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徐和舒本是一字。金文,徐作■!墩f文》云:“余,舍之省”,則徐本應作■,與舒“從舍正合!坝琛保赡芫褪菑摹耙亍敝`!洞呵锝洝焚夜,“徐人伐舒”,《玉篇》引作“徐人伐■”,則是舒作■之證。但是我們不能讀作“徐人伐徐”,只能是說徐已分為二族,即徐和舒了。舊說徐,嬴姓;舒,偃姓。贏、偃,一聲之轉,也可證明其為同族的分化。殷周之際,管、蔡與武庚同時叛亂,今山東泰山到沿海一帶的東夷部落紛紛響應。其中有熊、盈、徐、奄諸姓。有人認為熊就是荊楚,盈就是贏,徐、奄就是徐舒。這是很可能的。因此,他們必定居地相互鄰近。周公東征,滅國五十,人民四處逃亡,有的逃到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甚至逃到海外。有的向西北逃,有的向江淮流域逃。舒在今安徽廬江舒城之間,部落繁多,有舒蓼、舒庸、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總稱為群舒。
西周時期,他們被稱為東南夷或者東國、南國。他們始終沒有放棄對西周及齊、晉等國的反抗斗爭。文獻記載缺略,但《魯頌·閩宮》里還提到“荊舒是懲”的話,銅器中如《小臣■■》、《班■》、《善鼎》都有關于征伐東南夷的記載!遏旐灐芬郧G舒并稱,可見他們尚相距不遠。
后來荊楚更向西南遷徙。周昭王“南征不復”,死于漢水,也與征伐徐楚有關。當時的戰線由長江下游延伸到了漢、淮流域。穆王時,西北犬戎活動頻繁,穆王曾經向西巡狩,到達昆侖山下,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正在這時,他聽到西南徐偃王叛亂的消息,立刻命造父(趙的祖先)駕車,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趕快回來。對于徐偃王有種種不同的傳說。有的說,他好行仁義,當時有三十六個小國都朝見他。有的說,他長得很軟弱,駝背,仰起頭來才能看到對面的人。其實這只是從偃王的“偃”或“尸”(夷)字上想象出來的。偃有曲屈之義;尸,甲骨金文作■,也是曲屈之形。也有人認為他的時代與穆王不合,考證出他是春秋時楚武王、文王時的人物。但是,徐國確實存在過一個了不起的反抗西周統治的英雄人物①,卻無可懷疑。
徐舒的興衰西周末年,徐暫時衰落。公元前668年(魯莊公二十六年),《春秋經》:“公會宋人、齊人伐徐”。此春秋以后,徐始見于記載。以后徐見于《春秋》①見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頁188,1985年文物出版社。
經傳者,逐漸頻繁,可見它正由衰而漸興盛。
齊桓公稱霸時,江南楚國也逐漸強大,列楚穆王、楚莊王時,它的勢力已經伸入江淮流域,因而徐與群舒也逐漸與楚發生戰爭。
公元前657年(楚成王十五年),《春秋》僖公三年記載:“徐人取舒”。上文已經說過,徐、舒已經分裂為二。徐所以伐其同族,正說明徐有兼并群舒而成為大國的企圖。據它書記載,這時朝見徐國者有三十六國,所以徐旭生認為徐偃王應在此時,而不應在西周穆王時。但是,不論是否如此,徐此時必是強大。而且齊為了防范楚的東侵,顯然有拉攏徐舒等國及散布于河南東部的小國的企圖,因而徐舒就成為齊、楚爭奪的對象!蹲髠鳌肤斮夜迥贻d:“楚斗谷于菟滅弦,弦子奔黃。于是江、黃、道、柏方睦于齊,皆弦姻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設備,故亡”。弦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北,息縣南。它滅亡的原因是它依賴齊國并跟江(嬴姓,今河南正陽縣東南有故江城)、黃(嬴姓,今河南光縣西)、道(今河南確山縣)、柏(今河南舞陽縣有柏亭)等小國有婚姻關系,而不防備。楚之滅弦,則是楚、齊爭霸的結果。
