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毛澤東三大未竟志愿曝光!落淚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近代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1961年8月,毛澤東在廬山,有一天和衛士張仙朋聊天,談他的志向,他說:我有三大志愿:

一是要下放去搞一年工業,搞一年農業,搞半年商業,這樣使我多調查研究,了解情況,我不當官僚主義,對全國干部也是一個推動;二是要騎馬到黃河、長江兩岸進行實地考察,我對地質方面缺少知識,要請一位地質學家,還要請一位歷史學家和文學家一起去;三是最后寫一部書,把我的一生寫進去,把我的缺點、錯誤統統寫進去,讓全世界人民去評論我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

毛澤東表達的這三個志愿,都是他的真實想法。

先說說毛澤東的第一個志愿。毛澤東一生都是跟人民群眾在一起,他定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路線,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從中國社會實際出發。

當年,在中央蘇區,只要有幾天戰斗的間隙時間,毛澤東就會找來農民、商人、手工業者甚至地主,開調查會,了解情況。這樣,他對本地的社會結構、風土人情乃至一塊豆腐賣多少錢,哪家的水酒最受歡迎,土布和鹽、洋火等日用品從哪里進的貨,都了如指掌。

在延安,他穿著和農民幾乎一樣的棉襖,走在街上,來來往往各式各樣的人和他打招呼,想停下來就停下來和他聊天,大到邊區政策的建議、小到農民罵他的一句閑話,他都能聲聲入耳。

28年無數的艱難曲折,毛澤東走得扎實,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一步一個腳印,步步落在實處。他從不虛言,就是和蔣介石的軍事決戰,也是到了遼沈戰役后才最終提出來。

建國后,情況不同了。戰場上的敵人是看得見的,經濟建設這個對手卻面目不清,并且一切事情似乎都那么順利:抗美援朝,證明美帝國主義也不過如此;赫魯曉夫秘密報告揭開了斯大林的蓋子,看到了蘇聯存在的問題;沒收官僚資本、鎮壓反革命和土地改革這樣的民主革命任務僅僅用了三年時間就完成了;國民經濟迅速恢復,第一個五年計劃順利實施,通過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全面改造,在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樣的大變革,也只用了三年時間。

爾后,毛澤東身居紅墻內,很難聽到直接來自百姓的聲音,大多數情況下是靠聽匯報發文件的。毛澤東曾不止一次地說過,中央領導機關只是一個制造思想產品的加工廠,如果不了解下情,沒有原料,也沒有半成品,怎么能出產品?所以只要有可能,他從不放棄出去走走的機會。

1957年以后,毛澤東的威望已邁上個人崇拜的臺階,凡是他視為正確的,都要不遺余力貫徹到底,于是,一切困難便都不在話下了,一切制約也似乎都不存在了;于是,只有想不到的事,沒有辦不到的事兒。然而,經濟建設有著它特殊的規律,而我們黨在建國之初恰恰就缺少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造成了國民經濟嚴重失衡和混亂,一時天災人禍,怨聲四起。毛澤東說,我在北京,差不多聽不到什么,以后要多出來走走。他實在不甘于身居紅墻內靠聽匯報發文件左右中國大局。

為扭轉中國經濟建設的被動局面,毛澤東親自下去搞調查研究,1958年是他出京最多的一年,全年只有兩三個月在中南海,其它時間都在各地搞調研,足跡遍及17個省市。他雪夜訪黎明機械廠,三顧茅廬看出鐵;他記掛著傷寒病的流行,關心農民的口糧夠不夠吃。這樣,人民群眾又看到了毛澤東的高大身影。通過觀察,毛澤東注意到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的錯誤傾向。他懷疑:水稻畝產10萬斤有可能嗎?面對玉米畝產2000斤的保證,毛澤東笑著說,拿到手才算數。他深信大鍋菜炒出來就是不如小鍋菜香。然而,他似乎從來沒有走出過人的包圍圈;警衛以及警衛攔都攔不住的歡呼的人群。

