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敖從小可以喻大,我們看到人類很多事情,看到了很多革命的先行者,在革命成功了以后,他要怎么面對。我跟大家講過,我們中國在一九四九年以后,就發生了這種現象。
一九四九年以后,當那個反革命的蔣介石兵敗山倒,趕到了臺灣去的時候,那些偉大的革命者在中國的大陸,他們就面對了一個問題,我們現在要建設一個新的中國,新的中國站起來了,我們要建設新的中國。
可是這些搞革命有一手的專家,他們對建國不一定有一手,有的時候他會跟不上,所以呢,就正如毛澤東所說的,他們也在摸索,并不是一開始我們覺得什么都會,不是的,我們也在摸索,在摸索的過程里面,就會走錯路,走錯路就會付代價,這就是鄧小平的最后的統計。
在《鄧小平文選》里面,我給大家展示過幾次鄧小平的統計,就是從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前后浪費了二十年,換句話說呢,有二十年的時間是走了錯路,二十年時間走錯路,我們付了太大的代價。
這就是說,我們雖然是革命的先行者,我們雖然是發明了留聲機的人,可是當留聲機不斷地進步的時候,它的唱片在進步的時候,要由滾筒式變成黑膠式,黑膠式還要變成很薄片的,像面包一樣,有薄片厚片之別的時候,這個時候你要轉過來,要跟著上,還要迎頭趕上,還要超越前進,這個時候就很費力了,這就是整個的一個情況。
有人在網站里面談到我李敖,說你李敖有點偏心哦,你對中國的批評,凡是涉及到國民黨部分,涉及臺灣的部分,你就比較苛刻,比較嚴格,涉及到共產黨部分,中國大陸的部分你就比較寬大,比較松,你是不是兩面人啊?國民黨關了你,你就罵它罵得狠,對共產黨你就客氣,是不是啊?
我跟大家說,你太小看了,把我李敖看得太小了,你小心眼,你的見識啊就變小了。中國古代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也是政治家叫做晏子,晏子有一次呢出門,有個女孩子在路上攔他,漂漂亮亮的這個女孩子啊,就要私下跟晏子講一句話,什么話呢?
她跟晏子說我有一件事情啊要拜托你,什么事情呢?說我爸爸遭遇什么困難,我希望你幫我爸爸解決這個問題,什么代價呢?我愿意陪你睡覺,許身給你陪你睡覺。
這個晏子就很感慨,感慨什么呢?說我給人家什么印象,什么壞印象,居然使這個女孩子覺得她陪我睡覺,認為用這種代價,我就會幫她忙,就表示我根本品格很低嘛,我的水準很低嘛,水平很差嘛!人家用這種標準來看我。
我告訴大家,用很多標準來看人的時候,不要小看了人,我李敖就國民黨關了我,我就恨國民黨啊?共產黨沒關我,我就捧共產黨?太小看了人,我是告訴大家,為什么兩個標準不一樣,其實是一樣的,就是說,我們要給他們時間,什么時間?
一九四九年中國共產黨搶到了中國的統治權的時候,是一窮二白,國民黨把能搬走的全搬走,能炸掉的全炸掉,留給中國大陸是兩百萬土豪劣紳、流亡土匪要你清除,清除這個臺面,國民黨把整個國庫九十二萬兩黃金搬到臺灣去,請問共產黨在接受這個攤子的時候,要使中國能夠慢慢復原,是不是要一段時間?
因為被國民黨打劫得這么嚴重,破壞得這么嚴重,趕上了美國人在韓戰出了問題,高麗戰爭出來了,又為了中國的安全,中國的尊嚴,一定要跟美國帝國主義打一仗,這個時候又打了這個戰爭的時候,中國要不要付很多代價?
所以這個時候啊,我們發現連吃頓飽飯都是很難的時候,談什么事情,先談吃飯要緊嘛!就這樣子啊,是在這個情況底下,慢慢地成長起來的,然后再經過自己的錯誤,從文化大革命再往前算,從大躍進開始,如鄧小平所說,我們耽誤了二十年,說這個時候呢,我們在摸索里面前進,好容易現在由于鄧小平最后他處理的方法的正確,總算目前現在開始走這條路了,不是嗎?中國不是這樣走來了嗎?
