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日軍眼中的地雷戰:認為八路軍的地雷上面附著鬼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軍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

最讓日軍感到恐懼的還是拉發雷,抗戰老人單景祥回憶到:“日本人怕了我們的青紗帳,怕了我們的拉雷,說我們的地雷長眼睛,有鬼附在上面。”

制造地雷 資料圖

本文摘自:中新網,作者:王騰騰,原題為:《真實地雷戰:真假雷、硫酸雷讓日軍防不勝防》

1962年,由八一電影制片廠攝制,白大均、董元夫等主演的電影《地雷戰》上映。在這部電影中,膠東抗日根據地的民兵依靠土制地雷,將進村掃蕩的日軍炸得落荒而逃。這部電影藝術化的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抗擊日本侵略的智慧與勇氣。電影從上映開始就大受好評,陪伴了幾代人的記憶。真實的地雷戰雖然與電影有一些區別,但是其反映出來的中國人民的智慧,以及抗戰的勇氣卻是一脈相承的。

推廣地雷戰

地雷戰這一戰術方法在膠東戰場上發揮了巨大的效應,據地雷戰戰術形成并匯集成冊的《地雷課本》介紹,地雷戰這一戰術最早出現于太南地區。真正將地雷戰戰術發揮到極致的是山東海陽的民兵,針對敵人不斷變化的起雷避雷方法,他們發明了十幾種地雷。而電影《地雷戰》中的高家莊原型則是今河北保定冉莊。

在戰爭軍事物資缺乏時期,地雷能大量投入戰場,離不開少將王耀南的推廣與改進。

王耀南是我國工兵事業的奠基人之一,1927年9月,他和幾十名礦工組成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爆破隊,參加了秋收起義,跟隨毛澤東上了井岡山。在中央蘇區,他參與創建了紅軍工兵部隊,被毛澤東譽為“工兵專家”。

1941年5月,他奉彭德懷總司令的命令,帶隊下到太行軍區和冀魯豫軍區及各分區去推廣地雷戰。為了讓部隊和民兵明白如何設置地雷,也就是將雷埋在哪兒的問題,王耀南帶著幾個工兵干部在院落里埋好雷,扮演成日本兵進院掃蕩,讓大家觀看,并用炭粉代替石灰,防止石灰飛起燒傷人眼。邊觀看邊向干部群眾講解在什么地方埋雷好,“比如鬼子進院子要喝水,在井旁邊埋上雷就能炸死鬼子。”

為了吸引更多的群眾觀看,王耀南一行人還學唱戲,將埋雷示范搬到了戲臺子上。每炸死一個“鬼子”全場都會掌聲雷動。群眾興致盎然,演出完往往不愿離開,有的老百姓說:“我們就喜歡看打死小鬼子,看一百遍也看不夠!”于是又加演幾場。王耀南讓工兵干部們教大家如何使用地雷,怎樣叫拉發,怎樣叫壓發,告訴干部戰士們在野外如何埋設地雷。

王耀南告訴觀眾說:“我們用的是假地雷,主要用來教學。大家回去可不能用真地雷這么干,這可要傷著自己人。”

因為看了三四遍在院落里埋地雷,觀眾一聽就明白了,但不愿意走,王耀南只能說地雷沒有了來打發走群眾。他們用這種示范方法,教會了很多八路軍指戰員和民兵掌握地雷戰的戰術、技術及地雷的應用。

軍工廠發下來的地雷數量遠遠不能滿足抗日戰爭需要,王耀南就鼓勵大家自己動手造地雷。各縣政府支持王耀南一行人的工作,讓鞭炮作坊以上交幾千個發火器代替需上交的稅費和公糧,并且解決鞭炮廠的經費問題以大批量提供炸藥。

作坊主們知道這些發火器是用來打仗的,每次都會保質、保量、守時生產出發火裝置。拉火炮和發火裝置雖然原理相似,但內部結構有很多區別。王耀南就讓工兵干部們和做鞭炮的師傅們共同研究怎么能將發火裝置做得更好。

當時最大的問題是地雷殼子生鐵原料來源缺乏。王耀南就動員軍隊和民兵使用代用器材造雷殼,比如洋油桶、茶壺等。有干部提意見說老百姓的壇壇罐罐雖然不值錢,但破家值萬貫,不能讓老百姓用鍋碗來做地雷。王耀南聽取了干部的意見,他和幾個冀魯豫軍區干部反復試驗,研究出用石頭造雷殼的方法。

之前一個地雷比3枚手榴彈還貴,而改良了制作方法之后制造的土地雷,成本和造一粒子彈差不多。大大減少的成本使地雷推廣應用成為可能,這是最后地雷能在膠東戰場發揮巨大效用的先決條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85883.html

相關閱讀: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