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村寧次這一突如其來的信息讓中方人員感到震驚,最先知道岡村寧次這個內心秘密的不是蔣介石,也不是何應欽,而是中國陸軍總部副參謀長冷欣,冷欣當時擔任南京前進指揮所主任,他是在與岡村寧次的談話中獲悉的。 且說吳淞地處上海境內,是一個重要的近港口城市,海上水路交通甚為方便,戰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岡村寧次本來對日本天皇語告天下,宣布無條件投降的事有很大的抵觸情緒,在這樣的關鍵時刻,作為日本駐中國派遣軍司令長官卻想把自己的總部移居吳淞,在南京只留下日方聯絡員負責投降事宜。此刻,每一個稍微諳事的官兵都清楚,這最后的投降簽字其他人員是無權代簽的。岡村寧次這一招無非就是想把投降簽字的責任推給手下幕僚,以推卸歷史的責任,另一方面或許還想來個金蟬脫殼,自己轉到吳淞后,暗渡陳倉,伺機逃脫。 這些問題引起了中方官員冷欣的高度警覺,他要求岡村寧次暫緩轉移,待請示何應欽司令再行決定。談話結束后,冷欣隨即稟報還在湖南芷江的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并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分析情況告訴了何。何應欽看到冷欣關于此事的報告后,也警覺到岡村寧次下一步想要做什么,所以立馬回電,要求岡村寧次及其總司令部不得離開南京。這樣,岡村寧次的心愿如陽光下的肥皂泡瞬間破滅了。 香港受降主權突然由中國改為英國 蔣介石將一切受降權交由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全權代理后,為處理好芷江洽降事宜,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也由云南昆明遷移到芷江,何應欽一方面部署部內其他公務,另一方面安排全國各地的受降工作。 1945年8月21日,何應欽組織各方面軍最高長官擬定劃分了15個受降區,每個區都有中方受降主官以及日方投降部隊代表和集中地點。8月26日,當何應欽將此受降區的劃分情況送呈蔣介石時,蔣介石對此重新作了修改,并核準中國戰區受降區劃分為16個。日方岡村寧次并復電確定了每個受降區的日方投降代表及地點。其中第二個受降區的內容為,“第二方面軍司令官張發奎,接收廣州、香港、雷州半島、海南島等地。日軍投降代表為第二十三軍司令官田中文一,受降地點在廣州。”從中可悉香港是屬于第二受降區的,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即最后受降簽字時,香港的受降主權被英國占有。香港是中國的領土,中國對香港擁有主權但沒有受降權利,這是歷史上一件很滑稽的事。 英國為何要據理力爭香港的受降主權?美國為何又要暗中幫助英國?主要原因有三條:一是英國無視盟國共同簽訂的3個宣言公告,強制接管香港,想繼續在香港的殖民統治。二是美國在背后暗箱操作,最后直言不諱地支持英國強行接管,這種大國聯姻多少帶有點利益。三是蔣介石政府的軟弱無能。從而使香港這一最好回歸祖國的機會彈脫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95526.html
相關閱讀: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