我李敖小的時候,親眼看過日本兵騎著馬,在我們的國家里面那樣子耀武揚威,所以對我這個年紀說起來,一個強大的中國對我是非常重要的,對我的信仰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在跟大家講,我們中國講富國強兵,什么叫富國強兵?
大家看,中國的《二十四史》,就《二十五史》里面,《史記》里面的,《孟子荀卿列傳》里面的一段話,他說當時的秦國,秦用商君,就是商鞅,富國強兵,這四個字太吸引我了。
我們中國太窮了,談不到富國,可是強兵很重要,為什么呢?因為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被洋鬼子打,我們中國國力太弱了,這個洋鬼子里包括東洋鬼子,包括日本人,所以跟我說起來,我們中國有一個武力,使全世界的洋鬼子、東洋鬼子不敢打我們,這個對我李敖太重要了,對我們中國也太重要了。
今天享受到這種結果的人,知道不在話下,當然沒人敢打我們,可是你知道我們付了多少代價嗎?我們花了一百五十年的時間,花了千萬人頭落地的代價,才換得了最后中國還沒有富國可是先強兵的這個境界,我們付了那么多代價。
通過這些比較可以看出,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上,第一位巨人毫無疑問是毛澤東,因為他起到了其他人無法代替的作用。他誕生的時代,中華民族正處于歷史上的最低點,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
眾所周知,當時的世界上沒有誰瞧得起中國人,"東亞病夫"和"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成為中國人深切的恥辱和隱痛。正是毛澤東使中國站起來了,朝鮮戰爭使全世界都對中國刮目相看,從此中國人揚眉吐氣。中國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軍事強國。
但中國成為世界軍事強國,并不等于世界經濟強國。20世紀強國與弱國、富國與窮國的主要標志是工業化的程度。又是毛澤東使中國在短短二十多年內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業化道路,成為世界主要工業強國之一。
到1980年,中國的工業規模已經超過世界老牌工業強國英法兩國,直逼在西方強國中坐第三把交椅的西德(見美國著名學者保羅-肯尼迪的名著《大國的興衰》)。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的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三位。
目前許多人有一種錯誤認識,即認為毛澤東不懂經濟,導致中國大陸的發展落后于同期的日本和"四小龍"。這是當今最大的謬誤。首先,日本和"四小龍"的起點與中國不一樣。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就開始了工業化,到二戰時,日本能夠年產上萬架飛機,而中國連一架飛機都不能制造。
許多人以為德國和日本經過二戰,變成了一片廢墟,其實戰時德國和日本的工廠都隱藏到地下或者分散,美國的飛機根本奈何不得,否則美國根本不需要扔原子彈和拉攏蘇聯出兵,用飛機將倭國工廠統統炸光就行了。手持木棍的日本兵還抵擋美國人嗎?
