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的初戀情人,叫陶毅,字斯詠,湘潭人(當時舉家遷至長沙),是個富商家的小姐,周南女中的畢業生,時有“長江以南第一才女”之美稱,二十年代初也是長沙學界的風云人物,湖南學生聯合會與湖南各界聯合會中,她都是副會長,毛才只是理事而已。據蕭子升、易禮容等人的回憶,均稱陶為長沙著名的美女,個子很高,才華橫溢,但性格很強。她與毛澤東斷續有過幾段戀情(多次分而復合),但終因兩個人都個性太強,不合而分手。陶一生僅此一段初戀,后來終生未再戀愛,也未結婚,大概也是曾經滄海難為水吧。
1919年至1920年二人在長沙共辦“文化書店”,一度熱戀。但是,一個一心造反逐鹿中原,一個是好靜淑女,終于byebye。
二人曾陷入瘋狂的愛情之中,不過因為政見不同后來分手了而已。陶斯詠小姐,便是新民學會《通信集》中見到的陶毅。這位小姐可真是不簡單啊。她和向警予、任培道三人號稱“三姐妹”,同時由楊昌濟先生推薦加入新民學會,是一位美女加才女哦,而且膽子大,敢于拋頭露面,做事干脆利落,難怪毛澤東會看上她呢。只可惜,二人雖然郎有情,女有意,卻因思想信念不同而告吹,嘿嘿,看來,再堅固的愛情,也是經不起信念的考驗的。
1921年“一大”開完了,代表們每人領到五十銀元做回鄉的川資。毛于是去游覽了杭州、南京,與他遷居南京的女友陶斯詠重敘舊情。
毛澤東早期,對陶斯詠這段戀情是很珍視的,有許多人相關的回憶都證明了這一點,那首《賀新郎·別友》就是1922年寫給陶斯詠的情詞,當時他已與楊開慧結婚一年多,為此楊還與他鬧過一場大矛盾,但估計毛陶這次的舊情復燃并未真的變成行動,因為楊后來留有文字,說她與毛“消除了誤會”,既然當事人都自稱是誤會,想必沒有真的越軌行為吧。
陶后來致力于女性教育,在上海、長沙等地辦女學,培養了丁玲等一批女弟子出來,她于1932年初病逝于長沙,終年37歲。
政見不同又怎可能在一起?在思想層次上,政治觀點屬于最高層次。楊開慧是毛失戀后,再去北京找的。這就是毛的真正初戀啊!紅顏薄命啊!
官方關于陶斯詠的記載
在周南女校,向警予、陶毅和蔡暢被稱為“周南三杰”。畢業后,向警予回家鄉溆浦辦學,但她經常與周南女校保持密切聯系。她有事來長沙時,即住已在周南女校任女生舍監的陶毅處。1918年9月,蔡暢去信邀向警予來長沙組織女子留法勤工儉學,向警予欣然答應,旋即離開溆浦來到了長沙。不久,她與陶毅一道加入了新民學會,成為該會最早一批女會員。
在新民學會的活動中,毛譯東英姿煥發的風采和辦事細心果斷的氣質,為一批女教員所欽佩。其中,同為湘潭的同鄉,陶毅更是對他傾慕不已。
陶毅,1896年出生,曾是周南女校的高才生,畢業后留校工作。她是一位新型女性,思想激進,主張教育救國,并且家境富有,在新民學會的活動中,她十分傾慕毛澤東,常常有意地接近毛澤東,并且開始追求他,于是,密切的交往使他們之間產生了愛慕之情。
毛澤東與陶毅不僅同為湘潭人,而且志向也相同,但是家境卻相距十分懸殊。陶家是湘潭一帶有名的富戶,陶毅與毛澤東的交往立即遭到了父兄的強烈反對。結果,由于女方家庭的反對,毛澤東和陶毅初萌的愛慕關系很快便戛然中止,沒有持續下去。
毛陶分手后,友情仍存。1920年7月,毛澤東創造文化書社,陶毅是主要投資人之一;同年10月毛澤東建議由湖南革命政府召集湖南人民憲法會議制定湖南憲法,陶毅是附議人之一。毛澤東發起驅張運動,也多次與陶毅、易禮容等通信。毛陶分手后,湖南省學生聯合會主席彭璜曾熱烈追求陶毅,但遭拒絕。陶毅終生未嫁,后來去了上海,在那里從事教育工作。1931年去世,年僅35歲。
關于陶斯詠的記載
陶毅,字斯詠,女,一八九六年生,湘潭人。她于一九一六年考入朱劍凡先生創辦的周南女子中學師范二班,與著名的女革命家向警予同窗。
那時,陶斯詠和向警予一樣,是一位思想十分開放激進的女性,也是新民學會中的一員出色的女將,被稱為“周南三杰”之一,與毛澤東過從甚密。毛氏創辦文化書社時,她是三個拿出十塊銀元的資助者中的一個(易禮容只拿了一塊銀元)。在新民學會初期的多次討論中,她是主張“教育救國”的。后來,她也支持毛澤東“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口號。文化書社成立后,他們在一九二一年元旦有一次難忘的集會,她和毛澤東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冒著漫天風雪,在周南的院子里攝影留念。這張珍貴的照片,如今還陳列在長沙市周南中學。在一九一八和一九一九年毛兩次離開長沙的時間,毛給陶寫過一些信,現在能查到的就有五件(內容當然只是片斷)。向警予赴法勤工儉學后,也給陶斯詠寫過信,勸她力促北大開女禁,到那里去深造。但陶其時已經在周南留校任教,只在一九二一年去南京金陵女大進修過一次。毛澤東在上海參加“一大”后返長途中,還曾經專程到南京停留,探望斯詠,情誼之深可見。此后,毛澤東走上了專職革命家的道路,而陶斯詠則仍回周南任教,兩人從此便聚少離多。
陶氏后來一直在周南教書。當時同樣是文化書社重要成員的彭璜,瘋狂地追求過她,而她卻拒絕了彭,終身未婚,不幸于一九三一年早逝。大概由于她始終是個“教書匠”,故留下的資料不多。
附毛澤東的詞
《賀新郎·別友》
揮手從茲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知誤會前番虛語。過眼滔滔云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宵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凄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恁割斷愁思恨縷。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像臺風掃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71241.html
相關閱讀: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