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毛澤東在中共“十大”后不久獲悉,剛當上黨的副主席的軍隊領導人李德生在林彪還在世時給他寫過效忠信。這件事讓毛澤東大為震驚。
本文摘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作者:佚名,原題為:《1973年毛澤東對調軍區司令員 請"軍師"鄧小平出馬》
林彪墜機身亡后,毛澤東需要確保軍隊領導班子的團結和忠誠。他在林彪墜機之前已經預先采取措施加強了軍隊對他的支持以防范林彪。例如,1971年8月他親自視察了華中和華南地區的部隊,公開談到他和林彪的分歧。他還撤換了一些軍隊領導人,削弱了林彪的勢力。墜機事件后,政治局中的四名軍隊干部,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和邱會作,被要求在10日內表態與林彪劃清界限。其實這些人在幾天之內便被抓了起來,直到80年代末才得到釋放。
毛澤東撤掉彭德懷后,在1959年依靠林彪團結部隊;同樣,林彪死后,他也需要有人來加強中央對軍隊的領導。毛澤東先是依靠在軍隊中德高望重、從不樹敵的葉劍英元帥,他比林彪大10歲,沒有權力野心。但是在1973年底,毛澤東開始依靠手腕更強硬的鄧小平去處理美中關系時,他也轉而利用鄧小平幫助他加強對軍隊的控制。
據說,在中共“十大”后不久,毛澤東為了考驗王洪文和鄧小平,曾經問過他們,自己死后會發生什么情況。王洪文說,主席的革命路線將會繼續。鄧小平深知各大軍區司令員的權力,他說,可能“天下大亂,軍閥混戰”。毛澤東認為鄧小平的回答更好,同年底各大軍區司令員就進行了大規模的對調。
毛澤東在中共“十大”后不久獲悉,剛當上黨的副主席的軍隊領導人李德生在林彪還在世時給他寫過效忠信。這件事讓毛澤東大為震驚,他擔心其他大軍區司令員也可能與林彪的關系過于密切,于是決定對他們進行調換;為了減少他們調換職位后網羅親信的風險,他們在調動時不能帶走自己的人馬。
2 of 7 當毛澤東又發現其他軍隊領導人寫給林彪的一些效忠信后,對曾為林彪工作的北京的領導班子愈發懷疑,于是決定把跟林彪沒有密切關系的軍區領導人調到北京。林彪大權在握時鄧小平一直在江西,所以毛澤東知道鄧小平不可能和林彪關系密切。他還知道,軍隊的兩個關鍵領導人——已被調往沈陽軍區的李德生和擔任北京軍區司令員這一最敏感職務的陳錫聯——都在鄧小平的第二野戰軍任過職,所以他相信鄧小平能夠管住他們。
軍區司令員大換班后不久,毛澤東宣布他請來了一個軍師——鄧小平。他要讓鄧小平擔任政治局委員和中央軍委委員。用他本人的說法:“我想在政治局添一個秘書長,你不要這個頭銜,那就當總參謀長吧。”鄧小平一向重實權不重虛名,他客氣地謝絕了那些頭銜。毛澤東心里清楚,任命鄧小平可以讓軍隊上層松一口氣,這不僅是因為鄧小平在軍隊中的資歷,還因為他們確信鄧小平不會進行打擊報復。雖然鄧小平為了向毛主席表忠心,嚴厲批評受林彪影響的幾大軍區司令員,但這些人都是經驗豐富的老干部,很清楚鄧小平這樣做出于無奈。任命鄧小平后,并沒有明確葉帥和鄧小平兩人誰排名在前。但兩人相互尊重,在與軍區司令員開展工作時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相關閱讀:林彪元帥鮮為人知的另一面:孝順父親 善待朋友
與林彪打過交道的人都知道,林彪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他沒有朋友,除了談工作,從不聊天。1959年林彪出任國防部長后,高等軍事學院教員李德被選為秘書,與林彪朝夕相處五年。5年中林彪只吩咐秘書李德請過兩次客,他自己沒有出席,而是叫秘書或葉群代為招待。
父親葬禮之后,林彪吩咐請客感謝醫護人員
1962年七千人大會時,毛澤東不滿意劉少奇的報告,而陳云表示他不講話了,毛澤東臨時動議林彪“講一講”。距離講話日期只有半個月了,林彪正緊張準備大會講話稿,1月14日傳來噩耗,林彪父親林明卿因腦溢血突然逝世,享年85歲。林彪立即趕到阜外醫院向父親告別。
林明卿的喪事由中央組織部主辦,葉群讓秘書李德作為家屬代表照應一下。墓址在北京西郊福田公墓,林彪以林育容的名字為父親立了墓碑(1974年批林批孔中被砸成四半,后重新豎立)。送葬后,林彪對李德說:“我父親住院期間,阜外醫院的大夫護士、看護人員費了不少心血,你在三座門服務處訂幾桌飯招待一下,表示我的謝意。”李德照辦了。
在林彪心目中,父親林明卿是“嚴父”,母親林陳氏是慈母。他18歲報考黃埔軍校,已經違背了“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而父母因為他的緣故,古稀之年背井離鄉,母親客死他鄉,這使林彪把全部情感都給予了父親。