公元前646年春,楚人伐徐。三月,諸侯大夫救徐。秋七月,齊師、曹師伐厲(今湖北隨縣有厲山店)以救徐。冬,楚人敗徐于婁林(今安徽省泗縣東北)。《左傳》認為此次楚伐徐的原因是“徐即諸夏”,意即徐國依靠齊國為首的華夏諸侯而遭到楚的征伐。但齊和華夏諸侯并不能起到保護徐的作用。自弦被滅之后,江、黃等國都被楚滅掉。后來楚國又滅六(今安徽六安)、蓼(今安徽霍邱縣)。這樣已經逼近了群舒的范圍。公元前615年,群舒叛楚。次年,楚伐群舒,滅之,并與吳越結盟而還。
徐舒的滅亡當楚國的勢力正向江淮流域發展時,長江下游吳、越相繼興起。晉利用吳以制楚,楚也利用越以制吳。因此,江淮之間的小國成了吳楚爭奪的對象。《左傳》,成公七年(前584年),吳入州來(今安徽鳳臺縣)。同年,吳始伐楚,伐巢(今安徽巢縣),伐徐。
公元前576年,舒庸人導吳圍巢,伐駕,圍?、虺。此三地,不詳所在,但當與巢不遠,仍在安徽北部。這次戰爭,舒庸人是吳的向導,可見群舒中已經有一部分歸附吳國了。故前570年楚遂伐吳,克鳩茲(今安徽蕪湖市東南二十五里)至于衡山(當涂縣東北六十里之橫山)。這時,楚的力量已經伸展到長江下游,因而引起了華夏諸侯的恐慌。公元前563年,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世子光會于祖(今江蘇邳縣北而稍西之加口),它們不得不與吳壽夢舉行和平談判。吳以后更集中兵力爭奪群舒。公元前560年,前559年,吳楚于庸浦(舒庸之浦)、于棠(今江蘇六合縣境),都發生戰爭,互有勝負。前549年,吳召舒鳩人,煽動它們叛楚。楚責備舒鳩人,舒鳩人遂與楚結盟。不久,吳又來救,楚大敗吳,并滅舒鳩(今安徽舒城縣)。
在吳楚爭奪群舒的斗爭中,徐都沒有參與,它只能自保而已。直到公元前538年,以楚為首,會諸侯于申,楚把徐子捉起來。那次參加會盟的有蔡、陳、許,還有頓、胡、沈(皆在河南安徽交界處)以及淮夷等。楚國又乘機攻克朱方(今江蘇丹徒縣境內)。這朱方是吳封齊的叛臣慶封的邑,其目的就是防御楚國。兩年之后,徐儀楚去朝聘楚國(傳世有■王義楚?),這說明楚國還是比吳強大。
但是新興的吳不肯罷休。前537年到前530年,吳楚連年在淮南江北一帶發生戰爭。公元前529年,吳滅州來。公元前518年,吳又滅巢和鐘離(今安微鳳臺縣東南稍北)。前512年,吳伐徐,吳筑防壅水灌徐。就在這一年,徐滅亡了。
越強大后,它又繼吳北上稱霸,與晉爭奪盟主的席位。它的勢力伸向淮水以北,與魯、徐、邾、滕、莒國接壤。但是戰國以后,越也衰落了,楚又滅越。泗上小國也大都被齊、楚所吞并。
徐、舒是春秋時期江淮之間的小國,南北接通的樞紐。它在溝通南北文化上起著重要的作用。1979年,江西靖安縣李家村發現青銅器窖藏一處,其中有徐器三件,其一為徐王義楚鑒。1988年靖安以南高安縣西清泉市出青銅器十二件,其中一件徐王■義觶和二件徐王義楚觶。徐都自稱為王,與楚相同。 歷史
徐、舒與吳也有密切的關系。吳國北上,必須經過徐國。據說吳季札經過徐時,徐君殷勤招待季札。徐君看見季札身上的佩劍,十分愛慕,形之于色。等到季札回國時,徐君已死,季札到徐君墓前掃墓后,就把劍掛在墓前樹上。人問其故。季札說:“我知道徐君愛慕我的劍,我因出使上國,沒有能夠給他,但是我已心許之”。這一故事反映了徐吳的關系。以上出土青銅器,所以在江西發現,是因為吳的西境即在今江西境內。
