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大揭秘:中國在朝鮮戰爭中究竟得到了什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軍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談朝鮮戰爭其實是老生常談,但中國官方的史學界對朝鮮戰爭的爭論其實從來沒有止歇。筆者曾在幾年前與北大研究朝鮮戰爭的專家探討,對朝鮮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有過交流。綜合思考以及結合如今中朝關系的價值判斷,確實可以分析一下,那場戰爭到底給中國帶來了什么,中國獲得了什么。

首先,中國敢于承擔國際責任,勇于面對強敵的意志幾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包括之前一直寄希望于蘇聯的朝鮮領袖金日成,最終也不得不在斯大林“一切聽從毛澤東安排”的決定下,與中國搞好關系。雖然毛澤東對金日成諸多做法不滿——比如“打第一槍”,比如與彭德懷的爭執——但基于當時國際社會主義陣營的現實,以及毛“天下主義”的世界觀,毛在高層討論中還是力排眾議。

很多思考認為,朝鮮戰爭是中國“被拖下水”;其實本質上,對朝鮮戰爭,中國官方并不認為是一場“域外戰爭”,所以從60多年來的歷史與現實的角度上看,中國對這場戰爭的反應,應該是“主動而為”。從此朝鮮戰爭和抗美援朝,幾乎成了中國數十年來政治話語宣傳體系里的一回事。

可以說,在朝鮮戰爭中,中國確實以一種大國形象自立于世界。特別是蘇聯對中國的認知更加清醒,也更加刮目相看。中國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地位更加鞏固。朝鮮戰爭為中蘇關系合作的深入打下了基礎,中國和眾多對西方不滿的第三世界國家的交往也由此進入了快車道。

其次,朝鮮戰爭確定了中朝數十年來的關系定位,客觀上延續了封建社會東亞朝貢體系的中朝關系的格局。

數千年的歷史中,朝鮮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附屬國,每當朝鮮有事,中原王朝都會出兵策應。無論是明朝助朝抗倭,還是清朝袁世凱督師朝鮮平亂,都是歷史正常交往的延續,談不上干涉內政的現代國際關系范式。

1895年中國“割讓”朝鮮、1910年朝鮮被正式日本吞并,以及1945年日本戰敗朝鮮半島光復,這幾十年的時間里,中國對朝鮮的控制被日本打破,數千年的中朝關系格局重新構建。而朝鮮戰爭的結果是中國出兵幫助朝鮮對抗另一方,客觀上恢復了日本占領朝鮮后中斷的數千年中朝關系脈絡。特別是1958年中國人民志愿軍全部撤離朝鮮,1961年中朝簽署帶有軍事互助內容的“準同盟”條約,讓這種關系更升華到了“表面平等,實際依然如故”的古代體系和現代國際關系雜糅的特殊范式。

但朝鮮戰爭及隨后的抗美援朝,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某種程度上也成了中朝關系中的“敏感問題”,有時甚至成為兩國關系好壞的一個風向標。比如總有中國或韓國媒體用朝鮮對這段歷史的教育和對志愿軍陵墓的保護說事兒,以至于朝鮮官方甚至都罕見在中國媒體上刊文“辟謠”。這或許是當年的毛和金沒有預料到的。

朝鮮戰爭對中國的另一個影響或許更大些,那就是讓中國的外交政策沒得選擇,只能對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倒”。強烈增強了中國人的自信心,同時也增強了中國高層對美國的自信心。其實是毛澤東“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判斷的一次最明顯的升華和檢驗。此前美國人對中國可能實行類似印度的“美蘇中立”態度還寄予一定希望,朝鮮戰爭也徹底打破了這種幻想,中美關系由此隔閡30年。朝鮮戰爭也成了國內數十年反美宣傳的主基調。只要提到美國,就會拿戰爭來說事兒。

當然與戰爭的“收益”相比,中國所付出的代價也非常大。不少學者認為,當年中國在東南沿海進行解放臺灣的準備,朝鮮戰爭爆發后,攻臺計劃無疑擱置。直到1958年中國人民志愿軍從朝鮮撤離前后,中央似乎又出現了對臺灣國民黨政權進行打擊的聲音。

西方媒體看到的直觀現象是,大陸對臺灣方向的金門等地進行了密集的炮擊。從公開的史料來看,炮擊是大陸的自主決策,但是造成美國和蘇聯都非常緊張。美國懷疑蘇聯在背后支持中國大陸,要挑動第三次世界大戰;而蘇聯則擔憂中國加快了實現統一的步伐,將打破地區力量平衡,美國趁機加強東亞力量。此事客觀上引發了中蘇間一定程度的不信任,甚至為此后更大的嫌隙埋下了伏筆。