日本到1945年7月仍有月產上千架飛機的能力,比1942年的飛機月產量還高,說明其工業基本完整無損。何況日本擁有一支宏大的科技隊伍,以及一支熟練技術工人大軍,這是舊中國根本無法比擬的。因此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日本實際要領先中國80年。
即使是臺灣和韓國,由于它們曾經成為日本的部分領土(殖民地),整體水平也要領先中國大陸50年(誰如果不信這一點,可以去閱讀著名作家蕭乾在1946年寫的《冷眼看臺灣》一文)。
而香港和新加坡作為城市,以整體水平來衡量當然要比中國大陸(大多數地區是農村)發達得多。何況它們還是英國遠東殖民地的兩大中心城市,英國從殖民地掠奪的大量財富都集聚到這里,所以中國大陸與它們的出發水平不同。
經過毛澤東時代的短短三十年,中國實現了從農業國到偉大工業強國的歷史性跨越。中國實行的是趕超戰略,即瞄準西方先進的工業水平,別人有的我們要有,別人沒有的我們也要有。到毛澤東去世前夕,幾乎所有西方有的中國都有了。天上有噴氣式飛機,地下有汽車、火車和輪船,衛星、導彈、原子彈樣樣俱全。而"四小龍"能造什么?它們是典型的殖民地經濟,只能造服裝鞋帽之類。
它們趕上了冷戰時期的好時光,那時西方殖民地各國的反帝獨立斗爭風起云涌,對西方來說,只有在美英刺刀保護下的"四小龍"才是安全的,因此投資都集中于它們,造成了它們的短暫繁榮。
但它們沒有發達的制造業和核心技術,繁榮根本長不了。20世紀初期的阿根廷靠養羊也曾富得流油,但現在如何呢?冷戰結束后,"四小龍"的經濟發展很快陷入困境,而中國卻仍在高速前進,因為中國有自己的制造業,幾乎什么都能夠制造。而中國的工業化基礎正是毛澤東為中國人民奠定的。
在毛澤東時代,中國與西方強國的經濟差距飛快地縮小著。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莫里斯-邁斯納稱毛澤東時代為"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現代化時代之一,與德國、日本和俄國等幾個現代工業舞臺上主要后起之秀的工業化過程中最劇烈時期相比毫不遜色。
"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出版的《日本與俄國的現代化》一書中認為,新中國取得了其它任何國家都沒有取得過的成就。但是近20年來卻有一種流傳甚廣的謬論,認為1960年中國的GDP與日本相同,1980年則降為日本的1/4,到1985年更降為日本的1/5。
其實這是某些經濟學家的錯誤計算。他們是用當年中國和日本的GDP各為多少美元進行比較,而忽略了兩國貨幣對美元匯率的變動。80年代前后,日元對美元大幅升值,使日本經濟出現了虛擬膨脹;而同期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大幅下降,使中國經濟總量看上去似乎大大"縮水"。
因此,用美元總值進行的中日經濟比較,就與實際有很大的差異。事實上,正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經濟的實際規模已經超過日本。還應該說明的是,所謂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超過蘇聯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也是日元升值使日本經濟憑空膨脹給人們的錯誤印象。如果比較當時蘇聯和日本的工農業總產量,日本較蘇聯相距尚遠。
例如,蘇聯解體前的最高年鋼產量和最高年發電量,日本至今也未能超過,而中國到90年代已經超過。今天,中國鋼產量是日本的3倍,年發電量是日本的1。5倍。目前中國的鋼、煤、水泥等許多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已經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
誠然,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并不是很快,但這是為了籌集中國工業化的資金。西方工業化的資金來自殖民掠奪(英法)、剝削黑奴(美國)、對外征戰獲得賠款(德日)。而象蘇聯和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只能首先節衣縮食積累工業資金,將自己的工業發展起來,然后利用工業創造的財富享受美好生活。
