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南京大屠殺時的反抗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近代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

資料圖: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座落在中國南京江東門街418號。該館的所在地,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和遇難者叢葬地。

大屠殺期間南京軍民是如何反抗的

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慘痛的一頁。長期以來,南京大屠殺給人們留下的多是南京軍民“束手就擒”、“坐以待斃”、“任人宰割”的屈辱記憶。最近上映的電影《南京!南京!》,則展現了南京淪陷后一些中國軍民奮力抗暴的悲壯情景。這不禁引發我們對那段慘痛歷史的關注和追問:在日軍大屠殺期間,中國人民在黑暗與恐怖中到底有沒有進行最后的悲壯抗爭?歷史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本刊約請有關專家為我們加以詳解??

在“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中,“屠殺與反抗同在,屈辱與光榮并存”

主持人:最近上映的電影《南京!南京!》,給我們展示了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中國軍民奮起反抗的一些情節。那么,這有歷史事實根據嗎?

孫宅巍:我非常贊同《南京!南京!》中對南京淪陷后中國軍隊所進行的巷戰的強化處理,以及對中國軍民對侵華日軍大屠殺時所表現的反抗精神的刻畫。這是一個重大的創新,是有歷史事實根據的。

在以往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影視文藝作品中,我們很少看到中國人民在黑暗與恐怖中的抵抗行動。一部影片、一部文藝作品,如果僅僅表現中國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屠刀面前引頸就落、任由殺戮,只有屈辱與苦難而沒有表現中國人民在苦難中的勇敢抗爭精神,那么這種表現則是不完整的,也是片面的。事實上,1937年南京淪陷前后,滯留在城內的中國軍民也進行了人數不等、程度不同、形式各異的抗爭。對侵華日軍大屠殺期間中國人民的抗爭,我們不能簡單地用數量去估計,而應該認識到,這種反抗代表著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價值取向,是中國軍隊的靈魂,中華民族的靈魂。對于中國人民的這種屈辱中的抗爭行動和抗爭精神,應該大書特書,它是客觀的歷史事實,絕不是人為地編造出來的。

我本人從事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多年。早在十多年前,我關于南京大屠殺和中國軍民反抗的研究,就提出過一個基本觀點,即在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中,“屠殺與反抗同在,屈辱與光榮并存”,這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以往,我們國內學者在研究南京大屠殺時,大多數側重于揭露日軍的暴行及其殘忍的手段,側重于對死難者悲慘遭遇材料的搜集和挖掘,而對中國人民在侵略者屠刀面前的抗爭行動和抗爭精神,卻少有涉及。這樣便給后人造成這樣一種印象,仿佛當年60萬滯留南京城內的中國軍民只是逆來順受,引頸就落,任人宰割。那么,為什么會給人們造成這樣一種印象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授人以柄,影響對侵華日軍暴行的揭露,甚至擔心會給日本右翼分子提供否認南京大屠殺和推卸歷史罪責的證據。我認為,這種擔心實際上是多余的。因為中國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進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行為,是我們自己的正當權利,雖然中國人民的抗爭也會加重和擴大日本侵略者的屠殺,但我們進行正當反抗的原因不等于日本侵略者屠殺中國人民的正當理由。這一點我們要認識清楚。

近些年來,我到一些高校給學生做有關南京大屠殺研究的報告時,被提問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面對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中國人民為什么不反抗?其實,這與我們對南京大屠殺的研究和宣傳不夠完整有關。我們以往對南京大屠殺的宣傳缺少靈魂,對那些體現中國軍民反抗、犧牲精神的反抗行動,宣傳得非常不夠。今天,我們了解大屠殺期間南京軍民不屈不撓的英勇反抗精神,既是還原歷史本來面貌的需要,也是推進我們偉大事業的需要。

主持人:那么,在侵華日軍大屠殺期間,南京軍民的反抗行為具體表現有哪些?

