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國的小農經濟怎樣形成?戰國時期工商業發達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軍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上溯三代以上,幾乎每個中國人的祖上都是農民。將近兩千年來,小農經濟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DNA。中華民族依賴小農經濟養育人口、生生不息。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一語道破:中國就是鄉土社會,小農意識深深地扎根在中國人的國民性格之中。

但中國并非一開始就是小農經濟。從戰國時期,直到漢代初期,中國的城市工商業相當發達。如果一直沿著這個方向演變,中國未嘗不會出現類似古代希臘那樣的城邦文化。歷史的洪流在漢代轉了一個大彎。根據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的研究,中國在漢代才出現了獨特的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這一生產模式的出現,對中國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漢時期,人口總額至少翻了一番,或許翻了兩番。在一些核心地區,人口壓力逐漸凸顯。官府試圖減少農民的賦稅負擔,但仍然無法緩解人多地少的困境。官府支持人口遷移,尤其是遷至具有戰略意義的北部邊疆。然而,開墾新的耕地的速度始終趕不上人口的增長速度。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積越來越小,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四處漂泊的流民。

早在西漢初年,就有像賈誼、晁錯這樣有遠見的大臣上書,要求朝廷采取措施發展農業。西漢初期的應對措施是重本輕末,認為農業是本,商業是末,一方面提高農業的地位,另一方面打擊商業。漢景帝時期就曾經打擊閭里豪強,但最具殺傷力的還要算漢武帝時候的"算緡令"和"告緡令"。

"算緡"是官府向商人征收的一種財產稅。"算緡令"公布之后,"富豪皆爭匿財"。于是,漢武帝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告緡"運動。所謂"告緡",就是鼓勵群眾揭發隱瞞財產的商賈。一旦被告發,這些商賈的財產就要被全部沒收。這場"告緡"運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從此之后,富人們不敢再投資于工商業,而是轉而購買土地,因為土地不屬于征稅對象。加之商業稅嚴苛、農業稅優惠,這更鼓勵商人們投資土地。這導致土地價格上揚,普通農戶無力購置大片田地,只能在一小塊土地上刨土求食。

"告緡令"是一個來自經濟系統之外的外部沖擊。經濟系統遇到外部沖擊自然會偏離原有的軌道,但逐漸會調整回去。若從根本上講,中國的小農經濟,很可能跟種植本土農作物需要的技術有關。為種植禾谷,中國農民在農活上付出的勞動和時間,超過了播種和收獲時所需的勞動和時間之和,種稻亦然。

中國從漢代開始出現了精耕細作、重商的小農經濟,這一轉型肇始于政策的劇烈沖擊,但歸根到底,是在中國獨有的資源稟賦條件下做出的一種最優選擇。一旦走上了這條演進的道路,歷史就從此景色大異。兩千年一彈指,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58025.html

相關閱讀: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