在毛澤東時代,中國首先建立了大量的礦山鐵路,然后是鋼鐵廠,再以后是機械廠。當機械工業初具規模后,就可以建立各種輕紡廠、自行車廠、電視機廠等等,以改善人民的生活。但毛澤東就在中國即將從積累時代轉向消費時代的時刻離開了我們,沒有看到人民生活獲得極大改善那一天的到來。這是他一生的遺憾。而許多不明道理的人,卻將毛澤東時代看成貧窮的時代。
令人遺憾的是,最近一二十年來,中國的某些經濟學家被四小龍的暫時發展所迷惑。在他們的鼓吹之下,中國一度采取了與四小龍相似的經濟發展路線,即追求的是賺錢而不是趕超。這些年來,中國利用外資建立了許多低水平的加工工業,賺了一些錢,卻沒有集中力量進行艱苦的技術趕超,導致中國的技術水平與西方的差距越來越大。
毛主席毛澤東時代,中國曾經取得了許多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而最近一二十年來,中國取得了哪些引以為傲的技術成就呢?也許只有飛船上天了,但這是靠毛澤東給我們留下的技術底子。如果當初我們按照毛澤東"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能夠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的先進水平"這句話指引的道路走下去,中國今天已經是與美國并立甚至超過美國的現代化強國。
目前那些反對毛澤東的人,有些是政治立場問題,但更多的是不明真相。他們看到西方發達國家人均2-3萬美元的現實,對比中國目前的人均1000美元,未免埋怨毛澤東沒有讓他們過上西方的富裕生活。其實這里有一個很大的誤會,西方和中國的物價不一樣,無論西歐、美國還是"四小龍",物價都比中國高得多。
由于各國的物價不同,用美元總值來比較各國的GDP就會與實際有很大的差距。如果要真正比較各國的經濟實力,只能用工農業總產量來衡量,這是不受價格影響的。在工農業總產量方面,今天的中國要領先日本和所有的歐洲國家,與美國相比也絕不遜色。
中國人的生活水平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相比,絕不是許多人所認為的天上地下般的差距。如果這些人有幸到"四小龍"實地生活體會一下,就會發現"四小龍"的絕大多數老百姓并非他們想象的那樣富得流油,日子艱難的大有人在。即使是歐美發達國家,大多數老百姓生活同樣是緊巴巴的,基本上在銀行沒有存款。歐美國家的居民通常只生一個孩子,絕不是他們有計劃生育的意識,而是難以負擔兩個孩子的供養和教育費用。
有些人認為毛澤東是專制獨裁。他們不知道,西方民主制度的特點是一盤散沙,軟弱無力。美國也承認,凡是實行了美式民主的發展中國家,至今未有能夠在經濟方面取得成功的。20世紀初期德國和日本工業化進展最快,它們的君主專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因為強大的中央集權體制使它們能夠將資金集中于重工業。
戰后,日本和"四小龍"在它們的高速發展時期,都不是真正的民主國家,而實際是專制國家(日本是自民黨長期執政,新加坡是李光耀家族掌權,香港是殖民統治,臺灣和韓國是軍人獨裁)。中國沒有在20世紀后半期實行美式民主,是中國的大幸?梢院敛豢鋸埖卣f,如果要阻止中國在21世紀成為世界首強,最好的方法就是實行歐美式民主制度。
菲律賓近年光榮地實行西方式民主,選出的總統都是演員和美女。我們不難想象,如果在中國實行西方式民主,那么中國眾多的小燕子迷們就會將身穿日本軍旗裝的趙薇抬上總統寶座。當然趙薇的軍旗裝事件很可能只是無心之失,但如果被扶上去是另外一位為金錢不惜匍伏在洋人胯下的女明星,由這樣的人來領導偉大的中國趕超西方,簡直就是天大的笑話。
那些"民主斗士"認為,一黨執政使權力得不到遏制,無法有效地制止腐敗。請問:世界上所有實行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國家,可有任何一國能夠做到毛澤東時代的中國那樣清廉?印度和印尼這些國家實行了西方式民主制度,是否制止了腐敗呢?從近年它們先后榮幸地當選全球最腐敗的國家,人們不難得出答案。當然,中國是要走民主之路的,但絕不能照搬西方式民主。
毛澤東給中國帶來了社會主義制度。有些人認為社會主義的大鍋飯不能使人們發揮積極性。其實,西方現代企業都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制度,由專門的管理層經營企業,老板只占有股份。但西方擁有一套嚴格的獎罰制度,誰要是搞砸了企業,他將終生沒有飯碗;而中國的官員搞砸了企業,還可以易地為官。
