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于職守,以擅長“政事”著稱。對孔子的言行,雖然常提出意見,但卻是個好弟子。曾協助孔子“墮三都”,都跟隨孔子周游列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講信義,是孔門弟子中性格較為獨異的一位。仲由后做衛國大夫孔悝之蒲邑宰,衛國貴族發生內訌,因參與斗爭而被殺害。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衛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內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為“衛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仲子”。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師從孔子之前即已形成!妒酚?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暇豚”,《集解》說:“冠以雄雞,佩以暇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之!蓖ㄟ^這段話,我們可以想象出子路的好勇之態,但“志伉直”一句,又使得子路的好勇與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區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張正義、為民請命、不欺幼弱的意蘊。子路師從孔子后,盡管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亦“儒服委質”,接受孔子的禮義教化,但山難移、性難改,子路的伉直好勇之氣終其一生,未能脫盡,為此,他常遭師之痛責,說他“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不得其死”,等等?子谠u價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庇腥艘詾檫@是單純評論子路的學問,但我覺得這一評價包括的涵義更加廣泛。它說明子路盡管經過孔門的洗禮,但身上的野氣始終未能脫除干凈,故孔子說他只是“升堂”,而始終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終未能成為儒雅君子。但人需要有個性,伉直好勇恰恰是子路人性中最閃光的地方。子路“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的重友朋、講義氣,以及在衛國動亂中勇于喊出“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從而為國家冒死拼殺殉道盡忠的舍身取義精神,所有這些,皆與其伉直好勇性格息息相通。
子路性伉直,表現在言語上就是從不摻假欺瞞,對此孔子評價說:“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與?”斷獄必須兩造俱至,但子路的話卻篤實無欺故聽子路一面之辭便可斷獄。但是也有人認為,片言可以折獄,是對子路的批評。又,子路重言諾,故孔子評價說:子路“無宿諾”,意謂子路答應今天兌現的事情,決不拖延到明天?鬃訉ψ勇分倚牟欢、講信義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斷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他堅信當窮途末路、逸往海外時,隨從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子路自師從孔子后還成了孔子忠心耿耿的貼身侍衛,由于子路勇力過人,武藝高強,因之無人敢欺慢孔子?鬃幼灾^“自吾得由,惡言不聞于耳”。
總之,子路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講信義、守言諾,是孔子門徒中性格獨異的一位。
子路不僅性格獨異,而且還有著政治方面的杰出才干?鬃釉O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優異者!墩撜Z》有不少篇章提到他同孔子討論政治方面的問題,如《論語?子路》:“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堃。曰:‘不倦’!庇捎跓嵝恼,關注社會政治問題的學習和研究,使得子路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大有長進。對此孔子不止一次地予以稱道,比如稱贊子路:“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意謂有一千輛戰車的國家,子路可以充當管理兵役的長官?鬃舆向季康子推薦子路說:“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意思是子路果斷干練,不拖泥帶水,從政不成問題?鬃舆稱贊子路:“可謂具臣矣”,言子路已經具備做臣僚的素質了。從政治實踐看,子路曾數度做官:曾為季氏宰,曾做過衛國蒲邑的大夫,曾做過衛國大夫孔悝的邑宰,可以說子路是學而優則仕的典范,是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典范,也是學以致用優良學風的踐履者。
在對待老師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貞不二,極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像顏回那樣于孔子之言“無所不悅”,總取“不違”態度。只要他認為孔子的言與行有不正確的地方,總是直率地提出批評和反駁。這是子路率直、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體現!墩撜Z?陽貨》載:“公山弗擾以費叛,召,子欲往!睂鬃拥倪@一舉動,子路以為不妥,當面反譏說:沒有人用你就算了,為什么要投奔這個叛亂分子呢? 急得孔子支支吾吾地回答:我去應召是想借那塊地方復興周朝啊。由于此事于情于理都欠妥,加之子路的反對,孔子未能成行。又《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欲至衛國求仕,當時衛靈公夫人南子深得靈公寵愛,欲得到衛靈公任用,必須走南子這個后門不可,而南子在當時名聲又極為不佳,這實在給以守禮著稱的孔子出了一道難題,但由于求官心切,孔子還是拉下臉來,硬著頭皮去見南子。對孔子的這一“失節”舉動,子路極為反感,當面質問孔子,急得孔子對天發起誓來:我如果不是為了得君行道而不得已去見南子的話,那么老天一定會厭棄我! 老天一定會厭棄我!子路就是這樣一個光明磊落、伉直坦率的人,只要他認為不對,一定會堅決提出批評,即使是自己尊敬的老師也不例外,這一點在孔子的所有弟子中是不多見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17370.html
相關閱讀: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臧文仲
魯國的傳奇寡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