要知道,當年正是美蘇推動全球合作,以“和平競賽”代替“武力奪權”為特征的新時期,全球的主基調是緩和。而中國對臺灣海峽打炮的做法,似乎有點類似今天朝鮮向日本韓國方向發射火箭。想想如今中國美國對朝鮮這種做法的態度,就能想到中國當時有多“被動”。這或許也算是朝鮮戰爭給中國帶來某種負面影響的延宕吧。

朝鮮戰爭釜山戰役:聯合國軍為何沒被趕下海自朝鮮戰爭于1950年6月25日爆發以來,近10萬北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一路南下,三天之內便占領漢城(今漢城),迫使南朝鮮總統李承晚顧不得美國軍官的反對,戰爭爆發不到五十個小時,便帶著家眷和幾個貼身幕僚秘密倉皇南逃。隨即,北朝鮮人民軍統帥金日成把自己的指揮部移到漢城,他的目標很明確:打到釜山去,把聯合國軍隊趕下海,把南朝鮮軍徹底殲滅,實現朝鮮統一。

一個月后,北朝鮮人民軍先后經過水原、大田等戰役,長驅直入到達洛東江北岸,把南朝鮮軍和美軍逼退到洛東江中下游南線一帶,其后就是釜山——南朝鮮軍和美軍在朝鮮海岸邊上的最后一個據點。

在美軍將領看來,洛東江及其周邊已成為“最后一道防線”,再后退就要到大海里了。

7月29日,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將軍親自趕到撤退到尚州的美第二十五師師部,向全師官兵發表了“就地死守”的講話:我們現在是為了爭取時間而戰斗,不允許以戰場準備和其他任何理由再后退。

我們再也沒有可退的防線了……向釜山撤退,將意味著歷史上最大的殺戮,不能再有敦刻爾克的翻版。我們必須戰斗到底。如果我們當中必須有人去死,我們將一起血染疆場。

正是在這段南北走向的洛東江防線上,北朝鮮人民軍發動了著名的“八月攻勢”。由于對手的抵抗,“迅速搶渡洛東江,為最終消滅敵人創造有利條件”的預定目標沒有完全實現。

但在這次戰役中,北朝鮮人民軍共殲敵3萬多名,占領了南朝鮮90%多的土地,并在占領區開展了土地改革,舉行了各級政權機關的選舉,實行了北朝鮮的法令。

8月15日北朝鮮“祖國解放五周年”這一天,平壤舉行了大規模的群眾集會,北朝鮮人民軍統帥金日成向全軍發出命令:要使8月成為完全解放朝鮮實現統一的月份!

“要加強鋼鐵的紀律和嚴格的秩序以及唯一的責任制”,“給敵人以最后的、致命的打擊”!同時南朝鮮后方的游擊隊響應號召,組織起來共同打擊敵人。隨即,北朝鮮人民軍繼第四次大戰役——血戰洛東江之后,準備發起第五次大規模攻勢,直搗釜山。

兵臨釜山:強弩之末?

然而,圍繞釜山防御圈展開的戰斗,形勢正悄然發生轉變。

此時北朝鮮人民軍已經顯出力不從心,在兩個月連續不斷的高強度進攻中,其損失兵力已達5萬多人,精銳已消耗殆盡,后勤又跟不上,雖然動員了30萬民工運輸,但隨著戰線的南移,北朝鮮人民軍的后勤補給線越來越長,人民軍戰士們已經很長時間一天只吃一兩頓飯。至9月初,大部分北朝鮮人民軍已顯得體力不支,戰斗力受到嚴重削弱。

同時,受美國操縱的聯合國軍,擁有了絕對的制空權,平均1個師可得到40架飛機的戰斗支援,這些飛機還對長達300公里的補給線連續不斷地狂轟濫炸,當初計劃的海上運輸也由于美國海軍艦隊的嚴密封鎖已無法實施,美軍還對在運輸線要沖——漢城附近漢江大橋地域進行了反復轟炸,以致北朝鮮人民軍的戰爭補給逐漸陷入絕境。

美國空軍還對北朝鮮的后方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略轟炸。平壤到元山、興南等工業城市都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北朝鮮的軍工生產基本癱瘓。并且,廣大的后方和新解放的南方地區非?仗,主力部隊全到了第一線,只剩下些新組建的部隊和地方治安軍。

聯合國軍也開始動用先進的反坦克武器,對付北朝鮮人民軍的“秘密武器”——蘇制t-34坦克,其中130毫米火箭彈對坦克的擊毀率很高。更大的威脅是凝固汽油彈的使用,裝載著110加侖凝固汽油的汽油彈,燃燒時間為20秒,卻足以使50平方米的地域成為一片火海。

t-34坦克的引導輪是橡膠制的,加上坦克自身裝載的彈藥和油料,使得它被凝固汽油彈燒毀的數量在被火箭彈擊毀的10倍以上。釜山戰役開始之前,北朝鮮的坦克數量只剩下50來輛,僅占朝鮮戰爭爆發之初的三分之一。

