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019年,隋煬帝第三次發兵征伐高句麗,結果自然是鎩羽而歸。大量隋軍士卒在路上逃亡不斷,最終成為了壓垮隋朝統治基礎的最后一個稻草。
四年后,隋王朝就宣告覆滅。天下頓時大亂,四方群雄并起。在依然是政治和經濟重心的北方,形成了大唐--大鄭--大夏的三足鼎立之勢。這三股勢力從領導層起源到基層組織力量,都有著巨大的差異。但誰都不會想到,僅僅一場氣勢磅礴的大戰,就讓其中的兩家迅速出局。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虎牢關戰役。
公元621年,已經牢牢控制關中與山西兩地的李唐政權,派出了善戰的二皇子李世民。他親率50000大軍東征,攻打占據天下中樞洛陽的大鄭領袖王世充。王世充則調集了麾下的全部30000兵馬,抵擋李唐的總攻。
雖然交戰雙方都是出自原本的隋朝體質內,但麾下的軍隊風格卻大不相同。
唐高祖李淵的家族出身自著名的關隴集團。在以太原留守的身份起兵后,唐軍很快就占據了曾支撐北周與隋的武力源泉--關中。李淵麾下將士里,很多本身也出自關隴集團及隋朝的邊防部隊,很好的承襲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遺風。因而,唐軍以騎兵,尤其是那些人馬俱甲的具裝騎兵為最強悍的突擊力量。
縱觀李世民的軍事生涯,騎兵破陣可謂是其屢試不爽的殺手锏。那 些利用亂世冒頭的地方小霸,無論宋老生、薛舉還是宋金剛,統統都敗在了李世民的精銳騎兵手里。在進軍洛陽戰前,他更是把軍中最強悍的數千騎兵單獨編組成 "玄甲騎"。這支當時東亞地區最好的重騎兵力量,由驍將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等人統領。李世民每次作戰,都親自率領玄甲騎為先鋒,無往不利。
李唐軍中的內亞風格步兵,也絕非等閑之輩。按照唐代名將李靖的著作記載,最精銳的唐軍步兵,能同時裝備并很好的使用長矛和弓箭這兩種武器。他們會在敵人靠近前射擊對方,等敵人接近后,將弓箭交給后排隊友保管,自己再向敵人發起沖鋒。他們還有著眾多內地軍隊所不具有的豐富經驗,尤其在對抗騎兵方面很有心得。
正在進行近戰訓練的唐朝步兵
至于困守中原腹地的王世充,雖然也是曾是隋朝的武將,但其麾下士兵多是為了鎮壓農民起義而緊急招募的。這些從南方的江都一帶招募的新兵,雖然打掉了不少農民起義軍,但既沒有足夠的精銳騎兵支持,也無對抗精銳騎兵的經驗。哪怕是步兵間的較量,對這些武裝與組織風格都傾向于往日南朝風格的弱旅來說,也是勉為其難。
因此在交戰的前期,王世充一直避免大規模野戰。他明智的選擇了退守洛陽,打算憑借堅固的城墻讓李唐的騎兵優勢化為烏有。但此等戰術無異于將戰爭的主動權拱手讓人。李世民也看穿了王世充的企圖,直接兵分多路,讓人去占領洛陽城的外圍關口。唐軍的封鎖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經一系列的外圍作戰,唐軍成功截斷洛陽周邊的交通要道。
最后,不但糧食無法到達洛陽,鄭國安插在外圍各地的官吏們,也在得不到首都消息的情況下,也紛紛投降唐軍。王世充的局面日益惡化,基本上成為了困守洛陽一城的孤家寡人。
王世充的部隊基本上停留下昔日南朝軍隊的水準
小試牛刀
在圍困洛陽的過程中,李唐的騎兵發揮了重要作用。雖然他們無法沖破城墻,但也是迫于這些精銳武士的壓力,王世充都沒有給于外圍要塞以足夠的支援。幾次小規模反擊嘗試,也因為唐軍騎兵的快速馳援而宣告失敗。
王世充開始意識到局面的危急。如何繼續龜縮城中,只能活活餓死,不戰自潰。不得已之下,王世充只能選擇進行一次大規模會戰,希望能就此改變困境。他親帥20000大軍在谷水河邊列陣,打算依托此地的墻垣溝塹,抵消李唐的騎兵優勢。