林家祖籍福建,唐宋時期從福建遷至安徽,再遷湖北麻城,晚宋時期定居黃岡縣林家大灣。林明卿和林陳氏都是黃岡人,有四男兩女,老大林慶佛,老二林育榮即林彪,老三林育菊,老四林向榮,長女林寶珠,次女林小妹(小時送人)。林陳氏賢慧敦厚,織得一手好布。她養了很多雞鴨,留一個鴨蛋給孩子吃,也是一分為四。母親的勤儉使林彪從小養成不講究吃穿的習慣。
林明卿是林家大灣公認的先生,他粗識文墨,靠自學能讀報紙,書法也小有名氣;當過店員,在江輪上做過賬房先生,以后回鄉經營布廠。林家堂屋掛著孔子圣像和家訓:“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讀書耕田。”林明卿闖蕩江湖,深知讀書的好處,所以家中的男孩女孩全都上學,甚至在逃難路上仍讓孩子插班讀書。林彪七歲開始幫家里干活,九歲讀私塾,曾手書浚新學校校訓“勤勇樸誠”。
黃岡地處長江中游的北岸,是著名的東坡赤壁所在地。林明卿愛讀《三國演義》,大革命時期應農會邀請,曾到漢口三義里貧民工廠當代表,為掩護革命做了不少工作。大革命失敗后,他回到林家大灣仍辦布廠。雖然父親不同意林彪報考黃埔軍校,但熟讀《三國演義》的林彪在堂兄林育南、林育英的支持下,還是考上了黃埔軍校,一生從軍。
1937年9月,林彪指揮平型關大捷,蔣介石簽發嘉獎電,聞名國內外。不久林明卿60歲生日,黃岡國民黨要人專門為他賀壽,用國民黨湖南省政府官印拼成“壽”字中堂。這是林明卿第一次做壽,除林彪外兒女們都在,場面熱鬧極了。林彪在山西前線給父親林明卿寫了一封信,簡要介紹了平型關戰斗經過,表示今后要帶領部隊消滅更多的日本鬼子。林明卿收到信又喜又憂,喜自不必說,憂的是日本鬼子打到鄂東,肯定要報復。
1938年春日軍逼近武漢,林明卿攜全家(長子媳婦、三兒子夫婦、長女、四個孫子和十名工人)南逃,輾轉抵達湖南衡陽林湖鄉,辦了一個簡易布廠,生產棉布運往衡陽銷售。后來風聞日軍又要打過來了,林明卿帶領全家輾轉到了廣西。到柳州的第三天,林陳氏看見路邊一位病危的難友,好心喂她幾口稀飯,不幸染上霍亂,臨死伸出兩個指頭想見二兒子林彪。逃難路上林彪家人曾看過無聲電影,有林彪指揮打仗的鏡頭,林陳氏百看不厭。本來一路吃苦就是投奔老二的,卻再也見不上了,全家人跪在地上哭作一團,將林陳氏葬在柳州郊外,請人刻了石碑:“抗日將領林彪母親之墓”。解放后,林彪姐姐林寶珠曾托林慶佛去柳州尋找母親的墓地,葉群也曾派秘書去柳州郊外找過,都沒找到。
跟隨林明卿逃難的林彪侄兒林從旭在1973年回憶:“祖母(林陳氏)、伯母安葬后,我們步行逃難。老人小孩走不動,一天只能行走20里。我們一家日曬夜露,夜晚只能睡在公路旁的露天地下。有時,夜晚也要行走。在途中,我們看到很多老百姓的房屋被日本人燒了,到處是死尸。有的尸體腐爛了,沒有人掩埋,臭得難聞。我的祖父(林明卿)、父親看到這些慘狀,口里不停地罵日本人。祖父還咬著牙說:‘寧作太平犬,莫作亂離人,育容(指林彪),你現在在哪里?你要帶兵把這些滅絕人性的強盜斬盡殺絕啦!’”
但是,1962年七千人大會后,毛澤東兩次表示他并不贊成林彪的意見,第一次是1962年麥收后,第二次是1965年,羅榮桓逝世后不久,毛澤東在武昌時講的。1967年1月11日中央下令軍管,軍隊開始介入地方。1月21日,安徽省造反派批斗省委書記李葆華,要求省軍區派三五百士兵警衛。毛澤東批示:“林彪同志:應派軍隊支持左派廣大革命群眾。請酌處。毛澤東1月21日。以后凡有真正革命派要求軍隊支持、援助,都應當這樣做。所謂不介入,是假的,早已介入了。此事似應重新發出命令,以前命令作廢。請酌。又及。”毛澤東的“不介入”實際上是對林彪的批評。其實,歷史地看軍隊應不應該介入地方工作,也許林彪是對的。
林彪與羅榮桓在工作認識上雖有矛盾,但在林彪心目中,一直把羅帥當作兄長、戰友和榜樣,尊敬有加。林彪指示中央軍委發出通知:“從12月17日至22日,全軍舉行各種會議時,要先向羅榮桓同志志哀。并號召全軍學習羅榮桓的優秀品質和革命精神。”
1964年2月,過春節前,林彪考慮到這是羅帥逝世后的第一個春節,他對葉群說:“每逢佳節倍思親,羅帥剛去世不久,羅帥夫人林月琴同志一定很悲傷,F在過年了,你把林月琴同志請來,約她來一起坐坐。你和秘書陪她吃頓便飯,這樣她也許好過些。”葉群和林月琴相識于1947年夏季,兩家都住在哈爾濱,來往較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也互有往來。葉群按林彪意見請林月琴來家中聚餐,她是個話匣子,與林月琴你一言我一語,談天說地,果然林月琴很高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25065.html
相關閱讀: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