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將,中國人家中必備休閑“神器”。不過,可能絕少有人想到:當你氣定神閑地往麻將桌旁一坐,兩指一拈,摸過一張麻將牌時,不經意間,你就與國際無縫接軌了。雖然麻將是正宗的國粹,但早在上世紀20年代,“麻將軍”就已經遠渡重洋,征服了地球其他角落的人們。更有人稱麻將為“中國百年來最強大的文化輸出”。麻將何能,竟擔負起如此美譽?
民間傳說鄭和發明了麻將
在中國,麻將可謂歷史悠久。麻將的由來,有說與捕雀有關。當年江蘇太倉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谷,常有鳥雀來偷吃。管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就以竹制的籌牌記捕雀數目,發放獎金。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像“筒”就是指火藥槍的槍筒,“萬”就是賞錢的單位,“東南西北”為風向,至于“中、白、發”呢,“中”即射中之意;“白”即“白板”,放空炮;“發”即發獎金,領賞發財;“碰”就是“嘭”的槍聲。所以很多地方也叫打麻將為打麻雀。
還有說麻將是鄭和下西洋時發明的。在長久的航海中,將士們都厭倦了,歸鄉心切,甚至試圖謀反。為了穩定軍心,讓大家不再無聊,鄭和就發明了麻將,很快受到全船人的歡迎,因為有一個姓麻的大將軍玩得特別好,于是鄭和給這個游戲命名為“麻大將軍牌”,就是今天的“麻將牌”。
唐明皇楊貴妃酷愛擲骰子
其實,麻將的歷史比這些傳說都要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
麻將的雛形是博戲,根據《史記》等的記載,博戲至少在殷紂王之前就產生了。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只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制品,相當于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到了唐代,骰子成為一種獨立的博具,唐明皇和楊貴妃就常聚在一起擲骰子玩。到了唐代中期,出現了最早的紙牌??“葉子戲”。總而言之,此后“麻將”可以說風靡宮廷,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很愛這種游戲。到了宋代,宋太祖也是精通此道,據說他曾下過圣旨,令嬪妃宮娥們全部學打“麻將”。打“麻將”不僅在漢人中流行,北方少數民族也好這一手。《遼史?穆宗本紀》中就記錄了遼穆宗和嬪妃、群臣打“麻將”的情形。
清朝出現專業麻將館
麻將的基礎花樣源于明代的紙牌“馬吊”。王崇簡在《冬夜箋記》中記載道:“士大夫好之,窮日累夜,若癡若狂”。
馬吊長什么樣呢?通常是一寸闊,三寸長,用裱好的幾層厚厚的硬紙制成,背面多是黑色或絳紅色的花紋,全副共四十張。
清朝時更是出現了很多專業的“馬吊館”,有專門教授馬吊技巧的“吊師”在此供職。后來由于紙牌的數量多,人們從骨牌中受到啟發,漸漸把紙牌改成骨牌,把牌立在桌上打,正宗的麻將便從此開始。
民國南京人愛“砌四方城”
清末民初,麻將在中國各地蔓延開來,一時間麻將聲不絕于耳。如晚清時《申報》曾報道揚州城各坊都有轎鋪,轎夫無所事事,“動輒就地斗葉子牌以為樂”。1926年上海大戲院曾準備放映一部西洋電影《古國奇緣》,為了提高票房,特別在《申報》刊登了一則廣告,廣告詞寫的就是:“麻將天天可打,好影戲不是常常有得看”,打麻將的風氣可見一斑。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23207.html
相關閱讀: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