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印之戰中國在絕對優勢時突然撤軍背后有哪些苦衷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軍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印度在中印邊界不斷制造事端之時,正是美國對我發動冷戰最激烈以及中蘇關系破裂、兩國矛盾擴大時期,美蘇在政治和軍事上都對印度給予支持。此時,盤踞在臺灣的蔣介石集團也“趁火打劫”,不斷叫囂“反攻大陸”,美、蔣聯手不斷派飛機對我東南邊境及內地進行侵襲、騷擾和破壞。應該說,中國當時四面受敵,國際及周邊形勢異常嚴峻。

中印之戰 資料圖

本文摘自:《安徽日報農村版》2015年05月22日第11版,作者:佚名,原題:中印之戰我國突然撤軍背后

5月14日,印度總理莫迪正式訪問中國。說起印度,很多人都會想起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并對中國在絕對優勢時撤軍表示不解。其實,這背后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原因。

“內憂外患”,形勢嚴峻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印度在中印邊界不斷制造事端之時,正是美國對我發動冷戰最激烈以及中蘇關系破裂、兩國矛盾擴大時期,美蘇在政治和軍事上都對印度給予支持。此時,盤踞在臺灣的蔣介石集團也“趁火打劫”,不斷叫囂“反攻大陸”,美、蔣聯手不斷派飛機對我東南邊境及內地進行侵襲、騷擾和破壞。應該說,中國當時四面受敵,國際及周邊形勢異常嚴峻。

與此同時,我國國內形勢也不樂觀。1958年的“大躍進”、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遏制、封鎖和蘇聯的背信棄義以及嚴重的自然災害等“天災人禍”,使我國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困難,不少地區出現饑荒。

因此,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中國在有效教訓了印度之后及時撤軍,適時調整我國的外交戰略,有助于我國在經濟建設和外交、國防建設等多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易攻難守”,后勤困難

在中印邊界中國一側,地形以高山和叢林為主,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交通不便,而且一年中有半年時間為冰封期。惡劣的環境和條件給我軍造成了后勤保障上的極大困難。

當年,我軍之所以選擇10月下旬教訓印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正是為了躲過雨季,以使運輸作戰物資的道路條件更有保障。但一進入11月,西藏便開始面臨大雪封山的威脅,行車困難又開始增加。當時,對印反擊戰的后勤保障主要靠老鄉支前和牦牛運輸。據有關資料顯示,一次戰役,即需支前牦牛三萬多頭。其它所有物資以及傷員烈士等,都要依靠老鄉手拉肩扛。所以,西藏高原上的運輸問題,是我軍后勤體系幾乎無法解決的瓶頸。

而印度在后勤條件上,比中國有利得多。在印度一側,地勢開始漸趨平緩。同時,印度背后是南亞平原,有條件修建良好的公路網,運輸幾乎暢通無阻。因此,一旦戰爭變成長久對峙,雙方在運輸條件方面的差距就會產生越來越大的作用。何況,應印度政府的要求,美國和英國已經開始將大批軍火運抵印度,尼赫魯還向英美要求提供15個轟炸機中隊,以空中打擊阻止中國軍隊。

鞏固邊防,代價高昂

實際上,即使是在和平條件下維持西藏地區基本邊防,也是非常艱難和昂貴的。當年十八軍進藏時,開始只有三個步兵師三萬余人。隨著進軍深入,運輸補給線不斷延長,后方機構迅速膨脹,相繼成立了汽車部隊、工兵部隊、兵站系統、航空站和地勤站等,部隊總人數擴到七萬余人。但真正進藏部隊只有八千多人,其他人都是服務于后勤,相當于每進藏一個人,后方要有八個人支援。

解放初期,西藏地區物資奇缺。即便如此,為了保持穩定,毛澤東仍專門指示我駐西藏部隊不準在當地買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56972.html

相關閱讀: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