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哲(1896—1937)字鼎芳,漢族,原名王海山,東北軍重要將領之一。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1896年出生于賓州廳東偏臉子屯(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賓縣賓州鎮)。1912年(17歲)考入吉林省陸軍小學,改名王以哲。
簡介: 1920年秋,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步兵科。畢業后,被派到直軍王承斌部,由見習官當了少尉排長。因為是東北人,不愿在直軍工作,遂請假返回奉天(沈陽),投效于張作霖。當時張學良正在整軍經武,勵精圖治之際,大事改革奉軍腐敗制度,編練新軍,多方延攬正式軍校出身的人才。王經同學王瑞華的引薦,張學良遂派王以哲在奉天陸軍軍士教導隊工作(后改稱為東三省陸軍軍士教導隊)。開始任排、連長職務。當時教導隊隊長由張學良兼任,魏益三為上校隊附負專責。王以哲在教導隊一、二、三期的教學中成績顯著,博得上級的信任和學兵的好感。在課余之暇,著《步兵操典詳解》一書(奉天萃斌閣出版),頗為當時各部隊初級軍官所喜讀,幾乎人手一冊,王以哲之名乃初露頭角! ⊥跻哉茌W事: 一、1926年,劉瀾波在北京大學讀書時,經常挾個黑色皮包,內中裝有馬克思《資本論》一書。每到星期天,他總到三、四方面軍團衛隊部與其堂兄劉多荃話家常(劉任隊附,王任隊長),與王以哲接觸頗多。后來王得知劉瀾波的皮包內有《資本論》一書,為了他的安全起見,贈以三、四方面軍團衛隊證章一枚,令其佩于胸前。當時北京的警察、憲兵等經常在路上攔人檢查。但見有佩帶三、四方面軍團衛隊證章的人,就不敢檢查了。 二、王以哲知道自己的一個侄兒王育才,在北京讀書時,就已加入了共產黨。在那個軍閥時代,一提“共產黨”三個字,就談虎色變。王以哲為了王育才的安全和深造,送他到日本去讀書。當時知其內情者,只有隨王多年、任衛隊中尉副官的史耀東。1947年.王育才在沈陽國民黨的中央銀行沈陽分行(在大北門里)國庫科當科長時,筆者與育才會晤多次。談及往事,不禁感慨系之! ∪、九·一八事變前,在北大營第七旅主持步兵研究班的杜長齡,在王以哲調任北平軍分會第一處(參謀處)中將處長后,被派為第一科上?崎L。不久,杜請辭科長職,另行組織抗日義勇軍,王始知其為共產黨員,遂準其請。杜率一支抗日義勇軍參加長城抗日戰役。筆者因在第七旅步兵研究班受訓,與杜有師生之雅,遂被調充第一大隊少校隊長。當時杜部有 10個大隊。王以哲調任六十七軍軍長后,遂改稱六十七軍特務總隊,曾夜襲建昌營子冷口之日軍,頗有斬獲,并曾一度占領建昌營子。由于《塘沽協定》的簽訂,長城抗日告一段落,杜部奉令開到廊坊以東白果村一帶整訓。杜由北京各大學聘請進步人士來防地講述馬列主義等革命道理,不料消息外泄,為何應欽所聞,迫令王以哲立即將特務總隊繳械,指名逮捕杜長齡和l0名大隊長(大隊長中有周振聲、胡品卿等)。王不得已派一O七師六二一團團長劉澤玉和工兵團團長杜維剛兩個團“圍剿”。杜率部且戰且退,企圖向房山、易水方向前進,與騎兵第二師黃顯聲部匯合。這時劉團追擊于后,杜維剛團截擊于前,結果在滹沱河東岸被擊潰,官兵四處逃散。何應欽下令通緝杜長齡和10名大隊長。杜長齡化裝逃出重圍,在王以哲的保護和資助下去了新疆(杜與盛世才在日本同學),曾一度當過喀什專員,后為盛世才殺害! ∷、1936年,張學良將軍的西北“剿總”參謀長人選尚在空懸,蔣介石派他的侍從室組長晏道剛接任。東北軍、西北軍和中央軍的一部份將領,在西京招待所舉行公宴,歡迎晏道剛。席間,王以哲借“三杯酒下肚”之機,佯醉即席發表一篇言論。他說:“我們東北軍誠心誠意、一點折扣都沒有的來擁護蔣委員長。我們東北老家被日本鬼子占了,我們認為只有蔣委員長才能領導我們打回老家去。所以我們從東北到華北、華中,這一次又到陜北,輾轉數千里無非是想實現打回老家去這一愿望。誰想到在西北打仗,武器損失了得不到補充;犧牲的官兵和家屬得不到撫恤。一O九師、一一O師兩個師的陣亡遺族,流落在西安,一點救濟的辦法都沒有。尤其是張副司令的處境,更使人傷心。他每月的特支費中央僅給8萬元,已經丟了老家的東北軍政人員和同鄉們,跑到西北來求他,他毫無辦法,甚至送點路費都相當困難。他是負軍事全責的副司令,還趕不上胡宗南部隊的一個師長,每月特支費都有12萬元.真是令人傷心……”這段話,使得蔣介石的親信、前來監軍的晏道剛如坐針氈,忐忑不安! ∥、80年代初,葉劍英公開證實王以哲是中共黨員。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02199.html
相關閱讀: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