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湖南現大規模戰國古墓葬 卻未發現一件文物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軍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留芳嶺北面的湘雅醫院教學科研樓項目工地日前已發掘戰國及東漢古墓葬13座、宋代及清代古井16口。據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關負責人告知,留芳嶺上的這批古墓葬及古井群是于今年10月經市考古所考古勘探發現。隨即,市考古所組織人員開展搶救性發掘工作,目前考古工作已告結束。

宋代古井群為普通居民生活用水井

留芳嶺北新發現的這批戰國及東漢時期的古墓,以戰國墓為多,且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上У氖沁@批戰國古墓已為各歷史時期的建筑基礎所破壞,整體保存狀況較差,古墓中的葬具及尸骨大多腐朽無存。但考古工作者仍在留芳嶺北的3號戰國墓(以下簡稱為墓×)中發現保存完好的銅劍、銅矛、陶罐這一隨葬品組合;墓10則出土有銅矛、銅矛?(注:戈柄下端的圓錐形金屬套)、陶鼎、陶敦、陶壺、陶罐;墓11出土有陶鼎、陶壺、陶盒、陶豆等。此外,這處工地發現的一座東漢磚室墓,因保存狀況較差,并無器物出土。

在留芳嶺北的這處湘雅醫院教研樓工地所發現的16口古井,均為圓形土壁井。古井出土的遺物以宋代器物居多,可辨器形有青瓷碗、罐,執壺等。另有一些明清古井則出土有青花瓷片和建筑殘件。留芳嶺上發掘的這批古井為普通居民生活用水井,井內出土器物為古井廢棄后填充堆積所致。

留芳嶺北面湘雅醫院教研樓考古工地第11號墓中保存的陶鼎、陶壺、陶盒、陶豆等隨葬品及墓中殘存的墓具。

留芳嶺北面湘雅醫院教研樓考古工地第11號墓中保存的陶鼎、陶壺、陶盒、陶豆等隨葬品及墓中殘存的墓具。

為長沙古城發展演變史提供了新的資料

本次新發現的戰國古墓葬及古井群的湘雅醫院教研樓工地,其具體位置在本市蔡鍔北路東側的湘雅醫院院內,北距湘雅路約50米左右,南距留芳嶺巷100米,屬長沙市第7號文物埋藏區(留芳嶺埋藏點)范圍內。根據考古發掘可知,本次新發現古墓葬及古井群的工地,其原始地勢較高,本為一低矮山包,早年該處在建設廠房時已將山包削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陳浴新領導下湖南省考古隊曾在留芳嶺發掘出數座具有重大意義的大型戰國木槨墓;上世紀90年代,長沙市考古所更曾在本次發掘工地的東側區域發掘過一批戰國古墓葬,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

此次留芳嶺北面的湘雅醫院教研樓工地發掘的古墓葬和古井群,豐富了長沙戰國至明清時期的古代遺存,為研究長沙古代喪葬習俗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尤其對長沙古城發展演變史作出進一步的推進。長沙文史工作者新近發現,歷史上的長沙古城池,規模最宏大的年代為五代及北宋時期,當時古城長沙最北面的城墻應已達到今湘雅路一帶。南宋初年,金兵一度攻破并毀壞長沙城墻,名臣李綱曾上奏朝廷請將長沙北面城墻內縮到今湘春路一帶。也就是說,在五代馬楚及北宋時期,長沙北面城池應已位于湘雅路附近。但這一推論至今仍未得到科學考古的證實,留芳嶺北、湘雅路及麻園嶺一帶也從未發現過五代及北宋城墻的基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49810.html

相關閱讀: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