1958年8月13日,毛澤東在天津又重演了一幕“下不了的黃鶴樓”①。那天,他參觀了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想到外面吃頓飯,就去了正陽春飯館。不料,飯吃到一半,毛澤東無意向窗外望了一眼,卻正被對面樓上曬衣服的一位婦女瞧個正著,一聲毛主席萬歲,喊來了街前街后的人,萬歲之聲不絕于耳,交通陷入癱瘓。毛澤東沒法吃飯,只得連連到窗口和熱情的人群打招呼。直到下午三點,警備區派出了一個排的精干小伙子才把他的座車從人群中推進去又推出來。事后,清掃現場,竟收了七筐半丟失的鋼筆、手表和鞋帽等物。

為了扭轉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困境,1961年1月毛澤東做了自我批評:解放以來,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們調查做得少了,不大摸底了。大概是官做大了。從前在江西那樣的調查研究,現在就做得少了。他在隨后召開的八屆九中全會上提議: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一切從實際出發,1961年要搞個實事求是年。根據他的意見,這年,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彭真等幾乎所有政治局委員都下了基層,搞調查研究。

毛澤東搞的還是間接調查。他讓田家英、陳伯達和胡喬木各帶一個工作組,分別到浙江、廣東和湖南農村,每組都調查一個最好的生產隊,一個最壞的生產隊,半個月后到廣州會合向他匯報。這次調查的結果,就是毛澤東主持起草了《農村人民公社條例(草案)》六十條,對人民公社等農村存在的一些問題作了調整和規范。這個冷一冷頭腦,糾正一些左傾錯誤的過程,延續到1962年1月底2月初,開了個擴大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史稱七千人大會)。會議開得順利,開得熱烈,開得民主,大家反映:“白天出氣,晚上看戲,兩干一稀,大家滿意”。

原本到1月28日結束的會開到了2月7日,七千人的春節都是在大會上過的。會議對1958年以來所犯錯誤的責任統一了認識:首先要負責的是中央,其次是省市自治區各級黨委,然后是省以下的各級黨委,各有各的一筆賬。毛澤東再次做了個自我批評:少奇同志蹲過點,我沒有,我是搞工作組,間接的。提倡調查研究多少年了,進城以來這幾年,自己不做,也不提倡了。到了去年——1961年,才重新提倡。一個省委第一書記不下去蹲點;省委各書記不下去蹲點,怎么會叫地委一級、縣委一級去蹲點,去做調查研究呢?我們應當到大隊里去,到生產隊里去,到工人里去,軍隊的同志到連隊里去。我是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做過保證的,我說,我一定得下去蹲點,但是到今天我還沒有實行。

之后,由于政治形勢的急劇變化,毛澤東再也沒有精力去實現他的第一個志愿了。

關于毛澤東的第二個志愿。毛澤東打算騎馬實地考察黃河、長江兩岸。這個志愿毛澤東由來已久。特別是對黃河,毛澤東懷有很深很深的感情。

1936年2月毛澤東率紅軍東渡黃河出征山西。東征前夕,面對白雪皚皚的冰雪世界,毛澤東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詞章《沁園春·雪》。其中,“大河上下,頓失滔滔”一句,說的就是黃河。

轉戰陜北期間,毛澤東又專門去看黃河。他若有所思地說:“自古道,黃河百害而無一利。這種說法是因為不能站在高處看黃河。站低了,只看見洪水,不見河流。”他無限深情地說: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呵!不談五千年,只論現在,沒有黃河天險,恐怕我們在延安還呆不了那么久?谷諔馉幹校S河替我們擋住了日本帝國主義,即使有害,只這一條,也該減輕罪過。將來全國解放了,我們還要利用黃河水澆地,發電,為人民造福!那時,對黃河的評價更要改變了!