面對嚴陣以待的鄭軍,李世民首先選擇登高望遠,從而洞悉了鄭軍的部署虛實。隨后他親率精銳騎兵在北邙山列陣,并派出大將屈突通帥5000步兵渡河攻擊王世充。在雙方步兵接戰后,唐軍騎兵疾馳而下,開始沖擊鄭軍的側翼陣線。
王世充率部下殊死戰斗。由于他的軍隊在戰場上占據數量優勢,所以三番四次被打散后,就會有增援力量來進行補充。那些暫時潰散的步兵,又會被重組集合起來。雙方從早上一直打到正午,鄭軍還是抵擋不住唐軍的猛攻,開始潰敗。失去秩序的鄭軍被唐軍一路追殺到洛陽城下,折損7000余人。
此戰之后,鄭軍再也無力突圍,只能繼續固守堅城。雖 然憑借堅固的城墻,暫時不用擔心李唐的鐵騎殺入城中。但被包圍的城市卻成為一片煉獄。大量被聚集到城里的軍隊,很快吃光了大部分物資儲備。結果米價暴漲, 金銀珠寶賤如土芥。饑腸轆轆的百姓吃完了樹皮草根,只能把米屑和泥土裹在一起吃下,死者無數。城中原有的30000戶人家,在圍城期間銳減至3000戶。 就連王世充的朝廷官員,都餓死一片。
千里送人頭
此時唯一支撐王世充繼續抵抗的底氣,是遠在東部的另一個強權領袖--竇建德。早在洛陽之戰開始不久后,王世充便向主要控制河北地區的竇建德求援。不過那時的竇建德正忙于和山東地區的孟海公激戰,無暇相助。
不過到了公元621年,孟海公終于向河北方面投降后。出于唇亡齒寒的需求,竇建德立刻率十萬大軍,馳援王世充。不 同于李淵和王世充,建立大夏的竇建德是徹頭徹尾的農民起義軍出身,因而他麾下士兵基本上都訓練不足。加上兼并了不久前還是對手的孟海公麾下農民軍,更加大 了軍隊間相互協調的困難。不過竇建德的軍隊依然有一個巨大優勢,那便是人數眾多,氣勢正盛。就算李世民和王世充的部隊加起來,也不如他從東面帶來的人多。
在得到竇建德出兵的消息后,唐軍內部不少人都提議放棄圍攻洛陽,以免腹背受敵。但李世民卻認為竇建德的大軍不足為懼。與其退卻,還不如將其一戰消滅,早日一統天下。于是他力排眾議,在留下圍城部隊后,率3500精銳部隊率先出發,趕往洛陽東邊的虎牢關駐守。這里地形狹窄,被寬廣的黃河與崎嶇的山麓所包夾。唐軍若占據此地,就可以用有限的空間去抵消竇建德的兵力優勢。
李世民麾下的3500部隊,并非全員騎兵。但較小的人員規模,加上訓練有素,使其行軍速度大大超過了人數眾多的夏軍。在兩軍幾乎同時接近虎牢關的情況下,唐軍比較輕松的搶先一步,控制了虎牢。
在占據虎牢的第二天,李世民就率500騎兵前往夏軍營地。在 留下大部分騎兵做埋伏后,他和幾名近衛來到夏軍大營門口,主動表明身份,并射殺夏軍將領來進行挑釁。當憤怒的夏軍出營復仇時,李世民又以身為餌,一路且戰 且退,將夏軍追擊的數千騎兵引入埋伏圈內。結果,500唐軍騎兵奮勇合擊,一舉擊潰人數遠多于己方的夏軍騎兵,斬首300多人。雙方的戰斗力差距,可見一斑。
由于這次沖突,兩軍都選擇按兵不動,峙了20多天。期間雙方還多次發生小規模戰斗,單兵戰斗力較強的唐軍在這一階段,占盡優勢。洛陽城里的王世充則只能在饑餓中,度日如年。
眼見大軍頓兵不前,竇建德的謀士開始建議他調轉方向,北上攻取此時兵力薄弱的山西。然而考慮到此時的王世充已經堅持不了太久,夏軍如果轉而去攻打山西,你們洛陽可能就會迅速淪陷。一旦拿下洛陽,李世民的軍隊又可以迅速支援山西。最后,還是因為覺得自己有數倍于唐軍的兵力優勢,竇建德認為自己這邊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輸。所以,調頭北上的計劃被立即否決。夏軍轉而打算強攻虎牢關。
史詩大捷