可見,中國缺乏的是有效的獎罰機制,而不是所有制的問題。那些鼓吹中國應全面實行私有制的經濟學家們,都應該埋名隱姓到私企去體驗一下生活,親身嘗嘗老板和工頭們拳腳的滋味。有過這一番體驗后,相信他們中有良心的人會紛紛從右派變成左派。
有些人拿今天朝鮮的情況,認為毛澤東時代的經濟不行。其實朝鮮是戰后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即使按照臺灣方面的估計,20世紀80年代朝鮮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亞洲也僅次于日本和"四小龍",而高于所有其它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亞洲各國(不包括西亞石油國和作為資源富國的馬來西亞)。
目前朝鮮的經濟困難,主要是其主要貿易對象蘇聯東歐集團解體和西方封鎖的結果。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將韓國封鎖幾十年會是怎樣的情形?也許不用幾十年,只要幾年就可以使其制度優越的神話徹底破滅。
毛澤東時代的另一大特色,是全體中國人民具有很強的凝聚力,這是中國成為現代化強國必不可少的條件。人們看看那些近代發展最快的國家如日本、德國和蘇聯。德國和日本由于統治集團大肆宣傳本民族優越論,客觀上造成德意志、大和民族具有很強的凝聚力。
蘇聯是用共產主義理想凝聚人心,也使其各民族具有高昂的戰斗力。中國在毛澤東時代,可以說是億萬軍民眾志成城,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敢惹?梢詳嘌裕绻珴蓶|在世,給美國天大的膽子也不敢炸中國大使館。
令人遺憾的是,毛澤東逝世以后,中國某些不明道理的知識分子,大肆攻擊毛澤東、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而推崇西方的所謂民主(他們忘卻了孫中山的教訓),造成社會人心混亂。他們并不真正了解歐美和"四小龍",盲目推崇西方,使中國人在一夜之間喪失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眾多的人才外流。
現在許多有點錢或技術的人都想移民西方,許多有點姿色的女人也都想嫁西方人(哪怕是白發老翁)。本來香港和臺灣根本不值得我們效仿,它們近年的蕭條已經說明了其殖民地經濟模式的失敗。但在這些知識分子們的美化下,香港和臺灣被許多人看成了天堂,那些沒有文化、沒有才干,只會吼幾嗓子的港臺歌星們,竟然成了內地眾多少男少女傾慕的對象。
在毛澤東時代,中國的少年兒童們高唱著氣壯山河的革命戰歌,這樣有戰斗力的一代沒有任何國家不害怕;而現在中國的少年兒童們沉迷的是港臺的靡靡之音,哈美哈日哈韓。這樣,美國會把中國放在眼里嗎?
我們不妨回望千年:唐朝在唐太宗時代,響徹天下的是雄壯的"秦王破陣樂",此時的大唐積極進取,國威遠播,萬國來朝;而到唐玄宗時代后期,盛行天下的是淫靡的"霓裳羽衣曲",此時正是"漁陽鼙鼓動地來"的衰落前夜。
有些人攻擊毛澤東的大躍進和文革死了多少人。其實這種謠言任何人只要用腦袋想一想就會不攻自破。比如,海外說大躍進餓死了3000萬人。要知道,當時中國只有6億人口,如果餓死3000萬人,就等于20人中餓死一個。換句話說,幾乎家家都有親戚在大躍進中餓死。如此大量的死亡數字必定會引起全國震動。
人們不妨看看周圍,每百家有幾家在大躍進中死過人?這樣就很容易知道此種說法是何等荒謬!而在舊中國,餓死人的數量是驚人的,僅1945年湖南就有500萬人餓死。今天的亞非拉美廣大發展中國家,每年都有1500萬人餓死。
以中國人口居世界五分之一計算,如果沒有毛澤東,中國現在每年應有300 萬人餓死,這50年來應該有1億到1。5億人餓死。象今天的印度,死個人就象死只螞蟻一樣,印度可是擁有某些人向往的西方民主議會制度的。
誠然,同歷史上的所有偉人一樣,毛澤東也不是沒有犯過錯誤,但他對中華民族的貢獻遠遠大于他的過失。正是他旋轉乾坤,把一個備受欺凌、人民做牛做馬的黑暗舊中國,變成昂首挺胸、人民當家作主的光明新中國。
從毛澤東誕生的1893年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僅僅在這半個多世紀里,中國死于饑餓、營養不良和缺醫少藥的人,就可以說數以億計,全國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4歲。新中國的建立,徹底改變了中國廣大人民的命運,使他們擺脫了原先悲慘的生活狀況。