馬振犢:在大屠殺期間,南京軍民對日軍的暴行進行了英勇反抗,這些事跡散落在當時的報刊雜志和幸存者的口述中,匯成一幅幅悲憤而壯烈的畫面。首先,集體被俘的中國軍人會有瀕臨死亡的覺醒,一些人也進行了反抗。如在烏龍山邊日軍第13師團山田支隊的屠殺場,就曾發生過萬余名被圍中國軍民在日軍機槍開火一剎那集體沖擊敵軍的行為,但是最后他們仍慘遭日軍殺害。其次,普通市民也有反抗日軍暴虐的行為,有些人表現得還十分壯烈,如有不愿為日軍開車運送子彈、與日軍奮勇搏斗、最后遭到槍殺的梁志成;有不屈反抗日軍強暴、身中三十余刀仍反抗不止的李秀英。另有許多婦女寧死不辱,以自殺來反抗日軍的暴行,許多不知名的中國家庭成員,在日軍施暴時奮起反抗而慘遭日軍殘忍的屠殺。不過,從現已公布的史料和有關學者的著述來看,在日軍大屠殺期間南京軍民的反抗更多地表現為局部、分散和無組織的特點,并沒有出現主動組織的、成規模而激烈的反抗行動。

中國軍隊有著堅忍不拔的戰斗精神,在南京城淪陷初,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一些巷戰;在城陷后的撤退過程中,進行了一些局部地區的抵抗

主持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曾在上海、山東臺兒莊、湖南衡陽等地進行過多場著名的城市保衛戰,中國軍隊在這些空前艱苦激烈的守城戰中,憑簡陋的裝備,以血肉之軀面對日軍的優勢裝備與兵力,和敵人進行了逐巷逐屋的拼死作戰,最后取得了重大戰果。那么,在當時貴為首都的南京,中國軍隊守城戰末期有沒有開展類似的巷戰呢?

馬振犢:侵華日軍攻入南京內城時,我守軍在城南開展過激烈戰斗,有部分守軍在接到命令突圍撤退時與瘋狂進攻的日軍曾發生了遭遇戰或者突圍戰。

1937年11月8日,國民政府下令撤出了鏖戰三個月的淞滬戰場,緊接著就做出了“短期固守”首都南京的決策。不久,走馬上任的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為南京保衛戰制定了作戰計劃。當時守衛南京調集的部隊,有13個師又15個團,約15萬人,除分配給外圍陣地和復廓陣地兩個層次備戰外,其余為城防。從作戰計劃來看,南京保衛戰更注重外圍的陣地戰和城墻的保衛,對城內的守衛作戰沒有更加細致的考慮與準備。自12月5日起,南京守軍即在外圍陣地對抗猛烈進攻的日軍。10日,雨花臺、通濟門、光華門、紫金山第二峰同時受到攻擊,守城將士均奮勇抵抗,戰斗異常激烈,許多官兵堅守陣地,直至戰斗到最后一息。13日城破之時還有幾個團還在頑強地抵抗日軍。南京淪陷之初,城內的少數中國軍隊開展了一些巷戰,但這些努力已經不能對日軍起到阻滯的作用。日軍一路燒殺搶掠,長驅而入。12月9日7時許,日軍首先攻進光華門,繼而逼近通濟門、中華門,憲兵副司令蕭山令下令增援清涼山的陸軍師,協助友軍與光華門的日軍前鋒部隊展開巷戰。但到了12日拂曉,南京城外的日軍兵力劇增,守軍各陣地先后失守,他只能被迫下達多方突圍命令。八十八師一部一千人留在城南進行巷戰,阻滯日軍,他們與日軍發生了激烈的戰斗,午夜時就全部陣亡。

邢燁:有部分中國軍隊在接到命令后的撤退途中,與日軍發生了一些遭遇戰。如第四十二團第一營第三連副連長沈咸曾帶領十來個士兵在撤退時與敵遭遇。撤退至下關江邊的蕭山令指揮所部與敵人拼殺,“血戰五小時后,我軍彈盡援絕,在江邊的官兵,沒有一個生還,蕭將軍為人民盡忠!绷硗猓谌夂痈浇有三連士兵在軍官的帶領下迎擊了前進的日軍,但是除一人生還之外,全體官兵大多壯烈犧牲了。

馬振犢:事實證明,中國軍隊有著堅忍不拔的戰斗精神,在淞滬會戰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后,在短時間內又迅速組織起南京保衛戰全力抵抗日軍,期間發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這些都是我們不能忘卻的!

