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共有1614名(包括以后補授、晉升的在內)開國將領被授予元帥和將軍軍銜,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7人,中將177人,少將1360人。步兵出身的將軍數量居于首位,其次就數騎兵出身的將軍了,共有55人。其中上將2人,中將8人,少將45人。
五大野戰軍都有騎兵出身將軍的身影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領導下的軍隊都曾有騎兵部隊。解放戰爭時期,是解放軍騎兵部隊發展的鼎盛時期。各野戰軍都在大力發展騎兵部隊,五大野戰軍都有騎兵出身將軍的身影,他們在五大野戰軍的分布情況如下:
第一野戰軍的騎兵部隊有:第一野戰軍直轄騎兵第一師和騎兵第二師、第九軍騎兵第七師、甘肅軍區騎兵第二師、新疆軍區騎兵第八師。以上騎兵部隊共產生將軍14人,其中中將3名:姚?礎⒄糯鎦盡⒀钚閔?少將11人:李赤然、何家產、張獻奎、范保順、李荊璞、李國良、王再興、李發應、康健民、黃厚、李佐玉。
第二野戰軍的騎兵部隊有:八路軍一二九師騎兵團。1932年2月12日,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在甘肅省正寧縣三甲源正式改編為紅軍陜甘游擊隊,下轄2個步兵大隊,1個騎兵大隊,1個警衛大隊。6月下旬,紅軍陜甘游擊隊改編為紅二十六軍第二團。紅二團下轄騎兵連、步兵連,騎兵連由陜甘游擊隊騎兵大隊改編。1933年9月,以紅二團騎兵連和紅四團臨時騎兵連合編為紅二十六軍騎兵團。1935年9月17日,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騎兵團改編為紅十五軍團直屬騎兵團。
1935年10月底,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吳起鎮,與紅十五軍團勝利會師。11月3日,紅十五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騎兵團調離紅十五軍團建制,編為軍委直屬部隊,番號為紅軍騎兵第一團,紅十五軍團僅保留了一個騎兵連。
后來,在與馬鴻賓、馬鴻逵的騎兵作戰中,紅十五軍團領導越來越感到騎兵部隊的重要性,遂將軍團手槍團與騎兵連合編,組建了新的騎兵團,番號為紅軍騎兵第三團。1937年8月20日,紅十五軍團騎兵團改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騎兵營,中央軍委騎兵團改編為八路軍一二○師騎兵營。1938年2月8日,一二九師騎兵營擴編為騎兵團。解放戰爭時期,一二九師騎兵團整編為晉綏野戰軍第八縱隊騎兵旅。經過多次整編,1952年5月,該部擴充為騎兵第一師。1969年9月,騎兵第一師改編為陸軍第八師。
第二野戰軍騎兵部隊有少將5人:王振祥、何正文、況玉純、劉義、汪家道。
第三野戰軍的騎兵部隊有:新四軍第四師騎兵團。1940年6月1日,新四軍第六支隊(后改為第四師)集中八個團及抗大分校等在司令部駐地安徽渦陽縣新興集召開大會時,宿縣西部各據點的日、偽軍乘汽車進行奔襲,直至大會會場附近。支隊司令員兼政委彭雪楓感到,在廣闊的平原上,必須有較為快速的騎兵作偵察、警戒和通信之用。經與參謀長張震等商量后,決定支隊成立騎兵連,各旅、團相繼成立騎兵排、班。這是四師騎兵最早的基礎。
1941年4月,新四軍第四師與由湯恩伯節制的青海騎兵第八師激戰于津浦路西,新四軍第四師許多官兵死于馬刀之下,著名的老三十二團幾乎被打光。白刃格斗中,馬上的敵人占有很大的優勢。
此戰之后,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決定把師部騎兵連擴充為騎兵團,稱之為“紅色哥薩克”。周純麟任騎兵團團長,騎兵戰術主要效仿蘇聯紅軍騎兵。
彭雪楓首先命令把各單位通信兵騎的馬集中起來,又號召領導干部把自己的坐騎交出來,并率先將自己綽號叫“火車頭”的白馬交出。在組建騎兵團過程中,泗洪人民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只要騎兵團看中哪匹馬,群眾都愿意將馬賣給騎兵團。由于淮北人民的大力支持,騎兵團在戰斗中不斷壯大,不到一年,全團就有700多人馬了。
