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1月6日上午,68歲的毛澤東連續三次致信秘書田家英,非常急切地請他查找一首詠梅詩全詩及何人何時所寫。這種情況十分罕見。后來查知,這首詩是高啟《梅花九首》中的第一首。
毛澤東 資料圖
本文摘自:《河南日報農村版》2013年12月25日第08版,作者:戈德,原題:毛澤東為何欣賞高啟的詠梅詩
1961年11月6日上午,68歲的毛澤東連續三次致信秘書田家英,非常急切地請他查找一首詠梅詩全詩及何人何時所寫。這種情況十分罕見。
后來查知,這首詩是高啟《梅花九首》中的第一首。
高啟是明代著名詩人,其詩富有才情。他的詠梅詩《梅花九首》中第一首寫得最美。在查到這首詠梅詩是高啟所作后,毛澤東對其大加贊賞,不僅重新書錄了全詩,而且在詩前注:“高啟,字季迪,明朝最偉大的詩人。梅花九首之一。”在“偉大”旁,他還重重地畫了一道線以示強調!睹坊ň攀住返谝皇兹娛牵
瓊姿(枝)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詩人首先以疑問的方式起句,但又不見回答,寓答案于疑問之中,襯托出梅花的不俗氣質和靈秀仙骨。詩人認為像梅花這樣具有瓊玉般姿容的花種只應留在上天神仙居住的瑤臺之上,卻不想仙家卻將它栽向了山林秀美、人杰地靈的江南,從而突出了梅花的神奇身份。與高啟同為明代詩人、寫過“梅花香自苦寒來”佳句的韓冕曾正面作詩去言說“梅花本是神仙骨,落在人間品自奇”,而高啟則是用疑問去襯托。用意雖同,但表達方式迥異,以疑問起句更有韻味,更能吸引人的關注與思索。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是為人傳誦的名句,毛澤東對這兩句也記得最清。詩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又以雪滿山中和月明林下作為背景來映襯高士、美人,進一步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潔與清秀典雅的品格與風度。此兩句是在寫梅的風骨與氣節。聯想清代有學者曾竭力尋找出這兩句當中的典故,說“雪滿山中”出自東漢袁安困雪家中臥之典,“月明林下”出自隋朝趙師雄于月夜林中酒肆與梅花化作的美女相互飲酒之典。其實,這兩句沒有典故的限制反而會使梅花的品格顯得更為圣潔與超逸。此兩句分別構成了一幅美得令人心癡的意境,又何須什么典故來支撐呢?這兩句的意境
也對后世產生了影響,曹雪芹《紅樓夢》中寫《終身誤》的曲子,有“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之句,其構思恐怕也是受到高啟詩句的啟發吧!
五六句,詩人進一步用竹來烘托梅的清俊身影,用苔掩殘香表達對梅之高尚品格的尊重。松竹梅乃“歲寒三友”,蕭蕭竹聲中更顯寒梅的固守清貧;漠漠青苔心甘情愿地承載著殘梅的零落花瓣,并將殘梅的清香融化在它的軀體中,使香保持得更久長些。
七八句則借抬高南朝詩人何遜的詠梅佳作來表現他的自負,告訴世人只有他高啟才是梅地地道道的知己!
高啟之前寫梅之詩已眾多,但他卻能脫出前人的窠臼,用多方譬喻與襯托的手法寫出梅的氣節,突出梅的風骨與魂魄,這是很難得的。
毛澤東《卜算子·詠梅》詞醞釀于1961年11月,成稿于1961年12月。聯系11月6日毛澤東連寫三信查高啟的詠梅詩,說明毛澤東在醞釀《卜算子·詠梅》時,高啟詩給他的啟發或許并不亞于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雖然他對陸游《卜算子·詠梅》非常熟悉,卻不欣賞詞中流露的驛外斷橋邊曠野怨婦般的自怨自艾、孤芳自賞。相比之下,高啟的這首梅花詩,寫梅之高貴,孤傲而不哀怨,大雪暗夜卻不掩儀態萬方。以毛澤東的審美趣味和革命家情懷,自然更加欣賞高啟詩中透露的“梅之精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40658.html
相關閱讀: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