五月初二,竇建德率軍傾巢而出,隊列連綿了足足20里長。唐軍士兵看到對方人數如此眾多,都不禁恐慌起來。經過20多天的對峙,虎牢關內的唐軍已經得到了一些增援。但唐軍總兵力不過50000人,還要除去圍困洛陽及其周邊關卡的部隊。因此,虎牢關的唐軍人數還是處于極大的劣勢。
但經驗豐富的李世民卻認為,夏軍根本沒打過什么硬仗,所以不難對付。尤其是他們在大戰的列陣,還喧鬧不止,毫無紀律可言。在善戰的關隴軍事貴族看來,對面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只要列陣的時間一長,自己就會失去秩序。
于是,李世明再次下令全軍先按兵不動,等到中午過后再開始作戰。期間,不耐煩的竇建德還派出來300名騎兵到陣前挑釁,希望進行一次勇士間的團戰。李世民出于蔑視態度,僅僅以200步兵迎戰。結果人數占優勢的夏軍騎兵,幾次沖鋒都無法沖破持槍結陣的唐軍步兵。雙方最后都只能各自回營待命。
對峙持續到中午,夏軍士兵們饑餓疲憊,紛紛坐在地上休息。很多人爭搶著到附近的黃河邊打水喝,全軍已然秩序全無。李世民馬上派出300騎兵,發動試探性沖鋒。結果夏軍戰陣果然出現了動搖。意識到戰機已到的李世民,立刻率領精銳騎兵向夏軍發起沖鋒,后續部隊則緊隨其后。
很快,急速沖鋒的具裝騎兵就輕松的擊穿了夏軍的陣線。綿延二十多里的夏軍戰陣,首尾不能相顧,亂作一團。如 果說王世充的南方部隊還能堅持抵抗一陣,那么這些連正規軍事訓練都非常欠缺的炮灰,就根本是一觸即潰。很多人在看到李唐的戰旗出現在自己身前后,調頭就 跑,整個大軍轉瞬間土崩瓦解。但因為虎牢關的地形夾雜在黃河與群山之間,擁擠的人群,根本沒法迅速撤離。他們只能成為李世民騎兵沖殺或踐踏的目標,殘存者 則又被追擊而來的唐軍步兵攻擊,死傷一片。
慌亂中,位于軍隊較后方位置的竇建德也被唐軍順勢俘虜。他戰敗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洛陽城內,困守多日的王世充,也立即失去了抵抗意志。在唐軍收拾殘局不久后,便親自出城投降。
精銳重騎對烏合之眾的勝利
縱觀整場虎牢關之戰,可謂是完美的詮釋了什么是百戰精兵,什么是烏合之眾。雙方的戰斗力與意志力,簡直是天差地別。無論后者怎樣制造數量優勢,都抵不過自身克服不了的質量劣勢。
唐軍大將李道玄在戰斗中沖鋒在前,身上被扎滿了箭矢,被射的如同刺猬一般。但由于護甲精良,居然沒有大傷。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量連護具都沒有裝備的夏軍,紛紛應弦倒地。良好的護甲,在古代戰場上的作用,顯露無疑。
在雙方對峙的多日里,人數明顯占優的夏軍,居然沒有進行過大范圍的分兵行動。西進的地形雖然被黃河與群山所阻隔,但若是分兵渡河,則立刻擁有寬廣的戰場。然而由于手里只有缺少訓練的烏合之眾,竇建德既無法進行有效的分兵作戰,也忌憚這些人在更為平坦的戰場上被李世民的騎兵收割。結果,龐大的數量優勢,有限的戰場空間內,成為了大夏一邊的致命傷。
在此前的洛陽戰役中,唐朝的具裝騎兵也向世人展示了,騎兵在圍攻作戰中的巨大價值。他們可以壓制對方的增援勢力,也能更高效的幫助步兵完成對城市的封鎖。唐朝能在隋末的亂世中脫穎而出,絕對少不了這些非傳統中原樣式的武裝力量。
可笑的是,一直到今天為止,還有很多人認為古代戰爭只要人數多寡的比對。只要能夠一直維持數量優勢,就能取得戰役的最后勝利。裝備重甲的精銳騎兵,雖然個體戰斗力強,卻也花費眾多。于是,有關重騎兵在東亞地區的戰爭中毫無意義的結論,甚囂塵上。畢竟,與其花錢養精兵,還不如多養幾個更便宜的炮灰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62285.html
相關閱讀: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