眾所周知,毛澤東時代為籌集工業化的資金,曾經實施工農業產品"剪刀差",導致農民的生活處于比較低的水平,而且"大躍進"的災難也發生在農村,但時至毛澤東逝世幾十年后的今天,中國農村的眾多家庭仍然懸掛著毛澤東的畫像,甚至在改革開放后富裕起來的沿海地區農村也一樣,沒有任何人的強迫命令,完全是農民們自發的行動。
農村的老一代人都經歷過舊社會,他們知道在風雨如晦的舊中國,千家萬戶啼饑號寒,流離失所,賣兒賣女,妻離子散,是毛主席派來的親人解放軍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從此他們過上了人人有飯吃,有衣穿,有學上,有病能夠治療,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腐敗的新生活。
因此,無論這些年來某些知識分子和海外敵對勢力攻擊毛澤東如何"專制",如何"獨裁",如何"不懂經濟",他們始終認定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
從20世紀90年代起,在沒有任何輿論引導,沒有任何人發動和組織的情況下,"紅太陽熱"席卷了萬里神州大地,千千萬萬的老工人、老農民和當年的知青們,一遍遍地唱著毛澤東的頌歌,深情地懷念這位已故的領袖。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從天南海北,從四面八方,來到北京的毛主席紀念堂,向他們敬愛的領袖和導師表達崇高的敬意。毛澤東永遠是人民心中的一座豐碑。
毛澤東不僅在全中國,而且在全世界都享有崇高的威望。即使在他去世幾十年后的今天,中國人到非洲經常會遇到這種現象:非洲的黑人們一聽說對方來自中國,立即豎起大拇指說:"毛澤東!毛澤東!"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位其他國家的領袖能夠讓他們如此肅然起敬。在亞洲和拉美的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有同樣的現象。
甚至世界各國的領袖們(包括西方發達國家的首腦)也對毛澤東十分崇敬。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到中國訪問,他是懷著朝圣般的心情去謁見毛澤東的。
從毛澤東會見尼克松的照片中人們可以看到,尼克松的神態恭敬得象個小學生在老師面前。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在私下對女兒評論各國領袖時,對超級大國蘇聯的首腦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十分輕蔑,而推崇毛澤東為圣人。即使在日后毛澤東被某些人妖魔化時,他們對毛澤東的看法仍然不變。
在尼克松晚年建立的私人圖書館里,建造有多尊尼克松與之打過交道的世界各國領導人的塑像,其中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塑像最突出和顯赫,而且唯有他們是雍容華貴的坐像,其他人都是站像,不難看出尼克松最崇敬的就是毛澤東和周恩來。幾年前,英國前首相希思回答記者誰是他最推崇的世界政治家,第一位就是中國的毛澤東。
由此可見,毛澤東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偉大的英雄,歷史將千秋萬代銘記這一點。最近二十多年來,某些受西方影響的知識分子們(他們并不代表中國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惡毒攻擊毛澤東,企圖將中國重新拉回半殖民地的老路,使中國脫離向世界現代化強國沖刺的道路,淪為西方帝國主義的低級加工廠。他們渙散了中國的人心,削弱了中國人的斗志。
他們就象蘇聯的索爾仁尼琴。索爾仁尼琴以反斯大林主義的小說《古拉格群島》而著稱,是反蘇維埃制度最著名的斗士,但他在蘇聯解體后認識到自己反對斯大林和蘇共是絕大錯誤。
面對俄羅斯正淪為西方附庸的現實(即使在普京時代,俄羅斯的所謂經濟復蘇也是靠出賣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與沙皇時代的俄國和當今世界的絕大多數落后國家沒有什么兩樣),他痛苦悲哀地說:"今日的俄羅斯已經徹底喪失了斯大林曾經賦予這個國家的沖勁與斗志!"中國的某些知識分子們正在扮演索爾仁尼琴的角色,無論他們出于何種目的,實際上他們的所作所為,只能將中華民族重新拖向深淵。
中國要成為一個強盛和公正的現代化強國,必須高舉毛澤東的偉大旗幟,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前進!
