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陸軍一級上將,曾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周恩來對其評價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漢族,籍貫遼寧海城,祖籍河北大城。1901年6月3日(夏歷4月17日)出生于遼寧省臺安縣九間鄉鄂家村張家堡屯(舊稱桑子林詹家窩鋪)。人稱“少帥”,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另外他風流倜儻,是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
簡歷:
1919年就讀于東三省陸軍講武堂。一年后畢業,在張作霖手下任職,并迅速得到提升。1928年6月4日,自皇姑屯事件其父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繼任為東北保安總司令。
在1946年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上,共產黨曾提出釋放張學良,未獲蔣介石同意。后國民政府撤往臺灣,蔣介石將張學良轉至臺灣繼續軟禁。
在臺灣,張學良被軟禁在臺北北投居所,過著軟禁下的隱者生活。張學良原配夫人是于鳳至,因病去美國就醫,張學良在長期的幽禁生涯中得“趙四小姐”趙一荻的陪伴。他于幽禁中信奉基督教,但按基督教教規只能一夫一妻,1964年于鳳至主動提出離婚,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結婚。1975年,蔣介石逝世。1988年,蔣經國逝世。 歷史
1990年起張學良逐漸得以恢復人身自由。1993年4月受聘為東北大學名譽校長,5月受聘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名譽理事長。1995年離臺,僑居美國夏威夷。
2001年10月14日下午2時50分,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Straub Clinic & Hospital)醫院病逝,享壽101歲,成為世界上最長壽的將軍。
對于張學良雖然活命良久,卻從來沒有回過大陸這個問題。答案有的歸咎于身體原因,有張晚年歸信基督教的信仰原因,也有歸咎兩岸的政治原因。對于兩岸政治因素一項,有人認為張學良不想表態偏向兩岸中任何一方的政權。
張學良語錄:
張學良反對內戰,曾為此向父親沉痛地說:“余自十九歲參加內戰,不論勝敗如何,無不感到痛苦,因所到之處,都看到民眾所受戰爭之苦,將士死于無意義之斗爭,若為維護國權而犧牲,則何等光榮。”
張對蔣介石的人品與才能評價多貶,認為蔣“有大略無雄才”。張學良說蔣為人失敗,思想頑固守舊,若有機會“真能(會)當皇帝。”“蔣先生后來的思想很近似袁世凱,可是沒有袁世凱那么大的魄力。袁世凱想當皇帝,他也想當皇帝,(但)袁還是個人物。” “蔣經國就不同,所以我可以說,到臺灣以后,要不是蔣經國,蔣介石就沒有了,現在也是沒有了。”張還表示:“介石沒有中心思想,他的中心思想就是他自己,(我)本來很尊重蔣先生,但后來不尊重,因蔣先生完全是自我主義。”訪問者提到:“我們在可大圖書館看見很多書,是說蔣先生對臺灣的貢獻。”張:“那大概都是國民黨寫出來的,要說蔣經國對臺灣有貢獻,我承認。蔣先生有什么貢獻?”并且,張學良完全同意李宗仁對蔣介石的評價,讀過《李宗仁回憶錄》以后,說“李宗仁說的全對,蔣介石就是那個樣。”
張學良曾說:“作為軍人,(西安事變)按軍法來說,我是應該被槍斃;但我沒做錯!我為了愛國、為了救中國,我一定要讓蔣委員長了解,抗日為何重要。好漢做事好漢擔,所以陪蔣委員長回南京。”“我沒懺悔,什么懺悔錄(西安事變懺悔錄)那是他們編的。我寫的叫反省錄。”也說:“誰都不想死,但我敢當軍人就敢死,我父親在我入講武堂時,對我說軍人的頭不是懸在頸上,而是掛在腰上,隨時準備要把首級取下。不過要死,也要死的有價值。蔣先生一定要殺我也可以,算一算為了抗日而死,并不算太虧。卻沒想到這樣也活了幾十年沒事。”
蔣介石曾經責備何應欽:“你把軍服脫下來,你走。”何不敢走。張學良說:“若蔣先生要這樣罵我,我真會把軍衣脫下來就走。所以我看不起何應欽。”王新衡嘗對張學良說,“蔣介石不用人才,只用奴才”,張學良說何應欽就是一個奴才。 歷史
張學良最欣賞周恩來,他說“周恩來的人好厲害,他們都控制住了,連我的部下、楊虎城的部下都聽他的,他說出的話很有理。這個人好厲害,不但會講,也能處置事情,是我佩服的一個人。”張學良對舊部呂正操說:“毛澤東,我不了解,不能妄加評論。但周恩來是個偉大人物、了不起的人物。”
北伐戰爭中,張學良棄守鄭州,并給黃河南岸的白崇禧寫信,內容大致約:“鄭州城里有糧食,我可以把它全燒了,讓你沒吃的,但是我沒燒,我希望它們能賑濟災民;黃河大橋我也可以把它炸了,讓你追不上我,可是我沒炸,因為橋是國家的財產。我有這份心,我希望你也有這份心!”
歷史
相關連接:
·(06-03)
·(04-16)
·(04-10)
·(12-12)
·(05-21)
·(12-26)
·(04-21)
·(12-13)
·(11-29)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33752.html
相關閱讀: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