面對日軍慘無人道的暴虐行為,滯留城內放下武器的中國軍人及幾十萬市民,基本上都采取了“走”與“躲”的策略

主持人:南京城陷后,侵華日軍從進入城市的第一刻起,就開始了長達六周甚至更長時間對放下武器的中國軍人及普通市民的大規模屠殺、搶掠、縱火及對婦女的大規模的奸淫,制造了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慘案!赌暇∧暇!》中的片段也反映了南京淪陷后普通民眾惶恐、無助的心態。那么,南京城淪陷前后普通民眾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態?

邢燁:南京淪陷前夕,留在城內的市民的心理狀態極為復雜,總體來說,他們是茫然、無組織和缺乏準備的,沒有想到會面臨空前的大災難:一方面他們希望中國軍隊能夠保衛城池,另一方面,也為中國軍隊即將放火燒城等一些不切實的流言而惶恐不安。對于大敵壓境,他們感到絕望而無可奈何,甚至有人幻想著“接受日軍”可能會保住身家性命,結束戰時的緊張和空襲的危險。更有一些市民懷著對戰爭麻木的情緒,認為戰爭與他們無關,他們甚或不愿與中國軍隊配合,認為只要自己沒進行什么反日的活動,日軍就不會對他們施暴。

南京淪陷后,面對日軍慘無人道的暴虐行為,滯留城內放下武器的9萬多中國軍人及幾十萬市民,大多表現出了大禍來臨時的無助、恐慌和不知所措,他們基本上都采取了“走”與“躲”的策略,士兵們丟掉武器換上便裝,進入難民區躲藏或混入難民流中,準備向北向西出城;而普通市民則躲在家中關緊大門,祈禱能躲避災禍的降臨,幾乎沒有人想到要主動地去抵抗日軍的侵入。

當日本軍隊進入街道巷里之后,他們不問情況,見人就殺,挨家逐戶破門而入“搜查軍人”,對手無寸鐵并未反抗的居民,大都射殺砍刺,并伴隨著奸淫婦女,搶劫財產。當他們的暴虐行為很快傳遍全城之時,南京居民更加恐慌,或奔逃、藏身于暗室、床底桌下。當然,在這當中,也有一些家庭、居民的分散反抗。往往發生的情況是,當日本軍隊在沖砸家門時,善良的南京市民還出來開門,他們的動機是很原始與和平的,認為只要向日本人說清楚家里沒有外人,日軍便不會危害自己。但是,野蠻而兇惡的日軍進門后,除殺害開門者外,還要逐屋搜查,他們見青年壯丁就殺,見婦女就奸淫,不論是白發老婦還是未成年女孩,都逃不過其魔爪。因語言不通,雙方無法溝通,日軍往往最后殺光所有被發現的居民,搶了財物再燒房而去。在日軍最先占領的城南地區受害最重,民居基本被燒光,大火數日不息。日軍施暴之時,有一些市民面對家人被殺被奸的慘景,奮起反抗,與日軍搏斗,但基本上都是慘遭暴行及殺害。僅有個別人能僥幸死里逃生,如李秀英的反抗例子等。然而,這也只是個別的現象,往往也只是針對單個日兵,沒有有組織性的活動,一旦事成后就立即各自逃散。

淪陷前后南京市民的心態,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他們在南京遭遇瘋狂暴行后的無助;旧蟻砜,當時作為弱勢群體的南京市民,他們沒有對入侵者的暴行進行普遍有規模的主動反抗,也沒有成立任何自我保護或救助的相關機構。對于這一點,我們不能苛求他們。事實上,南京普通民眾的心態情況與中外歷史上發生的多次戰爭暴行中被害方民眾的表現相類似,更何況日軍行為空前殘暴,令人無法正常思考及其應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86040.html

相關閱讀: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