2008年11月19日,胡錦濤在古巴訪問,古巴的現任領導人勞爾·卡斯特羅唱起了《東方紅》,表達對中國最高領導人到訪的敬意。這令很多中國青年人詫異:為什么古巴的領導人會唱這支“老掉牙”的歌兒?
其實,無論后人如何評價,這都是紅色的20世紀留給中國的文化遺產。毛澤東沒有踏入非洲、拉丁美洲,但卻在這些地方產生了巨大影響,其中毛澤東著作有組織的出版和有系統、有計劃的發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英俄日的網絡毛著向世界的傳播,早在1920年代就開始了。1927年5月27日共產國際的機關刊物就用俄文發表了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48年斯大林提出要翻譯《毛澤東選集》,并派出理論家尤金來到中國。
中國由陳伯達、田家英整理中文稿,師哲組織負責中文譯成俄文工作。尤金向斯大林推薦了《實踐論》、《矛盾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文章,斯大林最早閱讀了《實踐論》,之后便交給蘇共中央機關刊物《布爾什維克》,該刊在1950年12月(總23期)發表,同年12月23日,《真理報》全文轉載。此后,毛澤東的其他著作逐步被介紹到蘇聯。
有組織的大規模向外發行毛澤東著作,是在建國以后。據方厚樞先生《毛澤東著作出版紀事》中記載,在1949年10月1日建國后,國際新聞局即以“外文出版社”的名義出版毛澤東著作單行本,當時師哲任外文出版社社長,第一本是用英、法、德、印度尼西亞、阿拉伯文出版的《論人民民主專政》。
在剛剛組建不久的專門對外機構——中國國際書店(今天的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1950年的工作任務中就提出,中國要“輸出自己的出版物,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革命勝利的經驗介紹到外國去,特別要介紹給東西方被壓迫民族”。
經劉少奇批準,1953年5月25日,中國國際書店經理邵公文與英國勞倫斯出版公司代表湯姆斯·羅素簽訂在英國出版《毛澤東選集》英文本的協議,這是中國建國后第一本委托翻譯出版的書籍。英國勞倫斯出版公司是英國共產黨所屬的出版社,在新中國建國之初,毛澤東著作的主要發行對象就是世界各國共產黨、左派團體等書店和會員。
中英甲乙雙方同意,《毛澤東選集》英文本卷數及各卷內容與莫斯科外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的俄文版保持一致。乙方負責制作各卷初版紙型,其所有權在合同有效期滿后仍歸甲方。乙方交付甲方的版權稅,按銷售冊數的每本零售價10%計算。
勞倫斯出版公司在英國出版的《毛澤東選集》英文本(1—3卷)分為4冊,于1956年出版后,第1版印1。2萬冊,主要面向歐洲大陸以及英語國家發行。
此后該出版公司一直下設“中國書店”,發行各種中國雜志和圖書,如12種文版的《中國畫報》,在1957年能夠每期發行26萬冊,英、法、日三種文版的《人民中國》能夠每期發行6萬冊,英文版《中國建設》每期發行5。9萬冊,與中國合作長達30年時間。
在近鄰日本,與剛剛組建的新中國一直保持聯系的是日本共產黨等左翼組織。據馬祖毅的《漢籍外譯史》記載,日本在1952年就陸續出版了幾種版本的《毛澤東選集》1—3卷,其中單行本《實踐論》《矛盾論》印數達到30萬冊。
1957年《人民日報》刊載了毛澤東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一文后,同年8月日本的《中央公論》就刊載了由亞細亞通訊社翻譯、竹內實校閱的全文。
日本共產黨等左翼組織成立了“毛澤東選集編譯委員會”,在1962年6月以上、下冊出版了日文版《毛澤東選集》第4卷,7000冊首印,僅一個月時間便搶購一空。
從1970年到1972年,日本毛澤東文獻研究會編輯出版了10卷本《毛澤東集》,總共收錄了毛澤東1907年至1949年10月1日著作427篇,以后又以《補卷》、《別卷》收集了《毛澤東集》以外毛澤東少年時代到1949年出版的文章、著作500多篇。這套龐大的文獻資料,一直到1986年由日本蒼蒼出版社出版,20卷,收入毛澤東文稿1132篇,計3659頁,約349。7萬字,是外國學者編輯收文最多、最系統的一個版本。
