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2月1日,延安《解放日報》用很大的篇幅刊登了這樣一則報道:“國民黨當局,慘無人道,不顧民眾死活,致使國統區人民饑寒交迫。自今年7月起,又對上海之攤販實行打壓,禁止經營。上海攤販及各界民眾奮起反抗,至11月30日止,當局出動大批警察武力鎮壓,迫害抗命之群眾,當日有小販七名中彈斃命,受傷者甚眾”。12月2日,該報繼續援引路透社的消息:“全日軍警向群眾開槍至少在一百排以上。在軍警屠刀下死傷的人數尚無法統計,至低限度死十人,傷百余人”。
《解放日報》報道的這一事件,就是驚震中外、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上海攤販抗爭運動。當時的《解放日報》、美聯社、路透社、《申報》、《新聞報》、《文匯報》、《大公報》、《正言報》、《聯合晚報》等媒體單位對此事都作了詳盡的采訪報導。國民黨當局這一可恥行徑,因媒體的關注而迅速傳遍海內外,引來了一片聲討之聲。
抗日戰爭勝利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不顧人民的死活,發動內戰。為了籌集“剿共”資金,國民黨政府肆意橫征暴斂、搜刮民財,加之戰后大批美國剩余物資廉價進入,使得國統區工廠紛紛倒閉,商店破產、農業凋敝,失去生活來源的百姓流落街頭,苦不堪言。到1946年上半年,僅上海一地的失業人數就高達30萬之多。
物價飛漲使廣大市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溫飽難以維持,經濟畢現拮據,對于原有的大商場、大超市、大公司的正統貨已無力消費,為了生活,上海市民不得不到處尋覓便宜貨、舊貨。另一方面,大批生活無著的市民和進城逃荒的農民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為自己尋找生路,他們見舊貨市場稍顯景氣,便從各自的渠道收購、收集舊貨,加入到擺攤設點的大軍中。當時因為是戰爭剛剛結束,攤販們弄到的往往是一些走私的美貨、貪官污吏變賣的日偽物資以及破產工廠、商店傾銷的積壓貨物和抗戰結束后部分家庭遷徙的舊貨。這些東西小到針頭線腦、零食,大到家具、電器,品種繁多,花樣齊全,價格低廉。這樣一來買賣雙方相互受益,迅速刺激了這一行業的發展。加上擺攤設點大軍固有的經營流動性大、銷售方式靈活多變等特點,迅速吸引了絕大多數消費者。攤販行業的空前繁榮,成了上海市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行業。
這種經營模式和價格的沖擊,又反過來影響一些正規商店的經營,加速了那些企業的倒閉。在攤販行當的推波助瀾下,整個上海的正規商店陷入了空前的經濟危機中。大商店的銷售額之下下滑,捐稅更無力交納,國民政府收不到稅款;而攤販經營因為流動性大,各種各樣的捐稅同樣征收不上來。于是國民黨政府便以“有礙市容”和“整頓交通”為由,對攤販的經營加以迫害。1946年7月中旬,國民黨上海市政府市政會議決定取締黃浦、老閘兩區攤販,限期三個月,“勸令攤販遷地營業或另謀生計”。同年8月,市長吳國楨在警察訓練所第四期畢業典禮上,向學警訓話:“自九月一日起對于本市攤販除小吃攤和香煙攤外,一律加以取締,違者加以沒收”。警察當局在取締過程中,又對攤販乘機敲詐勒索,處以罰款或沒收貨物,甚至拘留監禁。黃浦、老閘兩區街頭時常顯現暴力執法。由于警察嚴加取締,殘酷迫害,一些攤販被迫停止營業,家庭生活陷入絕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90094.html
相關閱讀: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