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李宗仁白崇禧如何借中共之力逼蔣介石下野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近代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1948年9月16日午夜,解放軍14萬人開始大舉進攻國民黨11萬重兵把守的山東首府濟南。在成功策反原屬西北軍系統的整編第六十九軍軍長吳化文戰場起義之后,僅一周時間就攻克國民黨長期經營、堅固設防的濟南城,從而揭開了與國民黨戰略決戰的序幕。而幾乎與此同時,遼沈戰役也開始打響。東北野戰軍于10月15日首先攻占錦州,21日迫使被圍已久的長春國民黨守軍先后起義和投降,28日于運動戰中全殲國民黨廖耀湘兵團,然后于11月2日先后攻占沈陽和營口,進而再占錦西、葫蘆島和承德,前后不到兩個月,就一舉消滅國民黨在東北的三十三個整師,總共47萬余人,完全占領東北和熱河。緊接著,毛澤東指揮東北野戰軍迅速入關,完成對平津國民黨守軍的包圍態勢。解放軍華東和中原兩個野戰軍也根據毛澤東的提議,開始發起以殲滅徐蚌地區黃伯韜兵團為主要目標的淮海戰役,并于11月22日全殲黃伯韜的第七兵團,然后又進一步圍殲黃維兵團和杜聿明集團。此役總共殲滅國民黨軍五十六個師55萬余人。

自1948年秋天以來,國民黨不僅不數月即兵敗如山倒,而且經濟上更因蔣介石力推幣制改革失敗,造成金圓券風潮,導致物價暴漲,通貨惡性膨脹,經濟近乎全面崩潰。蔣介石領導無方的嚴酷現實,促使眾多國民黨人紛紛上書,或獻策,或批評,個別地方實力派首領更是有心取蔣而代之。如沈陽剛一陷落,蔣的親信幕僚之一、西北軍政長官張治中就致電蔣介石,直抒胸臆,倡言非和平解決國共沖突別無他路。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亦轉電蔣要求立即布告和平之意。華北軍政長官傅作義亦托詞電蔣,稱兩市各界乃至外國商會,一致要求將軍隊調離市區,以避免兩市200萬生靈涂炭,及北平古城和天津工業毀于一旦,其因“人事關系過熟,苦難顧應”,“乞鈞座將職免職”,“另派大員接任”。而新當選的副總統、桂系頭號領導人李宗仁則在倡言停戰議和的同時,強調要想和談則蔣非下野不可。他告訴司徒雷登(J.L.Stuart):“委員長繼續留在這里,有悖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愿望。美國的態度對他有巨大的影響,他應該被告知,美國政府認為,如果他在軍事上徹底失敗之前,馬上離職,并在國家和政府中讓位給新的非共產黨領導人,那將是對人民最好的服務。”

在蔣介石的中央軍主力先后在遼沈和淮海兩大戰役中遭受覆滅性打擊之后,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擁有相當軍事實力的桂系在國民黨內變得舉足輕重起來。李、白對蔣的作為向來看不慣,他們很清楚,再讓蔣一意孤行下去,國民黨必將一敗涂地,再無立足之地。為了拯救國民黨,也為了滿足自己的功名心,他們不免會想要接過蔣介石手中的這塊燙山芋,在政治上做出一番作為。尤其是這時領銜華中剿總司令,統率30萬大軍鎮守華中一帶長江天險的白崇禧,顯得格外沖動。在他的推動下,湖北省議會議員及地方士紳于12月公開聯名發起和平運動。與桂系關系密切的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李濟深,這時也從香港發來密電,勸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等與反蔣派共同攜手,配合共產黨。稱:“革命進展至此,似不應再有所徘徊觀望之余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至所望于故人耳。”“贊成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組織聯合政府,立即行動,號召全國化干戈為玉帛”,乃當今唯一可行之道。