行銷中東據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屠琳芳、景連如的回憶文章記載,中國圖書尤其是毛澤東著作在中東地區的發行,經過1952—1954年的初創期,從1955—1961開始起步,到1962—1966年有了大步發展?梢哉f,六七十年代是最輝煌期。
經銷量最大的是伊拉克的巴格達出版社、莫珊那書店,其中莫珊那書店是伊拉克歷史最悠久的書店。當時伊拉克政府積極謀求擺脫西方控制,因此大量需求中國取得獨立勝利的經驗,他們組織學者翻譯、選譯毛澤東的一些著作,1958年的發行量為9萬冊,到1959年達到33萬冊,1955—1961年累計發行超過50多萬冊。
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出版社,經理艾迪卜·東巴基曾三次訪問中國,組織學者翻譯阿拉伯文版《毛澤東選集》1—3卷,及毛澤東著作單行本多種,此外還有《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十幾種圖書,并把中國圖書發行到沙特、卡塔爾、科威特、阿聯酋等國家和地區。大馬士革出版社與中國合作長達30多年,迄今仍是中國圖書在阿拉伯地區的轉運中心。
埃及的民族出版發行公司、和平書店、環球書店等也積極發行中國圖書,尤其是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中國堅定地站在埃及一邊,支持埃及收回運河主權,因此帶動中國出版物在埃及的巨大增長,從1955年的不足1000冊,到了1957年就猛增到21萬冊。
急劇衰落在1977—1988年的12年間,包括毛著在內的中國圖書在美洲呈急劇下降趨勢。其原因有如下幾點:一是由于拉美八國政黨不了解中國的政策變化,一些拉美左派書店、出版社紛紛與中國斷絕往來;
二是中國扭轉長期以來的極左思潮影響,一改過去以宣傳扶植為主,“經濟為政治服務”的做法,對經銷戶加大了收款、催款力度,不盲目追求數量,采取務實開放的文化交流政策;三是中國在拉美地區發行的圖書以美元定價并結匯,許多經銷商因缺乏外匯,無力支付書款,因此銷售量大幅下降。
該時期拉美發行最多的國家是墨西哥、秘魯和哥倫比亞,除極少數因為政治觀點不一致而中斷中國圖書業務往來,其他大部分是小商小販,絕大部分不能付款,僅靠賒銷發行中國書刊維持。
1977年在哥倫比亞和秘魯的圖書發行數量為373903冊和333415冊,到了1987年僅為5512冊和7276冊。期刊發行量在1988年,哥倫比亞僅為每期3588份,訂戶3206戶;秘魯僅為每期2722份,訂戶476戶。
與非洲不同的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對拉美地區以毛澤東著作為主的思想文化輸出,表面看來現在成果不多,比如至今還與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有合作的文化書店屈指可數。
但從長遠來看,確實有一些讀著毛著而成長起來的人成為了這個地區的主流。包括今天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斯。他曾不止一次說過:“我整個一生都是毛澤東的崇拜者。”更令人驚奇的是,他甚至能說出某段語錄出自《毛澤東選集》的第幾卷。
時光轉到1992年,那一年阿根廷一家書店曾自發翻印西班牙文版《毛澤東選集》兩卷本,面向拉美各國發行,結果很多書店供不應求,在委內瑞拉的首都加拉加斯就銷售1000部之多。委內瑞拉僅有600萬人口,而且文盲極多,這樣一個銷量,應該是暢銷書的紀錄了。
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30多年已經過去了,毛澤東著作的傳播和漂流史所產生的國際影響時隱時現。然而無論如何評價毛澤東著作在這些地區的巨大影響,它都是“紅色世紀”留給今日中國的一筆巨大文化遺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86034.html
相關閱讀: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