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駐軍口糧而不得不使當地百姓忍受饑餓,如此日積月累,地方上對軍隊的怨氣越來越大。這種情況到1942年河南鬧出大饑荒時達到了頂點,湯恩伯作為河南省的實際軍事負責人也被稱為“湯災”。
1945年在上海受降的湯恩伯 資料圖
本文摘自:澎湃新聞網,作者:楊曉鵬、胡博,原題:湯恩伯:戰功卓著的“中原王”為何聲名狼藉
抗日戰爭中,湯恩伯一直是位頗具爭議性的將領?箲疖娕d時,他還只是全國一百多位軍長中的普通一員,但在經過南口、子洪口和臺兒莊三役后成為全國皆知的名將,此后他長期在河南與日軍大打拉鋸戰,逐漸成長為地方大員,并發展出中央軍三大派系中的“湯系”集團,號稱“中原王”,這在眾多優秀軍官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然而,在經過1944年的豫中大潰敗以及“水旱蝗湯”的劣名之后,不僅“湯系”瓦解,他本人也成為聲名狼藉的罪人。這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呢?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湯恩伯的抗戰生涯。
教官出身的部隊長
湯恩伯(1900.9.9-1954.6.29),浙江武義人,原名湯克勤,以字行。湯恩伯出身農民,幼時因替友人打抱不平惹上官司而選擇投軍避難。幸運的是,他受到了時任師長的陳儀賞識,被保送到日本留學,先在明治大學攻讀經濟學,后轉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華隊第18期步兵科學習軍事。
如果說對湯恩伯有知遇之恩的是陳儀,那培養并提拔他的“伯樂”當屬張治中。1926年7月湯恩伯學成歸國后開始長期從事軍校教育工作,他先后擔任過科員、隊長、大隊長、教育處副處長等職,因教學期間嚴于律己,又提倡因材施教而受到教育長張治中的賞識。
1929年6月張治中開辦軍官教育連,由自己兼任連長,調湯恩伯任副連長。由于張治中需要兼顧全校教育事宜,因此軍官教育連的實際工作全由湯氏負責。此后教育連擴編為教育團,又改編為教導第2師,湯恩伯竟因此一躍成為教導第2師第1旅少將旅長。讓一位從來沒有帶過兵,且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軍人直接當上野戰部隊的旅長,這在全國軍隊中都是極其罕見的。
受張治中的提拔,湯恩伯志得意滿,但在他又一次被提拔為第2師師長時卻嘗到了失敗的苦果。沒有任何作戰經驗的湯恩伯在與紅軍作戰中冒失突進,結果遭到慘敗,落得一個撤職查辦的結局。經此打擊,湯恩伯痛定思痛,他在得到錢大鈞和徐庭瑤的保舉出任第89師師長后連戰告捷,因功被提拔為第13軍軍長。
湯恩伯當上軍長后,以清末名將胡林翼的“要有菩薩心腸,要有屠夫手段”為治軍座右銘,重用黃埔軍校畢業生,作戰時“有功必賞,有過必罰,不識親疏不計近遠,戰時使部曲均畏威懷德,樂為效命”。行軍時,命每個連隊必派1名軍官手持“執行革命軍紀”小旗押陣于后,以保證軍紀。此外,湯恩伯“自奉儉約,平時不講究穿著”,士兵都稱他為“伙夫頭”。在經濟上,湯恩伯主張公開,并“廉潔自律”,不僅使全軍官兵對其信服,部隊軍紀也是全國陸軍中的佼佼者。
第13軍在湯恩伯的不斷建設下,逐漸成為他的基干部隊。此后湯恩伯即以第13軍為基礎不斷壯大,并漸發展成一個龐大的軍事集團。
名將的誕生
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后,湯恩伯的第13軍首當其沖奉命在南口阻擊日軍。南口是平綏線上的要隘,守住此地,則日軍進兵察哈爾受到牽制,更可保山西和綏遠無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33070.html
相關閱讀: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