歷史
吳 吳的興起依春秋戰國時期的記載,吳的建國是在吳太伯和弟仲雍的時期。相傳,當周古公?父(即太王)時,他已準備“翦商”。他預見到他的小兒子季歷將生一個大人物(文王昌),因此要把王位(其實當時尚未建國)傳給季歷。大哥太伯、二哥仲雍知道了父親的意圖之后,便自動跑到了“荊蠻”,以便父親傳位給季歷。象這樣的美德,在古代倒并不奇怪。然而“荊蠻”終究在哪里呢?要說是今天的江蘇南部太湖區域,就是太伯、仲雍所建立的吳國(無錫),好像是太遠了。在古代交通困難的情形下,這難免使人懷疑。然而古人遷徙的能力卻確是驚人的。依人類學者所說,他們甚至遠渡重洋,爬過海拔八千米的高山,今人所認為不可能的,古人反而可以做到。而且夏商周三代既然已進入文明時代,就更沒有理由可以完全加以否定。據《史記·吳太伯世家》所說,在吳建國以前,這里的土著還是“斷發文身”的。越人也是這樣。因此,吳越統治者與土著人民不妨是屬于兩個不同的族。 歷史
吳在金文里寫作工■,句吳。工,句是發語詞,以k或g發音。吳、虞古音相同。因此,有些史學家想把它和古代汾河流域之間的“虞”聯系起來,認為太伯、仲雍最初所到的“荊蠻”就在那里,以后他們又遷到漢水流域。楚國強大以后,虞又東遷到了江南,并且改寫為吳。本世紀五十年代初,江蘇丹徒煙?山發現一個《俎侯矢■》①,其銘文大意是武王、成王征伐東國,王賜封給俎侯矢弓矢、山川、土地,王人若干,鄭七百又若干夫,俎庶人六百又若干夫。俎侯矢為了頌揚王的恩德,給虞公父丁做此尊彝。據此可以斷定,這是武王、成王征伐殷商和東國時的器物。這個俎侯(宜作宜侯)就是虞公矢。虞、吳同音。虞公,就是吳國的開創者。時間雖然不是古公?父時,但也只相差五六代。
《史記·吳太伯世家》說:“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蠻夷。十二世而晉滅中國之虞。中國之虞滅二世,而夷蠻之吳興。”這樣說來,司馬遷也承認汾河流域之虞與在長江下游江蘇太湖之吳,確是一個來源而分裂為二的。晉滅虞、虢在晉獻公時,與吳興的時間大體上可以連接。
吳的建國大概自吳壽夢之時。在古代,太湖一帶農業經濟的發展,并不太低,但是吳越國家的建立卻要晚于華夏諸侯。因此,晉楚爭霸盡管非常劇烈,吳或越卻不參加會盟和斗爭!蹲髠鳌沸辏ü601年)記載:“楚為眾舒叛,故伐舒蓼,滅之。楚子疆之。盟吳越而還!碑敃r舒稱群舒、眾舒,原來與徐同族,分布于今安徽合肥、廬江等縣,在沿長江的邊上。春秋后期,吳國興起,遂成吳、楚共同爭奪的目標!蹲髠鳌氛f得清楚,楚因征伐舒蓼,而盟吳越。這是吳越始見于《左傳》的記載。
《春秋》經傳,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記載:吳伐郯,入州來(今安徽鳳臺縣)。魯國季文子說:“中國不振旅,蠻夷入伐,而莫之或恤。”意思說,吳國侵入魯國的邊境,華復(中國)諸侯不能抵抗。當時人還把吳國作為蠻夷之類!洞呵铩方泜饔浬线@一筆,似在表明吳已開始強大了。也是在公元前584年,楚國的叛臣巫臣在晉。他是在楚時與子重、子反等貴族爭權奪利失敗而逃到晉國的。他蓄意對楚報仇,于是給晉國君臣建議,聯絡新興的吳以牽制楚國。晉國的君臣同意了他的策略,便使他代表晉國出使吳國。吳王壽夢信任巫臣,使巫臣的兒子狐庸作為“行人”。吳本長于水戰,巫臣教吳訓練車戰。從此,吳開始伐楚。由淮水直至漢水沿岸,原是徐與群舒和其他蠻夷小國雜居的區域,F在它們也就成了吳楚爭奪的目標。吳一歲內連續出戰,聲東擊西,使楚國疲于奔命!靶U夷之屬楚者,吳盡取之”。①于是吳在春秋晚期成為霸國。