白崇禧借此乘勢首先向直接蔣發難。他于12月24日晚致電蔣介石,立主馬上進行國共和平談判,電稱:“民心代表軍心,民氣猶如士氣,默察近日民心離散,士氣消沉,遂使軍事失利,主力兵團損失殆盡。倘無喘息整補之機,整個國軍雖不辭任何犧牲,亦無救于各個之崩潰。不僅中國版圖變色,我五千年之文化歷史將從此斬斷。言念及此,憂心如焚。職辱承知遇,垂念余年,當茲國家危急存亡之秋,不能再有片刻猶豫之時,倘知而不言,或言而不盡,對國家、對鈞座為不忠,對民族為不孝,故敢不避斧鉞,披肝瀝膽,上瀆鈞聽,并貢芻蕘:(一)先將真正謀和之誠意轉知美國……請美國出而調處,或征得美國同意,約同蘇聯共同斡旋和平;(二)由民意機關向雙方呼吁和平,恢復談判;(三)雙方軍隊應在原地停止軍事行動,聽候和平談判解決。”

白崇禧的電報經由張治中、張群轉交蔣介石后,蔣與二張、吳忠信再三討論。在軍事和經濟雙重失敗的壓力下,蔣深知自己已回天乏術,與其一意孤行,承擔一切責任,不如以退為進,把目前這個爛攤子交給李宗仁,自己幕后掌握,反而進退裕如。只是考慮到徐蚌地區會戰剛剛展開,中央軍杜聿明、黃伯韜及黃維各部正在苦戰中,一旦權力易手,軍心動搖,影響前線事大,因此蔣還不想馬上下野,只是暗做最壞的準備而已。他一面加緊任命一批親信執掌東南、西南各省黨政軍大權,密令將國庫數以億計的黃金、白銀和外匯移存臺灣,一面派張群、張治中、吳忠信等親信前往李宗仁宅邸,探詢桂系對自己要求的底線。

李宗仁左右研究局勢和蔣的態度后,力勸李對此應旗幟鮮明地表明立場。他們草擬,并經李同意送交蔣的條件是:

一、蔣先生以俯察輿情,顧全國本,不失其歷史立場,主動下野。

二、李先生繼承大任,宣布和平主張。

三、和談以內閣為主體,由大總統賦以全權。

四、和談事前準備:甲、改組內閣,網羅全國和平民主人士充實和平陣容(陣容人選另案研究);乙、發動全國民意一致擁護和平主張;丙、運用外交使美蘇英法對中國和平取得諒解并予以支持;丁、主動爭取香港方面以前之反政府政治團體,勿使為和平障礙。

五、和平宣布時我方的表示:甲、撤銷以前頒布之勘亂令,停止敵對行動;乙、部隊主動撤離戰場(平津沽除外),彼此保持若干距離,以免沖突(軍事部署另案研究);丙、釋放政治犯及戰俘。

六、和談時機宜主動迅速,務在平津未失陷,蚌埠敵攻勢未發動之前。

七、和談地點以上海為宜,并作如左[下]之準備:甲、宣布上海為和平都市;乙、軍事指揮機關及部隊撤離市區,治安由警察維持;丙、保證各黨各派的政治自由活動;丁、以和平人士主持市政。

八、和談條款另案研究。

蔣介石及其幕僚對李宗仁等提出的條件作了修改,其主要為三點:即“一、蔣先生為便于政策之轉變,主動下野。二、李先生依法代行總統職權,宣布和平主張”,以及“五、為保證和平談判之順利,軍事應有嚴密之部署,尤須鞏固軍心,團結一致”。

對此,白崇禧堅決反對。他專門打電話要李宗仁的秘書程思遠轉告李說:“蔣下野必須辭職,由德公正式就任總統,不能用代理名義。如果名不正,那就什么事都辦不了。”他力主對此無論如何必須堅持到底,不能有所讓步。白崇禧之所以堅持要蔣辭職,顯然是基于1931年蔣介石下野的教訓。那時國民黨寧粵兩方鬧得不可開交,再加上日軍侵占東北三省,蔣介石也曾主動宣布隱退,但依舊暗中運作,過了不過一個月,就又重掌大權。因此,白崇禧深知,蔣如果不能徹底離開政壇,只靠自己在華中掌握的那些部隊,李宗仁即使在南京坐上了代總統的位置,也難有作為。

1948年12月底,來自國民黨內四面八方的勸退電或主和電紛至沓來。白崇禧也不惜再次于30日電蔣,告誡“時間迫促,稍縱即逝”。張軫、魯道源、程潛等亦紛紛或直或曲請蔣“毅然引退,表示政治家作風”。迫于情勢,蔣終于不能不出面表明自己的態度。

