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約公元前395-公元前338)
商鞅簡介:
中文名:商鞅 歷史
別名:衛鞅、公孫鞅、商君
國籍:衛國→秦國
出生地:衛國(今安陽市黃縣)
出生日期:約公元前395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338年
信仰:法家
歷史
職業:政治家、改革家
歷史
主要成就:進行變法,增強秦國國力
代表作品:《商君書》、《秦律》
主君:秦孝公、秦惠文王 歷史
祖先:周文王、康叔封
商鞅(圖) 歷史
商鞅是戰國時期著名政治改革家,他出身于衛國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原是衛君后裔,以國為姓,故叫衛鞅,亦稱公孫鞅,商鞅是他到秦國后被封于商而得名。
歷史
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衛鞅兩次變法,此外還規定計量標準,統一度量衡,以及改革戎狄舊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等。衛鞅不僅是位政治家,而且還是位軍事家。
“七國之雄,秦為首強,皆賴商鞅”,這個評價是切合實際的。韓非子說商鞅“舉法明教,秦人大治”。西漢桑弘羊贊商鞅“功如丘山,名傳后世”。宋代王安石賦詩:“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功績,永垂青史。
錯案關鍵詞
主角: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衛國人,又稱公孫鞅、衛鞅,是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為秦國制定了非常嚴苛的法律制度,史稱“商鞅變法”。
歷史
案件“錯”點:商鞅變法使秦后歷代建立了高度獨裁的中央集權統治,但嚴刑峻法壓迫下的人民失去了自由,生命、財產安全得不到保障,屢屢起義,商鞅本人也作法自斃,成為變法的犧牲品。
棄魏投秦
商鞅早年是魏國相國公叔座的家臣。公叔座很賞識商鞅的才干,但還沒來得及提拔他時,公叔座就生了重病。魏惠王去看公叔座,公叔座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希望您將國家大事托付給他。”惠王不以為然。公叔座見魏惠王沒有用商鞅的意思,就又對惠王說:“大王如果不用公孫鞅,必須把他殺了,一定不能讓他出境。”
惠王離開后,公叔座覺得很對不起商鞅,便告訴了商鞅他與惠王的對話。商鞅不以為然地說:“國王既然不能聽您的話重用我,又怎能聽您的話殺我?”所以,商鞅沒有馬上逃走。公叔座死后,正如商鞅所預料的,魏王沒有任用或殺死商鞅,也沒有阻止商鞅出境。
歷史
公元前362年,秦國秦孝公繼位。秦國地處偏僻,貧困積弱,國勢多艱,被天下諸侯視為落后國家。秦孝公即位后頒布“求賢令”,征求富國強兵之策,允諾賓客和群臣,誰能獻出高明的計策使秦國強盛起來,誰就可以做高官、分封土地。
商鞅得知秦孝公的“求賢令”后投奔了秦國。他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四次得到孝公召見。前三次,商鞅想勸說秦孝公建立傳說中很人性化、理想化的國家制度,但是,秦孝公昏昏欲睡。第四次會見時,商鞅完全迎合秦孝公的想法,為秦國設計了一套法律制度,主要作用是對內加強專制集權,采取嚴酷統治,迅速擴大君主的力量,對外侵略擴張,稱霸各國。
歷史
變法立威
歷史
商鞅制定的法律非常嚴厲刻薄,增加了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等刑罰,還規定了舉報制度和連坐之法,鼓勵民間相互告密,告密者可獲得官府獎賞,而知情不報者則連坐。他下令把十家編成一什、五家編成一伍,互相監視檢舉;一人犯法,十家連帶治罪;不告發犯罪的,處以攔腰斬斷的刑罰;告發犯罪的,與斬敵首級的同樣受賞;隱藏犯罪的人,與投降敵人同樣受罰。
新法準備就緒后,商鞅恐怕百姓不相信,讓人在國都市場南門豎起一根木頭,宣布“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將會獲得十金的獎賞”。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人敢動。他又宣布“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五十金”。這時,有一個人把木頭搬走了,商鞅當下就給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新法在民間施行了一年,秦國很多老百姓說新法不好。這時,太子觸犯了新法。商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上層人觸犯它。”依法應當處罰太子。但因為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于是,就處罰了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從此,秦國人都遵守新法了。
