垃圾和渣土達25萬立方米。
1961年3月,故宮成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躍進”中誰保護了故宮
20世紀50年代后期,以高指標、浮夸風和瞎指揮為特征的“大躍進”,不僅給經濟工作帶來巨大的破壞和浪費,也給故宮的利用和保護帶來了危機。
報告隨后提出兩個改革方案:
“第一個方案,是將紫禁城內前后兩部分劃分為二,后半部分從乾清門后由故宮博物院辦陳列,前半部分交園林局建設成為公園。這樣博物院的陳列成一線,可以大大精干,在紫禁城東西后部開辟兩個便門后,故宮可以四通八達,參觀便利!
“第二個方案,是按第一方案多保留從太和門起三大殿及兩廡中間主要宮殿,此外交園林局管理。這樣主要的宮殿建筑還是作博物館陳列,可照顧各方面的意見,參觀亦便利。綠化部分大部交園林局,博物院更可集中精力辦好博物館事業。但這個方案工程比較大,三大殿兩廡及乾清宮兩廡要安裝燈光,三大殿一帶房屋都需油飾彩畫。”
好在這種“躍進”的狂潮很快就受到廣大干部和群眾的質疑。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很快發覺“大躍進”中的錯誤。從1958年11月到1959年4月連續召開多次中央會議,努力糾“左”。此時,中宣部對北京市文化局有關故宮的請示報告有了回音。1959年6月22日上午,中宣部部長陸定一在中宣部部長辦公會議上說:
“好事常常辦成壞事,主觀上想辦好事,結果并不完全是這樣。……故宮改革方案文件的精神要整個考慮一下。北京的城墻要拆,因為它影響幾百萬人的交通問題。但是,故宮是另外一種問題!薄拔覀儗蕦m應采取謹慎的方針,原狀不應該輕易動,改了的還應恢復一部分!蕦m的性質,主要應該表現宮廷生活,附帶可搞些古代文化藝術的陳列,以保持宮廷史跡!薄爸v解說明要實事求是地講清這些史跡即可,少說一些標語口號。”“關于房子改造問題,小房、小墻可以拆一些,但要謹慎。馬路可以寬一些,這是為了消防的需要,不是為了機動車進去。故宮就是要封建落后,古色古香。搞綠化是需要的,如果辟為公園不好管理,綠化一下即可。故宮前半部,可以不交園林局,綠化由故宮統一搞。搞故宮的目的就是為了保留一個落后的地方,對觀眾進行教育,這就是古為今用,這點不適用于其他各方面的工作。故宮的方針,第一條是保持宮廷史跡,使人能詳細地、具體地了解宮廷生活;第二條才是古代文化藝術的陳列!雹
中宣部副部長周揚沒有參加這次會議。在此之前,6月19日,他請人向會議轉述了自己的意見:“關于故宮博物院的性質,我認為宮廷史跡陳列仍是主要內容之一,因此,有些陳列品應該保留的,還是要保留;有些陳設必須保持原狀的,還是要保持原狀,不要隨便拆除。好讓人民看看過去皇帝是怎樣生活的,……劃出一部分面積開辟公園是好的,但要注意與故宮相協調,盡量保持一些古典的民族的風格,不要弄得不三不四!雹
在聽取了各方面意見之后,特別是大的形勢有所改觀之后,故宮博物院黨委又于1959年10月12日寫了一個報告。這個報告冷靜多了。報告稱:
“市委文化部并報市委:
根據中央宣傳部會議指示精神及市委意見,我們對故宮博物院的方針任務問題擬定了一個方案(草案),現報請審查,是否有當,請示。”
方案明確:
“紫禁城范圍內的建筑必須加以保護,保持古建筑的原有面貌。修繕以復原為原則,保持原有風格。對于與建筑正體無關之后添的附加建筑物,如小墻小屋等,必要拆除時,也須采取慎重的態度。建筑周圍的空隙地區除清除積土、平整地面等工作外,要在保持古典的、民族形式的、并與宮殿建筑相協調的原則下,進行園林風景的點綴,成為觀眾的休息場所!
