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上海自行車發展歷史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近代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

清末,北京街頭穿長袍,騎自行車的人。

登陸上海灘

當近代中國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上海先行沐浴到歐風美雨的洗禮,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接對抗的角力場。19世紀50年代上海租界內華洋雜居格局形成之后,在滬中國人親身體驗到諸如煤氣燈、電報、電燈、火車、縫紉機等各種西方舶來器物所帶來的便利,對其心態由嗤之為奇技淫巧轉變為接受認同。

自行車也在此時登陸上海灘。據《上海新報》1868年11月24日記載:“茲見上海地方有自行車幾輛,乃一人坐于車上,一輪在前,一輪在后,人用兩腳尖點地,引輪而走。又一種,人如踏動天平,亦系前后輪,轉動如飛,人可省里走路。不獨一人見之,相見者多矣!碑敃r自行車數量極少,寥寥可數,騎行者也都是金發碧眼的洋人。按自行車發展史來看,此時自行車在歐洲也是新創,僅幾年后就已傳入上海,可見其引進速度之快。寓滬洋人非常喜歡這種新型機械,一有閑暇就會騎車在外灘上轉來轉去,以娛身心。隨著上海外僑的不斷增多,自行車數量也不斷增加,到1897年上海已經有自行車幾百輛之多。

雖然此時還沒有中國人能騎自行車,但中國人對自行車充滿好奇。一奇當然是此兩輪之物從未見過;二奇是人坐其上,僅憑如此細細兩輪居然不會倒地。寓滬文人用竹枝詞的形式表達他們對自行車的好奇之心,一首竹枝詞稱贊自行車制作的奇巧:“前后勾聯兩車輪,不須手挽踏芳塵。”另外一首竹枝詞驚奇于自行車的速度:“前后單輪腳踏車,如飛行走愛平沙。朝朝馳騁斜陽里,颯颯聲來靜不嘩!

1897年,上海租界內接連發生兩個爆炸性的新聞事件,激起了中國人對試騎自行車的莫大興趣。公共租界為慶賀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登基六十周年在賽馬場舉辦的一次自行車比賽。當時《點石齋畫報》報道說:“腳踏車,一代步之器也。……前年,海上尚不多見,至近年來,始盛行之。本屆慶祝英皇之日,各西商喜腳踏車之多而乘坐者之眾也!

另有3名英國人騎自行車環游地球來到上海。據當時《點石齋畫報》“同軌蒙庥”中記載,此壯舉始于1896年7月20日,3人從倫敦出發,由印度入中國,歷經漢口、蕪湖、蘇州等城市,1897年12月22日抵達上海,歷時520余日,行程14332公里。騎行者每到中國的一個城市,都有大批的中國人前往看稀奇。抵上海時,寓滬外國人騎幾百輛自行車蜂擁出城迎接,一時蔚為壯觀,華人觀者如潮。

如果前一事件只是讓國人認識到自行車有馬車、人力車所不能及的獨特魅力,后一事件則大大超越了國人對自行車固有的認識。僅靠如此單薄的一輛自行車,人居然可以行駛如此長的距離,甚至可以環游地球,這對當時國人來講實在是不可思議。有財力支付車費的國人當中開始有很多人迫不及待也想掌握這個神奇機械。

由于華人騎自行車在當時還比較少見,滬上各種報紙都將華人騎車當作重要社會新聞來報道。1898年4月1日《申報》以“腳踏車將來必盛行說”為題作了頭版社論:“若夫不勞膏秣,不損貲財而又能捷若風霆卷舒甚便者,則惟西人所行之腳踏車。查腳踏車之制,不知起自何時,近數年來,滬上寓居西人多喜習此。每日黃浦灘一帶,此往彼來如梭織,得心應手,馳驟自如。然此旨茍非練習純熟,則乘坐未穩傾跌隨之。西人之所以能從心不逾者,亦系自幼相習,非一朝一夕之故也。顧或者曰:西人于游戲之事,每有深意寓乎其間。今腳踏車不過籍以娛暢心神,觀耳目。地若平坦,或可任意游行,倘至高下不平之處,未免既有阻礙,亦何必專心習此,而腳踏車之來,且日盛一日哉,則謹應之日是蓋未知。腳踏車為用之廣也!薄渡陥蟆反藭r就大膽地預言了自行車將來一定會盛行于中國。