在選用馬刀時,自幼習武、精通刀術的彭雪楓沒有采用蘇軍高加索式馬刀,而是博采眾長親自設計了一款馬刀,刀身修長,刀背輕薄,用精鋼打造,刀刃十分鋒利,戰士們愛不釋手,稱之為“雪楓刀”。
當年冬天,彭雪楓決定對騎兵團進行短期突擊訓練。部隊集中在介頭集、大江莊,彭雪楓親自教練騎術、整頓紀律,要求騎兵團全體指戰員做到:上馬像蚱蜢一樣輕快,騎坐像磐石一樣穩固,奔馳像風雷一樣迅疾。在彭雪楓的教導下,指戰員迅速提高了騎射技術,不僅能騎著馬通過各種復雜地形和障礙,而且能在戰馬疾馳的時候砍殺敵人,在馬背上掃機槍,打小炮;通過封鎖線時,戰士們能隱藏在馬肚子旁邊,而后一個翻身,又倒騎在馬背上射擊,馬兒狂奔時,戰士們抓住馬尾,就能跳上馬背。
1942年,為保衛洪澤湖地區夏收,消滅在沙山集搶糧的日軍,彭雪楓指示騎兵團“一定要等敵人出村遠點再打,這不僅可以發揮我長馬刀的作用,還可以避免誤傷人民群眾”。結果僅9分鐘,300余名日軍即被騎兵團馬刀砍倒大半,80余人當了俘虜。整個夏收期間,騎兵團打了多次勝仗。從此,騎兵團威震淮北,令敵人聞風喪膽。
第三野戰軍產生了騎兵上將2人:許世友、張愛萍。雖然許世友、張愛萍沒在新四軍騎兵部隊任職,但他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在騎兵部隊任職。解放戰爭時期,許世友任第三野戰軍兵團司令員,張愛萍任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因此,把兩位上將劃歸三野騎兵將軍也在情理之中。
第四野戰軍的騎兵部隊有:熱河騎兵師,冀熱遼騎兵師,內蒙古騎兵部隊:騎兵第一師、騎兵第二師、騎兵第十師、騎兵第十一師、騎兵第十六師等。第四野戰軍騎兵部隊共產生將軍18人,其中中將4人:梁興初、田維揚、邱創成、匡裕民;少將16人:賀晉年、劉克、張午、張榮森、劉永源、鐘明彪、王明貴、何能彬、蕭鋒、袁光、劉光裕、林茂源、王定烈、李基、胡秉權、孔飛。
華北軍區野戰軍的騎兵部隊有:晉察冀軍區騎兵團,察哈爾軍區騎兵第三師,綏遠軍區騎兵第一師、騎兵第五師,第三十七軍騎兵旅等部隊,共產生少將7人:唐子安、馬輝、周家美、孔令甫、杜瑜華、李鐘奇、盧克。
由于地理條件限制,第二、第三野戰軍所在區域不太適合騎兵作戰,因此騎兵部隊發展受限。而第一、第四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野戰軍地處我國西北、東北和華北地區,十分適合騎兵作戰。因此,騎兵部隊多,產生的騎兵將軍多于二野、三野也就順理成章了。
1946年3月,騎兵第二師為確保四平保衛戰的后方安全,在梨樹、懷德、長嶺地區,與國民黨“光復軍”及土匪多次作戰,打出了騎兵的威風。
1948年10月初,東北野戰軍圍城部隊兵臨長春城下,騎兵第二師奉命參加圍城戰斗,東北野戰軍總后勤部為每個官兵配發了騎兵專用馬刀,騎兵揮舞著數千把明亮的馬刀,整日閃現在長春城下。10月17日,國民黨六十軍軍長曾澤生率部起義。負隅頑抗的國民黨新七軍,在糧草斷絕、空投無望、四面楚歌的情況下,于10月19日宣布投降,長春遂告解放。
1948年10月底,騎兵第二師在向沈陽進發途中,全殲了國民黨一個騎兵旅,迫使國民黨五十三軍炮兵師投降。
1950年,在第一屆全國英模會上,騎兵第二師的邰喜德、郝特老當選為全國戰斗英雄,并成為全軍騎兵英雄的代表。
大青山騎兵支隊曾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的騎兵勁旅,雖然它在內蒙古地區作戰,但當年它屬于八路軍一二○師的騎兵部隊,在展現內蒙古騎兵部隊的輝煌時,應該為大青山騎兵支隊留下一筆。
大青山騎兵支隊的指揮員曾有司令員兼政委李井泉,中將張達志、姚?矗?俳?罹h、李?。諒T┛???????齏笄嗌狡銼?Ф尤?銎銼?牛?勾笄嗌匠晌?站?歐縞サǖ目谷嶄?蕕。?938年8月到1945年8月的七年中,大青山騎兵支隊共殲滅日、偽軍3999人,俘虜1533人,繳獲戰馬2909匹、各種槍炮1966支(門)。
隨著解放軍摩托化、機械化的發展,1985年,解放軍淘汰了騾馬化,騎兵作為一個兵種已經消失。目前,全軍僅象征性地保留了兩個騎兵營和幾個騎兵連,但騎兵將軍和騎兵士兵為共和國所創造的輝煌將永遠銘記在人民的心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85886.html
相關閱讀: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