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楚莊王率軍在秦、巴兩國軍隊協助下攻滅庸國(今湖北竹山西南)的作戰。
二年秋,楚國發生嚴重饑荒。戎人乘機先后侵擾其西南部之阜山(今湖北房縣南)、大林(今湖北荊門西北)及東南陽丘、訾枝(今湖北鐘祥境)四地;庸君統率附近地區蠻族各部叛楚;麇(今陜西白河東南)君亦聯合附近地區濮族各部,集結兵力于選(今湖北枝江境內),伺機攻楚。面對內憂外患,楚莊王采納司馬?賈的建議,放棄遷都計劃,決心先機制敵,以瓦解反楚集團,并首先選擇距楚較近,實力較強的甫國作為重點打擊目標。楚軍出師半月,濮族各部即懾于楚軍之威,各自散歸。楚軍進至句噬(今湖北均縣西),楚莊王命廬戢梨率一部兵力為前鋒進擊甫軍,在庸之方城(今湖北竹山東)被庸軍擊敗。楚莊王采納大夫師叔提出的因勢利導,佯敗驕敵,俟其麻痹再行攻擊的建議,七戰皆退。庸軍誤以為楚軍已無力進攻,遂放松守備。楚前軍與楚莊王所率主力在臨品(今湖北均縣南)會師。楚莊王一面與蠻族各部締結和約,以削弱庸之勢力;一面向秦、巴(今四川重慶北)邀兵助戰。待一切準備就緒后,楚軍在秦、巴兩軍協助下,兵分兩路對庸都發起猛攻。疏于防備的庸國無力抵御楚軍突如其來的強大攻勢,遂亡于楚。
點評:此戰,楚軍因勢利導,佯敗驕敵,俟其麻痹再行攻擊。鞏固了其在江漢流域地區的統治地位,為其爭霸中原創造了必要條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60674.html
相關閱讀: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臧文仲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魯國的傳奇寡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