吳楚柏舉之戰公元前561年,吳王壽夢卒。壽夢有子四人:諸樊、余祭、余?、季扎。季扎賢,壽夢本來想立季扎。季扎讓,不可。于是乃立長子諸樊。以后,依次立。余?卒,按照兄終弟及的習慣,吳人欲立季扎,而季扎堅決讓,逃去。吳人說:“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則王余?后立。今卒,其子當代”,乃立王余?之子僚為王①。
楚之亡臣伍子胥奔吳。稍后,楚亡臣伯?也奔于吳。二人都受到吳的重視,掌握國家大事。吳這時與華夏諸侯的關系,已愈加密切。壽夢卒時,魯國為吳在周廟舉行祭祀,確認吳、魯為同姓和同宗。季扎讓位后,他作為使臣聘問魯國、齊國、衛國、晉國,而后由徐回國。他與晏嬰、子產、叔向等都結交,談論學問。他對于華夏諸侯的禮樂,文化已有很深的理解。由此可見吳雖然后起,卻已全盤華夏化了。而吳、楚的關系卻始終十分緊張,幾乎連年不斷發生戰爭。江淮流域之間的徐、舒、蓼等國成了吳、楚爭奪的對象。楚國的兵力畢竟比吳強大,他的前鋒已經到達今江蘇南京等地。
歷史
但這時楚國公子棄疾推翻靈王,代立為君,是為平王,對外戰爭有所削弱。吳國公子光亦弒吳王僚,代立,即吳王闔廬。闔廬對伐楚之事毫不放松。公元前509年,楚使囊瓦伐吳,結果是吳大勝,敗楚師于豫章,取楚之居巢(今安徽之巢縣)。這時,蔡、陳已為楚國所滅,楚國對他們的人民屢次遷徙。平王即位后,蔡陳雖說是復國,但是名存實亡。蔡侯留楚,囊瓦誅求無厭。蔡侯逃歸后,請晉伐楚。吳闔廬于是乘機與唐、蔡等聯合伐楚。公元前506年,吳的軍隊已到了漢水,楚被迫反擊,夾漢水而陣。吳王弟夫先出擊,楚兵大敗。吳王縱兵追之,戰于柏舉,五戰而楚五敗,楚昭王匆忙逃出郢,到了鄖,又逃到隨(今湖北隨縣)。吳兵占領了楚的都城郢。
公元前505年,即吳入郢的次年,越乘吳國空虛而伐吳,吳甚危急。嗣因秦兵前來援助楚國,吳兵敗退。夫聽到這一消息,自前線趕回吳,便自立為王。闔廬不得不引兵歸。夫敗后奔楚。楚昭王于是年九月入郢復國,封夫為棠■氏。公元前504年,吳使太子夫差伐楚。楚恐,由郢遷都于?。此后,吳越之間的戰爭又緊張起來。雙方經反復較量,吳于公元前473年為越所滅。越
越的興起及越之滅吳據《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說,越“其先禹之苗裔”,是夏后帝少康之庶子所建立的國家。因此,他與吳國一樣,其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不一定是同族。但也“文身斷發”,隨從了土著的風俗習慣。相傳,經歷了二十余世,到了允常。他與吳闔廬的時期相當。這時,吳越之間曾發生過戰爭。晉利用吳以牽制楚,楚也同樣利用越以牽制吳。公元前601年,楚伐舒蓼,與吳越結盟而還。這可見吳越與楚發生關系,是同時的。
公元前537年,楚以諸侯及東夷伐吳。越大夫常壽過率師會楚于瑣。前518年,楚為舟師以略吳疆。越公子友率師,助楚攻吳。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吳王闔廬得訊,乘機伐越。越王勾踐使死士挑戰。他們前進到吳陣前面,大喊一聲,然后一齊用劍自殺。吳軍看得目瞪口呆。正在這時,越軍一齊猛攻過去。吳師大亂,敗于?李(今浙江嘉興西南),闔廬被射傷,毒發而死。他告誡其子夫差說:不要忘記向越國報仇。公元前495年,吳夫差即位。次年,再伐越。越倉卒應戰,敗于夫椒。越被迫退至會稽山中(今紹興諸暨之間),吳兵緊緊包圍。句踐準備自殺,范蠡勸諫句踐不可如此,要他先“卑辭厚禮”向吳投降。越于是派大夫文種去吳國請降。吳王夫差已將允許,而伍子胥堅決反對。文種回來報告說:吳太宰?多貪欲,可誘以利。因此,越以美女和寶器等賄賂太宰?。?向夫差說了越的許多好話,但伍子胥再三勸阻吳王,不讓答應越的請求,并引經據典地講了太康失國和少康中興的故事。最后說:“今不滅越,又必悔之”③。吳王夫差還是不聽伍子胥的勸諫,終于接受了越的投降。