時尚的代步工具

當時自行車全賴西方重資舶來,是稀罕時髦之物,主要消費對象是紳商等社會上層人士。當時上海路上已是車水馬龍,人若想騎車上街瀟灑一游,必先將騎車技巧習練純熟才行。而滬上諸多名園就成為紳商聚會習車的理想去處。張園是上海最大的公共活動場所和游樂中心,自然成為騎車游樂的首選之所。老上海陳無我所寫的《游張園十快》中有“一快”就是記述當年園中習練自行車的情形,“青草隙地見有多人試演腳踏車,有一人軀體粗肥,見獵心喜,必欲一試。友人苦勸不聽,甫踏上即跌下,車即滾倒,此人費盡氣力尚未爬起,豈不快哉!” 1903年秋,張園還舉行了腳踏車大賽,賽程是一英里,設有貴重獎賞,參加者不限資格,只要交費五角即可,進場學習、練習者不取分文。不僅張園,“梅、愚兩園,尤為腳踏車所薈萃,所乘者皆歐美制,光澤可鑒,點綴于香車寶馬間,如蛺蝶穿花,有聲有色,其素擅此技者,縱橫馳驟,頗有脫于彈丸、御風而行之妙。其技之神,間堪凌駕西人矣。嗚呼!吾中國四百兆人手足耳目心里材力,何嘗有見遜于西人之處?!”

此時自行車不僅是件時髦東西,在很多人心中還是一種西化、文明、進步的標志。1899年3月31日《游戲報》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鄉農灌田以水車置田畔,兩足踏之即能挹彼注此。有某農人一日因事至滬,見泥城橋一帶乘腳踏車者絡繹不絕,歸而告人曰:‘上海一種車子以兩腳踏之即能行動,其捷如飛。我裹的車子一樣用腳踏,且所踏不止一人,然從未見過有一部能行動的,究竟是何緣故?’一老農掀髯嘆曰:‘此即中國人不及外國人之處!爆F今看來,自行車自然不好和灌水車相比較。但由此故事可見,自行車已作為西方文明的代表,令國人心服。此時騎車的中國人當仁不讓地成為追逐時尚潮流的代表,在馬路騎車穿行時不免洋洋得意、目中無人!队螒驁蟆分杏忠挥涊d,一個西學堂的上海青年教師,眼見腳踏車風行,認為此事亦西法之一端,倘不學習乘坐,無以表率,也會被學生所看輕。于是就置車一部,日夕操練。當其能馳驟于康莊大道時,是左顧右盼,意殊自得。即使是馬車行來,也不必讓,險些釀成事故。即便如此,此人當下卻也是不聽別人勸說,飛行如鳥而去。從故事中青年騎車時的神情行徑可見,當時騎行自行車是件有面子、出風頭、很拉風的事情。

當然其中不乏逞能初學者,騎車出洋相。滬上倘若哪里青年騎車跌倒,往往都會有各報紙以重要社會新聞加以報道。1898年1月28日《申報》之“踏車傾跌”報道:“前日四點余鐘,有一少年乘腳踏車從新閘向西正在疾馳,適有貨車一輛停于路旁,少年欲從路側向前,不料偶一不慎,竟致跌入小浜中,渾身泥污,不啻落湯之雞。旁觀者咸鼓掌大笑,而少年則連呼晦氣不止!

清末民初,自行車在一般人眼中尚屬奢侈品,很多青樓女子以到照相館中拍一張騎車照為榮,用自行車作為道具來顯示其追逐時尚流行!懂媹D日報》之“上海社會現象”記載,“婦女亦乘腳踏車之敏捷”,配文講道:“自腳踏車風行滬地,初為一二矯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則閣樓中人,亦有酷喜乘坐者。每當那個馬路人跡略稀之地,時有女郎三五,試車飛行,燕掠鶯梢,衩飛鬢顫,頗堪入畫! 在青樓女子引領下很多家中殷實的良家婦女也開始騎自行車。 “宋氏三姐妹”之一的宋靄齡在其10歲生日(1899年)的時候,她的父親宋耀如送了一輛自行車作為生日禮物。日后,宋大小姐時常騎著自行車和父親一起去街上游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84381.html

相關閱讀: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