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魯軍迎戰齊軍于長勺(今山東曲阜北,一說今萊蕪東北),后發制人而獲勝的著名作戰。
春秋初期,齊、魯兩個相鄰軍事大國爭衡,時有沖突。周莊王十二年,齊國因襄公之死發生內亂,魯莊公以武力干預齊國立君之事,導致齊、魯戰于乾時(今山東桓臺南),魯軍慘敗,軍力大損。齊桓公君位方定,不聽主政大夫管仲“國未安”,不可輕動的意見,急于對魯用兵,以報魯助公子糾爭奪君位之仇。次年春,齊出動大軍攻魯,長驅深入魯腹地,進逼魯國都。魯莊公發兵抗御。此時,居魯國都郊外、出身低級貴族的曹劌,認為當政者愚陋淺識,未能遠謀,為救國于危難,不顧鄉人勸阻,毅然求見魯莊公,問憑何而戰。莊公初以衣食分賜臣下、祭祀十分虔誠作答,曹劌以其無利于民而不然。及聞莊公所答準情度理斷訴訟,方視為“中心圖民”(《國語?魯語上》),必能得到民眾支持,具有制勝之本。乃自請隨同莊公出戰,參與指揮。
齊、魯兩軍對陣于長勺。曹劌深知,魯雖因乾時之敗而軍力弱于齊,但抗擊齊軍入侵則占人和、地利優勢,且作戰制勝靠“氣”,“氣”的變化可使強弱易位,“氣盈”則勝,“氣竭”則敗,故未戰即確定避敵銳氣,待敵疲再反攻,以“氣”制勝。兩軍布陣方畢,莊公按照當時通行的兩軍相對推進、互為進攻的慣例,欲擊鼓揮軍接敵,被曹劌勸止。齊軍兩次擊鼓前進,魯軍都按兵不動,只是嚴陣以待。齊軍見魯軍反常之舉而疑慮之心愈重,更因兩次進攻耗損體力、消減銳氣。當齊軍第三次擊鼓,發起沖擊時,已是兵疲意沮,氣竭志衰,戰斗力大為削弱,魯軍則因以逸待勞而保持高昂斗志、旺盛體力。曹劌抓住“彼竭我盈”的有利時機,建議莊公實施反擊。魯軍“一鼓作氣”,擊潰數量占優勢的齊軍。莊公急于追擊,又被曹劌勸止。為防備齊軍佯敗設伏,曹劌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登上車軾眺望齊軍旌旗,見“轍亂”、“旗靡”,判明確實潰敗,乃請莊公下令追擊,將齊軍逐出魯境。
此戰,曹劌知彼知己,正確運用“后人有待其衰”(《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引《軍志》)的作戰指導原則,采取敵疲而后擊的戰法,成為后發制勝的著名戰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74028.html
相關閱讀: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