越王親自到吳國服了一段役。回國后,念念不忘復仇。相傳,他臥薪嘗膽,用以自勵。在政治上,他獎勵人民繁殖人口,努力生產,并教練士兵。范蠡和文種,都是楚國人。他們二人全心全意地為越盡忠效力,要越王等待天時。
公元前489年,吳代陳,召陳懷公。前487年,伐魯。公元前485年,又與魯共伐齊,救陳,還殺死了好強諫的伍子胥。公元前484年又與魯敗齊于艾陵。公元前482年,吳王北會諸侯于黃池(今河南封丘)。在會上,夫差以霸主自居,一定要在晉之前歃血訂盟,使華夏諸侯都服從他。夫差正得意洋洋的時候,忽然聽到越兵已乘虛進入吳的國都姑蘇(今蘇州)。夫差于會盟后匆匆趕回,使人以厚禮與越求和。句踐估計自己的力量還不能滅吳,與吳講和。
公元前478年,越大舉伐吳。這時,吳軍已疲弊不堪,精銳已盡死于齊、魯,所以越大破吳兵。越留兵姑蘇三年,迫使吳王不得不出來投降。據說句踐本想同意吳投降而止,但是范蠡進諫,不可重蹈吳的覆轍,遂不許。夫差自殺。公元前473年,越于是滅吳。
越北上爭霸及其滅亡句踐滅吳之后,躊躇滿志,仿效夫差的樣子,經過夫差所開鑿的邗溝,北渡淮水,與齊魯諸侯會于徐州,并致貢于周。周元王使人賜句踐胙肉,承認越是華夏諸侯的“伯”(霸主)。越這時的領土已過淮水以北,與魯國接壤,東面由今寧波出海,南自今紹興諸暨以至溫州,西面則達今江西鄱陽湖。從太湖到寧紹平原,土地肥沃,農業發達。《史記·貨殖列傳》說:“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边@是說,江淮以南包括太湖寧紹一帶,依靠自然地理特別優厚的條件,人民生活是比較容易的。但“火耕而水耨”,生產力還是低下的。
由吳、越的社會歷史看來,他們的發展相當迅速。但是基礎不鞏固。伍子胥、伯?在吳,范蠡、文種在越,都是楚國人。還有孫武,是齊國人。他們各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尤其是范蠡其人,他不但是政治家,而且是商業家。據說平吳之后,他預見到句踐是個只能“同患難”,不能“共安樂”的人,所以功成身退,而隱居于五湖之間,但是他善于做生意,“三致千金”,成了百萬富翁。伍子胥、范蠡、孫武,本編下,第二章別有傳。 歷史
越滅吳后,因與魯接壤,魯國君很希望越的幫助,使他能夠消滅三桓的勢力。公元前474年,魯叔青出使越國①。次年,越執邾子以歸,魯哀公要到越國去。季孫氏害怕哀公將對他不利,從中阻撓而止。宋、衛等國也把越作為霸主。但是,吳越爭霸實際上已是霸業的回光還照了。 歷史
越在戰國初年以后,江淮以北的土地被楚國所占領。因此越就衰弱了。
公元前306年,楚國乘越內亂,在江東設郡,越亡。
公元前537年,楚以諸侯及東夷伐吳。越大夫常壽過率師會楚于瑣。前518年,楚為舟師以略吳疆。越公子友率師,助楚攻吳。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吳王闔廬得訊,乘機伐越。越王勾踐使死士挑戰。他們前進到吳陣前面,大喊一聲,然后一齊用劍自殺。吳軍看得目瞪口呆。正在這時,越軍一齊猛攻過去。吳師大亂,敗于?李(今浙江嘉興西南),闔廬被射傷,毒發而死。他告誡其子夫差說:不要忘記向越國報仇。公元前495年,吳夫差即位。次年,再伐越。越倉卒應戰,敗于夫椒。越被迫退至會稽山中(今紹興諸暨之間),吳兵緊緊包圍。句踐準備自殺,范蠡勸諫句踐不可如此,要他先“卑辭厚禮”向吳投降。越于是派大夫文種去吳國請降。吳王夫差已將允許,而伍子胥堅決反對。文種回來報告說:吳太宰?多貪欲,可誘以利。因此,越以美女和寶器等賄賂太宰?。?向夫差說了越的許多好話,但伍子胥再三勸阻吳王,不讓答應越的請求,并引經據典地講了太康失國和少康中興的故事。最后說:“今不滅越,又必悔之”③。吳王夫差還是不聽伍子胥的勸諫,終于接受了越的投降。