1949年元旦,蔣發表文告,第一次公開表示:“只要共黨一有和平的誠意,能作確切的表示,政府必開誠相見,愿與商討停止戰爭恢復和平的具體辦法;只要和議無害于國家的獨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養生息;只要神圣的憲法不由我而違反,民主憲政不因此而破壞,中華民國的國體能夠確保,中華民國的法統不致中斷;軍隊有確實的保障,人民能夠維持其自由的生活方式,與目前最低生活水準,則我個人更無復他求。中正畢生革命,早置生死于度外,只望和平果能實現,則個人的進退出處絕不縈懷,而一惟國民的公意是從。”

蔣介石真的像他所說的那樣對個人的進退出處絕不縈懷嗎?當然不是。還在1948年12月31日宣讀文告的晚會上,面對在場擁蔣干部的一片激憤之聲,他就抑制不住地忿然宣告:并不是我想和談,也不是我自己愿意下野,“我之愿下野,不是因為共黨,而是因為本黨中的某一派系”。

進入到1949年,國民黨已是敗象畢露,這一點蔣介石自己也很明白。但是,依蔣之性格,他斷不會向中共交槍投降,俯首稱臣。元旦文告發布之后,他馬上就給前線將領打氣稱:“要知道政府今天在軍事政治經濟,無論那一方面的力量都要超過共黨幾倍乃至幾十倍。自從東北作戰以來,陸軍方面雖然遭遇了許多挫折,但是在數量上和質量上迄今仍居優勢,尤其是空軍和海軍,更非共黨戰力所能較量。此外就政治和經濟的基礎來說,亦非共黨所能比擬。所遺憾的是,我們政府里面一部人員受了共黨惡毒宣傳,因之心理動搖,幾乎失了自信。……我們今天倡導和平,并非避戰求和,乃是可戰可和任由共黨選擇。”他并告誡那些力主和談的軍政長官們說:和談固不失為一種出路,然“如何乃可化除共黨赤禍之野心,以達成保國保民之和平?如何乃可防止共黨翻云覆雨之陰謀,以免戰禍再起之害?”況“值此千鈞一發之際,吾人如不能孰權利害,團結意志,而先自亂步趨,則適中共匪分化之詭謀,將陷于各個擊破之慘局。須知今日之事,可和而不可降,能戰而后能和。我族之存亡系于是。兄等自身安危亦系于是”。

與中共中央做出決定,支持李、白反蔣的幾乎同時,蔣介石鑒于徐蚌杜聿明等中央軍主力大部被殲,北平傅作義已決定接受和平改編,半壁江山已去,上海、南京危在旦夕,終于下決心要把剩下的爛攤子丟給副總統李宗仁了。他于1月19日“約見李宗仁,商談時局,表示‘引退’之意”。白崇禧這時正在指使人草擬電報,準備宣布蔣的罪狀,接訊后自然停止。21日,蔣果然召集國民黨中央常委會臨時會議,宣讀了下野文告,宣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九條:‘總統因故不能視事時,由副總統代行其職權’”。次日,蔣介石回到家鄉浙江奉化溪口,李宗仁一夜間變成了代總統。

當然,蔣介石走前即要他的侍衛長兼軍務局長俞濟時,秘密通知電信局重要軍話臺的負責人:“嗣后凡是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等三人經由電話中一切消息,你搜集后,立即通知我。”而蔣到溪口后,軍事上依舊每天直接與參謀總長顧祝同、空軍副司令王叔銘和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等通話并指示機宜;政治上大至組閣問題,小至地方官員更換,蔣都毫不放手。孫科之后的行政院長,李宗仁推薦居正,蔣反對,李只得改請何應欽;首都警察廳廳長黃珍吾請辭,李宗仁不顧蔣的意見,直接任命自己的特工人員劉誠之接替,蔣馬上囑咐前國民政府機要室主任毛慶祥徑函電信局長,不得接近劉誠之,不要為其提供方便。經濟上,蔣不理李宗仁等人的強烈反對,硬是命令海軍將國庫存放的黃金和美鈔全部運去臺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82779.html

相關閱讀: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