新法推行了十年,取得預期的效果,秦國成為一個君主高度集權統治、法律嚴酷的國家,路上無人敢拾取別人丟的東西為己有,山林里也沒了盜賊,人民勇于為國家打仗,不敢為私利爭斗,鄉村、城鎮社會秩序安定。當初說新法不好的一些人又說新法好。但商鞅并不領情,反而說“這都是擾亂教化的人”,于是,把他們全部遷到邊疆去。此后,百姓再沒人敢議論新法了。 歷史
商鞅在處理對外關系方面也表現出急功近利、不講信義的特點。公元前340年,商鞅帶兵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領軍迎戰。公子?原是商鞅在魏國時的朋友。兩軍對峙,商鞅派人給公子?送信,邀請他共飲敘舊,并商討撤兵盟約。公子?對友情毫不懷疑,欣然前來和商鞅見面喝酒。商鞅埋伏的士兵突然襲擊,扣押了公子?,并趁機大破魏軍。商鞅為秦國立下大功,受封于商(今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商鎮)15個邑,從此他又被稱為商君。
作法自斃
商鞅在秦國執政21年,深得秦孝公賞識,不僅有了封地,而且擔任了秦國的國相。但他不為百姓造福,而是大規模地營建宮闕,用嚴刑酷法殘害百姓,秦國很多貴族宗室和百姓都怨恨他。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商鞅一出門,后邊就跟著數以十計的戰車,車上都是頂盔貫甲、身強力壯、持矛操戟的貼身警衛,他離開這些警衛自己不敢出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繼承了王位。當初因太子犯法而被商鞅判處刑罰的太子的師傅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謀反,派人來抓捕商鞅。商鞅為了逃避打擊,打算逃亡國外。當他走到秦國的邊境時,想找一間旅店住宿。旅店老板不知他是誰,要他出示身份證件。根據商鞅制定的法律,旅店不得留宿無證件的客人,否則要從重治罪。商鞅因為是私自出逃,沒有官府出具的身份證明,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商鞅自己也嘗到了酷法的后果。
后來,商鞅還是設法逃到魏國。但魏國人恨商鞅當年不講信義扣押魏國的大將公子?,不僅不收留他,反而把他送回秦國。商鞅再回到秦國后潛逃到他的封地商邑,發動邑中的士兵和他的部屬起兵謀求生路。秦國出兵攻打商鞅,將他殺死在逃跑的路上。商鞅死后又被秦王處“車裂之刑”,他的家族人員全部被殺。
博古
商鞅雖死,但他的新法并沒有廢除,繼續在秦國建設高度中央集權制國家的進程中發揮作用,為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帝國奠定了基礎。但秦國的法律極為殘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僅十幾年,秦王朝就在民眾起義的浪潮中被推翻。
商鞅變法及秦始皇統一中國對于中國版圖和國家政治法律制度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歷代封建王朝基本沿襲了秦朝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搞個人獨裁,靠嚴刑峻法壓迫人民,個人的生命、自由、財產得不到保障,歷朝歷代屢屢暴發農民起義。然而,當舊朝代結束、新朝代開始后,統治者終漸走上獨裁老路,總也跳不出歷史的周期率。這是中國人民的悲哀,在人類發展史上也是最為沉重的篇章。
歷史
商鞅自己以及歷代統治者在實行嚴刑峻法時,雖然滿足了自己一時的欲望,但最后他們自己或其子孫也成為獨裁統治的犧牲品,被自己人殺害或被人民推翻。
歷史上對商鞅變法及其個人評價很多,有贊揚也有譴責。他迎合君主的個人意愿,幫助秦國成為軍事大國。但從人民的意愿、人民的權利的角度看,商鞅無疑是歷史的罪人,他作法自斃的下場非但不可同情,更應當引為千古教訓。
通今
歷史
建立強大的國家和保障個人的利益并不矛盾,唯一的道路是建立法治社會。建立法治和商鞅變法的最大區別是:前者倡導人人平等,保護的是每一個人;后者強化個人獨裁,建立的是個人絕對統治。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商鞅生活的年代里人們不可能具有法治意識。這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人類歷史發展中難以回避的問題。
共2頁: 上一頁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71076.html
相關閱讀:臧文仲
魯國的傳奇寡婦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