越王親自到吳國服了一段役;貒,念念不忘復仇。相傳,他臥薪嘗膽,用以自勵。在政治上,他獎勵人民繁殖人口,努力生產,并教練士兵。范蠡和文種,都是楚國人。他們二人全心全意地為越盡忠效力,要越王等待天時。
公元前489年,吳代陳,召陳懷公。前487年,伐魯。公元前485年,又與魯共伐齊,救陳,還殺死了好強諫的伍子胥。公元前484年又與魯敗齊于艾陵。公元前482年,吳王北會諸侯于黃池(今河南封丘)。在會上,夫差以霸主自居,一定要在晉之前歃血訂盟,使華夏諸侯都服從他。夫差正得意洋洋的時候,忽然聽到越兵已乘虛進入吳的國都姑蘇(今蘇州)。夫差于會盟后匆匆趕回,使人以厚禮與越求和。句踐估計自己的力量還不能滅吳,與吳講和。
公元前478年,越大舉伐吳。這時,吳軍已疲弊不堪,精銳已盡死于齊、魯,所以越大破吳兵。越留兵姑蘇三年,迫使吳王不得不出來投降。據說句踐本想同意吳投降而止,但是范蠡進諫,不可重蹈吳的覆轍,遂不許。夫差自殺。公元前473年,越于是滅吳。
越北上爭霸及其滅亡句踐滅吳之后,躊躇滿志,仿效夫差的樣子,經過夫差所開鑿的邗溝,北渡淮水,與齊魯諸侯會于徐州,并致貢于周。周元王使人賜句踐胙肉,承認越是華夏諸侯的“伯”(霸主)。越這時的領土已過淮水以北,與魯國接壤,東面由今寧波出海,南自今紹興諸暨以至溫州,西面則達今江西鄱陽湖。從太湖到寧紹平原,土地肥沃,農業發達!妒酚洝へ浿沉袀鳌氛f:“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边@是說,江淮以南包括太湖寧紹一帶,依靠自然地理特別優厚的條件,人民生活是比較容易的。但“火耕而水耨”,生產力還是低下的。
由吳、越的社會歷史看來,他們的發展相當迅速。但是基礎不鞏固。伍子胥、伯?在吳,范蠡、文種在越,都是楚國人。還有孫武,是齊國人。他們各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尤其是范蠡其人,他不但是政治家,而且是商業家。據說平吳之后,他預見到句踐是個只能“同患難”,不能“共安樂”的人,所以功成身退,而隱居于五湖之間,但是他善于做生意,“三致千金”,成了百萬富翁。伍子胥、范蠡、孫武,本編下,第二章別有傳。
越滅吳后,因與魯接壤,魯國君很希望越的幫助,使他能夠消滅三桓的勢力。公元前474年,魯叔青出使越國①。次年,越執邾子以歸,魯哀公要到越國去。季孫氏害怕哀公將對他不利,從中阻撓而止。宋、衛等國也把越作為霸主。但是,吳越爭霸實際上已是霸業的回光還照了。 歷史
越在戰國初年以后,江淮以北的土地被楚國所占領。因此越就衰弱了。
歷史
公元前306年,楚國乘越內亂,在江東設郡,越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5168.html
相關閱讀:魯國的傳奇寡婦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臧文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