與北朝鮮人民軍截然相反的是,聯合國軍在洛東江防線集中了5個師的兵力,加上南朝鮮的8個師,總兵力在14萬左右,約為北朝鮮人民軍的兩倍,以致整個防線防御兵力的密集程度在人類戰爭史上前所未有,每一寸戰壕里都布滿了士兵。

天空中,聯合國軍的空軍開始了24小時的“不間斷轟炸”,其坦克數量也達到600輛。

這一切,昭示著釜山防御圈一場充滿血腥的廝殺將在所難免。

總撤退命令被沃克將軍扣住了

釜山環形防御圈是一條南北長約160公里、東西寬約80公里的長方形地帶。向南流動的洛東江構成了西面的界限,洛東江從兩江交匯處突然改變方向,流向東邊,在釜山注入大海,這段24公里的防線,正是北朝鮮人民軍直取釜山的主要戰線。防御圈北側則從大邱附近向東延伸,穿過崇山峻嶺,直達日本海岸的浦項。

由于聯合國軍在防御圈構成了連貫的陣地線,以往在正面牽制對方,以一部或主力進攻對方側后的戰術已不再適用,因此,北朝鮮人民軍決定從多個正面尋求突破,主力仍是三路并進(西線馬山、中部大邱以及東海岸),其目的均為找到突破口,然后攻占釜山,把聯合國軍趕下海,進而統一朝鮮。

8月31日起,北朝鮮人民軍對釜山防御圈發起全面進攻,九月攻勢開始了。此后半個多月,對陣雙方一直持續著你死我活的拉鋸戰。

鑒于美軍占絕對優勢的空中轟炸優勢,北朝鮮人民軍往往白天進行戰斗準備,傍晚發起進攻,把主要行動集中在夜間進行,蠶食對方陣地后,于午夜在距對手一兩百米的地方發起近戰。這樣,美軍空軍難以分清敵我,借此北朝鮮軍可以避免被直接轟炸的結果。

戰至4日,美軍防線漏洞百出,隨時有全線崩潰的可能。美軍指揮部甚至連夜起草了5日進行總撤退的命令,但“二戰”期間便已揚名并有“猛犬”之稱的司令官沃克將軍,扣住這個命令沒有下達,并且鼓勵手下的師長們說:如果敵人攻入大邱,我將與敵人展開巷戰。

他還對一位將軍說,不希望再看到他從前線回來,除非躺在棺材里。5日,美軍又損失1245人。大邱方向,美騎1師開始崩潰了。東線,人民軍攻克浦項。此時,釜山人心惶惶,南朝鮮李承晚政府也準備學蔣介石退守臺灣的“榜樣”,要退往孤懸在外的濟州島。

然而,在這最關鍵的幾天,北朝鮮人民軍的攻擊力也達到了極限,再難以乘機推進。美軍終于得到了一個生死存亡的喘息機會,雙方的廝殺依然不斷。

在馬山地區,美軍視察戰場的費希爾團長曾評述當時悲慘的情形說:“尸體比留在諾曼底戰場上法拉伊茲——托侖地區的德國兵的尸體還要多。尸體上落滿了蒼蠅,一飛起來幾乎遮住視線”。

在大邱北側的八公山上,甚至發生了兄弟相殘的慘劇。9月10日,北朝鮮第11師第2團的1200人強襲八公山。由于沒有任何火力支援,北朝鮮軍中有2/3的人員傷亡,進攻也被打退。

戰后打掃戰場時,南朝鮮軍士兵發現親弟弟參加了北朝鮮人民軍,且身負重傷正在戰場呻吟,為減輕弟弟的痛苦,哥哥朝其胸口補了一槍,眼睜睜看著親人死去。在314高地,北朝鮮人民軍的尸體也隨處可見,且大多穿戴著美軍的服裝、鋼盔和戰斗鞋,大部分人手里拿著美軍的m-1步槍和卡賓槍。

盡管西線北朝鮮人民軍先頭部隊一度打到北緯三十五度朝鮮半島南端近海地區,但到9月中旬,隨著主力的不斷減員,軍需以及食物等補給的匱乏,北朝鮮人民軍被迫逐漸轉入防御。

整個洛東江戰線再次陷入膠著狀態:像兩名精疲力竭的拳擊手一樣,雖然勉力堅持,相互毆打,但都急切盼望聽到這一輪結束的鑼聲快些敲響。雙方士兵的意志已近崩潰邊緣。金日成速戰速決的戰略開始經受嚴峻考驗,同時,一個令北朝鮮人民軍遭受毀滅性打擊的行動此刻已在布局之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72098.html

相關閱讀: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