“故宮是我國現存最輝煌、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它是重要的歷史建筑文物,因此故宮博物院對這座建筑物的保護維修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故宮有九千間左右的宮殿,必須有計劃的進行保護維修,現經勘查研究,將保護原則及范圍擬議如下:(1)主要宮殿、配殿、廡殿、樓閣及城垣、河道、地面都完全保護它的完整和原有風格,進行維修時,在原來外觀形式、結構作法以及裝飾藝術等方面都力求保持原制原樣不予改變。(2)附屬于主要殿座的小院群房,在原則上也都保存保護,只是在規劃上與第一類建筑有先后緩急之分,這類建筑有的早已坍塌無從恢復的則不再恢復,但有的基礎尚存,在歷史上有恢復重建價值的考慮進行恢復,這種房屋不多,我們意見有景棋閣后一處小院需要恢復(珍妃幽禁時住過)。(3)在清代末年和辛亥革命后添建的小房廳、墻,基本上也可以保留。但對于那些建筑在下水道上或緊靠主要殿座,既無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而對主要殿座有損害并影響排水和消防,這樣的房子則考慮清理。”
“故宮規模很大,建筑又多,全部修整工程擬根據‘著重保養,重點修繕,全面規劃,逐步實施’的精神進行全面規劃并擬出逐步實施方案!雹
這個方針是實事求是的,是有遠見的,很長時間故宮的利用和保護工作就是依此進行的,而且一直影響到現在。
一個紙上的改建計劃
這些方案固然大膽,后果也很可怕,但卻沒有被人真正重視過。任務的布置沒有正式的下達;只有傳聞,沒有具體的提議人;規劃設計者從一開始就沒有把它當作一回事,只是為了交差設計了幾種明顯實行不了的方案。方案出來后,據說交到北京市委一位領導那里,他看后哈哈一笑就把它扔到一邊了,并沒有報到中央或毛澤東那里。很少有人知道和重視過這些方案。
只是到了“文化大革命”,這些方案才又被從旮旯里搜了出來,被說成是彭真為劉少奇“修建宮殿”的陰謀。
“文化大革命”中誰保護了故宮
“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內亂,是一場大革“文化”之命的運動。運動一開始,便號召“徹底破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故宮是什么?當然是幾千年封建社會舊式思想文化之集大成者,是封建皇權的象征。在一幫“左”得發瘋的政治狂人和無知的青年看來,故宮首先是“文革”破四舊的對象。1966年8月18日,就在毛澤東、林彪在天安門廣場第一次接見紅衛兵后,當晚周恩來得知一伙紅衛兵準備第二天沖入故宮去造反。周恩來立即作出了關閉故宮的決定。當天深夜,故宮博物院的幾扇大門緊急封閉,周恩來并通知北京衛戍區派一個營的部隊前去守護。第二天一早,一隊隊紅衛兵齊集神武門下,大叫“破除四舊”,“開門!開門!”故宮工作人員按照周恩來的指示,一方面拒不開門,一方面加以勸說。門外的“小將”最后見沒有沖入的可能,只好呼喊了一陣口號離去。⑿從此故宮大門一閉就有5年之久⒀,在許多地方名勝古跡慘遭破壞的時候,故宮得以幸免。
但是故宮在這場“革命”中也不是毫發未損,1966年7月,駐在故宮內的文物出版社珂羅版車間的一些工人,就向故宮領導請示:“十幾年來,城隍廟的泥胎偶像,一直盤踞在我們文物出版社印刷廠,霸占著我們珂羅版84立方米的地方,影響我們的生產發展,我們曾多次提出,但至今仍未解決,現在我們再次嚴正提出:‘一定要把這些大王小鬼同反黨反社會主義黑幫分子徹底搗毀,連根拔掉!荒鼙A暨@些宣揚封建迷信的牛鬼蛇神的統治地位,徹底鏟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制造毒害人民的封建迷信工具。這些牛鬼蛇神和我們社會主義建設是格格不入的,我們提出請工作隊同志幫助解決。”⒁故宮博物院的領導得到請示后,鑒于當時的形勢,表示故宮內原城隍廟舊址里的城隍泥塑神像11個,泥塑馬一對,“內容系封建迷信有毒素的東西,技巧低劣,是清代泥塑(該城隍廟建于清雍正時期),并無保留價值,故同意將上述泥塑神像除掉”。⒂
1966年11月,一個再現四川大地主劉文彩殘酷剝削的收租院泥塑展在故宮預展期間,又有人以奉先殿前的“焚帛爐”與殿內的泥塑陳列不相稱,尤其與殿內的主席像很不協調為由,拆除了清代的焚帛爐。
不管怎樣,由于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的關心和干預,故宮終于沒有落到曲阜孔廟那樣的結局。也由于這些領導人的關心和干預,故宮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有的地方還進行了一些局部修繕,如1972年,中央撥出巨款,解決了故宮熱力供應問題;當年,完成了前三殿、后三宮等重點區域殿宇的油飾工程;1974年4月,國務院又批準了《故宮博物院五年修繕計劃》。在“文化大革命”這場文化的浩劫中,由于采取了特殊的手段,故宮及其收藏得以保護。