1948年東渡黃河前往華北時,毛澤東又一次對著咆哮的黃河陷入沉思:“你們可以藐視一切,但是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

1952年10月,毛澤東利用中央批準他休息一周的時間視察了黃河。這是建國后,他第一次出巡。視察后,毛澤東發出了“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

1959年,毛澤東曾充滿深情地這樣評價黃河:“黃河是偉大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起源,人說‘不到黃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黃河也不死心。”他還說:“如果有可能,我就游黃河、長江。從黃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質學家、生物學家、文學家,只準騎馬,不準坐車,騎馬對身體實在好,一直往昆侖山,然后到豬八戒的那個通天河,翻過長江上游,然后再沿江而下,從金沙江到崇明島。我有這個志向,現在開支票,但哪一年兌現不曉得。”

1961年3月,在廣州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再一次提到視察黃河、長江的事,他說:“我很想恢復騎馬的制度,不坐火車,不坐汽車,想跑兩條線。從黃河的河口,沿河而上,到它的發源地,然后跨過山去,到揚子江的發源地,順流而下。不要多少時間,有三年時間就可以橫過去,頂多五年。”

1962年4月,毛澤東和即將調到西安工作的機要秘書高智告別時,他要高智為他去陜西走黃河做好準備。他說:“我們東渡黃河的事,你還記得嗎?我的老青馬被擠下黃河,它回頭游上了岸。”略停片刻,又說道:“轉戰陜北時,你經常打前站、號房子。這一次,你還打前站,我隨后就來。我到陜西后,要騎馬沿黃河走一趟。我要走一趟……”

1964年,年逾古稀的毛澤東開始準備將計劃付諸實施。他指示身邊人員練騎馬,查資料,做了各個方面的準備。他還準備組織一個智囊團隨行,吸收一些科學家參加,其中有搞天文的,搞地理的,搞歷史的等。中央警衛局還秘密組建了一支騎兵大隊,以便在需要時跟隨他考察黃河。為隨時跟著毛澤東出發,這支部隊在北京郊區的西山訓練了好幾年。1964年夏天,還把為毛澤東馴養的坐騎運到北戴河,讓他騎上走了幾圈。他自己也沒有料到,這是他最后一次騎馬。當時還拍了毛澤東騎在馬背上的照片,兩側有人簇擁著。

就在這個夏天,北部灣事件發生,美國擴大了侵略越南的戰爭,中國南部邊疆直接面臨著戰爭的威脅。事實上,當時中國的決策層也在考慮出兵與不出兵兩種可能。毛澤東這時已經沒有這種探幽訪古的閑情逸致了。這年8月6日,毛澤東在抗議美國侵犯越南的聲明稿上批示說:“要打仗了,我的行動要重新考慮。”這里說的“行動”指的就是騎馬考察黃河的計劃。

1965年,高智乘車由西安到北京時,他按照毛澤東的囑托,不敢休息,沿路調查,做了詳細記錄。有什么山,有什么溝,有多少涵洞,最長的洞是多少公里,哪段路好走,哪段路不好走,哪里可以歇腳……在北京,高智見到了毛澤東。毛澤東詳細詢問了西安到北京的沿途情況。他說:“我也有些好高騖遠,我要騎馬沿黃河走一趟,可是脫不開身,一直不能如愿……我對陜北是有感情的,我在江西待的時間短,在延安待的時間長,我還要回去看看,吃陜北的小米,沿黃河走一趟。”

對于長江,毛澤東也有深厚的感情。他多次到萬頃波濤的長江去游泳。1956年6月,毛澤東在位于武漢的長江游泳后,作詞一首:《水調歌頭·游泳》,詩詞以閑庭口氣描繪長江的氣勢磅礴,并表達了他治理長江、建設長江的偉大宏圖。詩詞曰: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治理長江是長江流域人民的千年期盼。為了這個期盼,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早在1918年的《建國方略》中就提出了建設三峽水利工程的設想。但是,在當時內憂外患、戰亂頻繁、國力衰弱的中國,偉人的構想,只能是一個美好夢想。

