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有寶劍
吳國是春秋歷史上很晚才被記錄的國家。吳國出現的晚,滅亡的早。從有文獻記載到其滅亡,吳國歷史不過一百多年。另一方面,《荀子王霸》里提到,“故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前幾個國家不能說很偏僻,但放在吳、越身上的確不錯。可偏偏是這個歷史又短,地方又“僻陋”的吳國,在春秋時譜寫了一段頗具個性的歷史,不但在“荀子”版的“五霸”排名中,和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并列,還成就了吳國流傳至今的無數傳說故事。
吳國是怎么以區區長江下游三角洲濱海之地,忝列“五霸”的確是個有趣的話題!蹲髠鞒晒吣辍氛J為,吳國崛起,是晉國人教吳國“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陳,教之叛楚”,使得吳國強大起來。當然,還有人認為,是吳王闔閭任用了從楚國逃亡的伍子胥,從而走上“霸道”。
但是,前人似乎忘了,吳國雖沒有戰車、戰陣,可并不缺少自己的特色。中唐詩人李嶠寫了一首詩:“吳山開,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寶鍔。……龜甲參差白虹色,轆轤宛轉黃金飾……”這首詩叫做《寶劍篇》,講述了一把名叫“轆轤”(亦作“離鏤”、“獨鹿”)的寶劍的事跡。李嶠對冶劍略有了解,知道青銅寶劍需要的“銅、錫、鉛”(三金合冶)原料來自“吳山”、“越溪”。估計也見識過經過鎦金技術,外加“金屬膏劑涂層加熱擴散工藝”才能獲得的俗稱為“菱形暗格紋”(龜甲參差)的吳式青銅劍。
“菱形暗格紋”(龜甲參差)的吳式青銅劍,上海博物館藏。
這把“轆轤”寶劍的主人就是伍子胥?磥,直到唐朝人的眼里,寶劍還是吳國最重要的特產。李嶠的《寶劍篇》里,還有“避災朝穿晉帝屋,逃亂夜入楚王城”,建立吳國等事跡,這或許能幫我們揭開吳國崛起的秘密。
劍劍有故事
按照《吳越春秋》等晚近文獻的記載,吳國著名的青銅劍集體涌現是在吳王闔閭的時代,但最早被提及的吳國寶劍,屬于闔閭的四叔:季札!妒酚泤翘兰摇氛f,闔閭的父親諸樊是吳王壽夢的長子,季札是四子。這位四王子無心王位,喜歡周游北方諸國,司馬遷說他到達過魯、齊和鄭。甚至還到了黃河以北的衛國和晉國,預測了晉國將要發生“三家分晉”之事。
季札最為人稱道的一點,不是他仿佛未卜先知一般,預言了北方諸國的未來,而是他在徐國留下的一樁事跡。從長江下游三角洲的吳國前往北方諸國,需要首先經過與蘇南接壤的蘇北徐國。季札出發時,見過徐國君主,“徐君好季札劍”,但沒好意思提出,季札看在眼里,因為還有出使任務在身,也沒好送他。等他南歸時又經過徐國,想起要把劍送給徐君,結果“徐君已死”,季札就“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這就成了太史公筆下,季札“仁心慕義”,道德高尚的典型事跡。
換個角度,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吳國外交大使季札帶著本國特產青銅劍去周游北方諸國,“季札劍”很受北方用戶歡迎,所以季札把劍留在北方,輕身而返。
上面講了季札掛劍的傳說,下面就說說季札大侄子闔閭跟吳國寶劍的故事。闔閭沒當吳王之前,叫公子光。當時的吳王是闔閭的堂兄弟吳王僚,公子光屢次為吳王北伐陳、蔡,擊退楚國,直到伍子胥來到了吳國。伍子胥是楚國太子建一黨,因有暗通齊、晉,分裂楚國的嫌疑,被楚平王所逐,向東流亡吳國。
伍子胥從吳、楚連年交戰中窺到契機,將一位名叫專諸的勇士推薦給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吳國趁楚平王去世,又要伐楚,因未能速戰,吳師主力被困于外。公子光就在此時讓專諸行刺吳王僚!蹲髠髡压吣辍沸蜗蟮赜涗浟诵写桃荒唬瑢VT說完“母老子弱”求托付后,就慷慨赴命了。他接著給吳王上菜,在魚肚子藏了一把劍。吳王還沒吃到魚,就被專諸拔劍刺死,專諸也當場死去。如此富有想象力的行刺方式賦予了專諸《史記刺客列傳》第二把交椅的位置(第一位是“曹劌”),而這把用于行刺的“魚腸劍”也一戰成名。當然,按照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看法,“魚腸”是寶劍表面一種類似松木花紋的紋理--這也是青銅劍加工過程中的一種表面技術。
不管怎樣,吳王僚一死,公子光即位為吳王闔閭。闔閭委任伍子胥為“行人”,據說還得到了傳說中的齊國軍事家孫武的幫助,屢次出擊楚國,抽空還攻打一下越國。終于即位十年后,攻入楚國都城。伍子胥鞭楚平王尸以泄憤,取得了“西破?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史記伍子胥列傳》)的成果。又過了十年,吳王闔閭因在?里(今嘉興)不敵南方越國,被越人砍中腳趾,離奇而亡。
吳國的第三把劍和伍子胥有關。闔閭死后,其子夫差即位。九年后,伍子胥因預感到吳國命運的終結,預先讓其子北遷齊國。夫差得知后,賜其寶劍一柄。子胥持劍自盡,這把劍就是李嶠《寶劍篇》中所歌的,名劍“離鏤”(轆轤)。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58327.html
相關閱讀:魯國的傳奇寡婦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臧文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