如果稍微注意一下史料的核實,那么故宮近一個世紀的保護和變化情況是十分清楚的。對于有人重提新中國成立后“故宮存廢”的問題,除了促使我們重新檢理資料外,也引出我們的一些思考。
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后,在保護故宮、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方面做了許多卓有成效、富有遠見的工作。歷史告訴我們,盡管在保護故宮的過程中,形成了多種不同的設想、意見和方案,但由于黨在改造故宮這一重大問題上,經過審慎的考慮,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最終使故宮完整地留存給子孫后代。在故宮的改造利用過程中,雖然極左思想和歷史虛無主義曾有所體現,但正確的認知和行動最終還是占據了主導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新中國對故宮的改造和利用是完全必要的。因為從北京建城起,它的規劃就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即“紫禁城不是一個能便利四面八方交通往來的樞紐,而是一個巨大的障礙”⒃。這種規劃是從維護帝王權威出發的。北京從邁向近代社會以來,尤其是新中國定都北京以后,日益嚴重的交通問題就與這種規劃有關。新中國成立后對故宮的很多改造設想,便是從城市規劃和便利交通、從方便市民休息娛樂的角度出發的,包括拆除故宮外一些嚴重影響交通的牌樓等。但在整個改造過程中,黨對故宮這一民族文化瑰寶的保護利用始終慎之又慎。北京解放后近60年的實踐,已經證明我們在故宮保護問題上采取的措施是正確的,是經得起歷史的考驗的。這是黨、政府、專家學者和群眾共同努力的結果。(作者謝蔭明,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瞿宛林,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研究人員 責任編輯:孫東升)
本文原載于《黨的文獻》2006年第5期。
注釋
①溥儀:《我的前半生》,東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頁。
②[美]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三聯書店1979年版,第128頁。
③《中央軍委關于保護北平文化古城問題的指示電》(1949年1月16日),《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40頁。
④《林彪、羅榮桓為敦促和平解決北平問題致傅作義函》(1949年1月16日),《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第63?64頁。
⑤《北平市軍管會文管會接管工作總結報告》(1949年3月25日),《北京市重要文獻選編》,中國檔案出版社2001年版,第270、274頁。
⑥《北平市軍管會文管會接管工作總結報告》(1949年3月25日),《北京市重要文獻選編》,第285頁。
⑦《關于故宮博物院進行革命性改造問題的請示報告》,1958年10月13日。
⑧陸定一對故宮博物院改革方案的意見,1959年6月22日。
⑨周揚對故宮博物院性質的意見,1959年6月19日。
⑩《故宮博物院的方針任務與方案(草案)》,1959年10月10日。
⑾見《原北京市委設想改造故宮方案的照片》文字說明。
⑿參見《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頁。
⒀故宮博物院于1971年7月5日重新開放。
⒁見署名為“文物出版社珂羅版車間全體工人”的大字報,1966年7月15日。
⒂故宮博物院對文物出版社工人所寫大字報的回復,1966年8月2日。
⒃史明正:《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設與社會變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42634.html
相關閱讀: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