新中國建立不久,毛澤東就高度關注長江水患治理問題。在新設立的國家水利部中專設了長江水利委員會,組織專家研究長江的治理。1953年2月,毛澤東大膽提出在三峽卡住長江,修建大型水利樞紐的思路。這一重要思路,為后來國家制定“水利工作必須從流域規劃著手,采取治標和治本結合,防洪與排澇并重的方針”確定了政策指導,并促成了國家對三峽水利工程大規?尚行钥茖W論證工作的上馬。

1958年3月,毛澤東在成都主持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三峽水利樞紐和長江流域規劃的意見》。此《意見》在吸收不同意見基礎上,作出了“從國家長遠的經濟發展和技術條件兩方面考慮,三峽樞紐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是最后下決心確定修建及何時開始建設,要待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決定”的科學判斷,為三峽工程建設定下了基調。

“成都會議”一結束,毛澤東就風塵仆仆地來到重慶。在視察企業、看望工人后,登上了“江峽”輪,順江東下,視察長江。一路上,他迎風屹立船頭,聽專家講解,觀地形水勢,以詩人的情懷、政治家的胸襟,繪就他心中“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的三峽新貌。

從長江水利委員會的建立到三峽工程論證決策的歷史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毛澤東在三峽工程建設這一事關國家經濟發展大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問題上,始終抱著嚴謹的科學態度、實事求是的務實作風,體現了作為人民領袖的毛澤東對國家、對歷史高度負責的精神,以及一切從中華民族福祉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的自覺性和使命意識。

毛澤東生前曾說:“將來我死了,三峽工程修成后,不要忘了在祭文中提到我啊。”而今,西江石壁已立,高峽平湖已現,神女無恙,百姓安康,偉人“高峽出平湖”的夢想已變為現實。毛主席一生心系的重慶人民為這一“功在當代利千秋”的偉大工程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天的庫區新貌和三峽美景,就是對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最好祭文。

關于毛澤東的第三個志愿。毛澤東三個志愿中的最后一個志愿是:書寫他一生的功過是非。如果毛澤東能在晚年寫一部關于自己的書(從他如上字句分析,屬人生傳記類作品),那對后人研究毛澤東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歷史也將從這本書中吸取極有價值的材料。

但毛澤東這一愿望始終沒有實現,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毛澤東曾自我評價說:“我這個人啊,好處占百分之七十,壞處占百分之三十,就很滿足了。我不隱瞞自己的觀點,我就是這樣一個人,我不是圣人。”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總理逝世。5天后的1月13日,毛澤東召見華國鋒等人語重心長地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八十多歲了,人老總是想后事,中國有句古語:蓋棺定論。我雖未蓋棺,也快了,總可以定論了吧。我一生做了兩件事,一件是和蔣介石干了幾十年,把他趕到那么一個島上去了。抗戰八年,把日本人趕回老家去了。對這件事,持異語的人甚少。有幾個人到我的身邊嘁嘁喳喳,無非是要我把那個島收回來。另一件事,你們也知道,就是發動文化大革命。對這件事,擁護的人不多,反對的人也不少。這兩件事都沒做完。這筆遺產交給下一代了。和平移交辦不到,看來在動蕩中移交了。搞得不好,就要血雨腥風。你們怎么辦,后代怎么辦,只有天知道。

正是由于毛澤東擔心“文革”被否定,所以在他的晚年發動了反擊右傾翻案風,沒有讓鄧小平接班。

關于評價毛澤東的功過是非這件大事請,后來由鄧小平、胡耀邦主持、集中全黨智慧完成,并全部體現在《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一書中。該決議在1981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決議對建國以來黨的重大歷史問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毛澤東的功過是非和毛澤東思想基本內容與指導意義作了總結和評價。《決議》肯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逐步確立的適合中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正確道路,進一步指明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和黨的工作繼續前進的方向。該決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深遠影響的重要文件。。

①1952年在武漢,毛澤東游黃鶴樓時,不得不戴著口罩,但還是讓一個孩子認了出來。剎那間,人群潮涌,警衛使出渾身解數才將其保駕下山。毛澤東對此感嘆道:真是下不了的黃鶴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80576.html

相關閱讀: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