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揭秘蔣介石將汪精衛炸墓焚尸的真相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近代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邱維達曾任國民黨七十四軍中將軍長,畢業于黃埔軍校第四期,歷經北伐、抗戰諸役,戰功卓著。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后,曾在劉伯承任院長的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任教,后任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1980年代還當選江蘇省政協委員、常委。執行炸墓任務時,正是邱任軍長的七十四軍,所以,邱的文章具有極強的史料性。

  汪精衛墓在南京東郊的風水寶地紫金山南麓,在中山陵西南數里處,位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前方,在東吳大帝孫權墓附近——目前的梅花山上,F在游人可以看到的“觀梅軒”,就是汪墓的原址。

  汪精衛生于1883年5月4日,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出生于廣東三水(現屬佛山市)。汪原名汪兆銘,字季新,“汪精衛”是他的筆名。汪早年是一位十分愛國的熱血青年,曾謀劃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件:刺殺清攝政王載灃。從此名聲大振,舉國敬仰。

  但汪精衛是位個“權迷”,想當統帥,卻又爭不過蔣介石。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摸準了汪的心態,給了他機會。汪于是投靠了日本人,反對蔣介石的抗日救國主張,主張進行“和平運動”。1940年3月,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汪出任“行政院長”兼“國府主席”。從此,汪淪為中國第一號大漢奸。

  患了“骨髓腫”后,汪精衛前去日本就醫,于1944年11月10日不治,死在日本名古屋。汪死后,由日本軍部派“海鶼”號飛機,將汪的尸體運回中國,所用葬具是一口不大的楠木棺材。

  尸體運回后,汪偽政府在孫中山的“腳邊”——能看到的地方,即現在的梅花山上,選了一墓風水寶地,給汪精衛造墓。汪偽政府曾準備花巨款,給“汪主席”建造一座規模相當大的陵墓,并且設計好的圖紙。據一位孔姓工程師透露,汪的陵墓圖案是仿孫中山的陵墓設計的,造價預算是5000萬偽幣。

  因為事急,先筑墓穴。筑好后,即把棺材先安葬了。1944年11月23日,汪偽政權為汪精衛舉行了“奉安大典”。之后,其它地面建筑繼續施工,但汪精衛或許命中該絕,當是時局不穩,汪的妻子陳璧君雖然多次要求工程加快建設速度。但才造好了祭堂,墓室牌坊基礎剛下,日本人就宣布投降了,施工只得停下來。

  何應欽開秘密會議“遷掉”汪墓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下葬一年的汪墓,命運也到頭了。

  據邱維達回憶,炸毀汪墓是有周密安排的,何應欽親自主持會議,要求“遷掉”汪精衛的墓。1946年1月15日夜,邱維達接到陸軍總部參謀長蕭毅肅的電話,他說奉總司令何應欽的指示,要邱立刻去總部參加一項重要會議。等邱趕到黃埔路陸軍總部會議廳時,時南京市市長馬超俊、陸軍總部工兵指揮官馬崇六、南京憲兵司令張鎮、陸軍總部參謀長蕭毅肅,都在那里等候。

  這是一次炸毀汪墓的秘密會議,何應欽親自出席,并主持會議。何首先發言,說:“請你們來商量一件事,希望絕對保守秘密,不得向任何方面泄漏。委員長(蔣介石)不久就要“還都”,汪精衛這個大漢奸的墳墓,居然葬在梅花山,和孫總理的陵墓并列一起,太不成樣兒。如不把它遷掉,委座“還都”看見了,一定要生氣。同時也有礙各方面的視聽。你們詳細研究一下,怎樣遷法,必須妥慎處理。”

  何應欽講完后,就先退了席。蕭毅肅接著發表意見,仍然陳述何應欽的意思。蕭說:“總司令(何應欽)已經接到重慶指示,這個問題關系到國內和國際的視聽,限我們在10天以內處置好。”這次秘密會議確定,由邱維達的七十四軍派出工兵部隊,執行汪墓的遷移工作。

用了150公斤烈性炸藥

  為了配合七十四軍的特殊的秘密任務,在遷移期間,憲兵司令部派兵擔任內外警戒,斷絕行人交通,不許任何人接近;南京市政府也派員協助。

  實際上,在這次秘密會議之前,陸軍總部早已派出工兵對汪墓進行了偵察。當時,陸軍總部指揮官馬崇六告訴邱維達,汪墓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墳墓不大,但相當堅固。汪墓為什么造得這么堅固,除了考慮盜墓因素外,最主要的出于政治報復的考慮,汪妻陳璧君知道丈夫是有“漢奸”罪責的,與蔣介石又不和,她應該擔心丈夫被“曬尸”。

  邱維達聽了介紹后,決定用炸藥炸開墓穴。當時,南京市市長馬超俊對邱維達說,“總座(蔣介石)的意思時間愈快愈好,因為還要整理和建筑別的東西。最好在一切充分準備好的條件下,乘一個夜間就把它處理了。”

  最后決定,在1946年1月20日深夜12時,開始炸墓。后因為準備工作尚未就緒,臨時改在21日行動。為了防止外人知道炸汪墓的秘密,在執行炸墓的前三天,在中山陵與明孝陵之間,就斷絕了行人,禁止游覽。因為太神秘,當時社會上有謠言,稱民國政府又要查捕漢奸,有些在敵偽時期做過壞事的人,都惶恐起來,有的逃走,有的躲藏。

  邱維達安排七十四軍五十一師的工兵營長李東陽,負責現場處理。據工兵技術偵察的估計,大約要使用“提恩提”(TNT)烈性炸藥150公斤,才能全部炸開。爆破時,在現場監督的有馬崇六、馬超俊和邱維達等。

  工兵爆破作業分兩個步驟:第一步,炸開墓的外層混凝土鋼筋部分;第二步炸開盛棺的內窖(墓穴)。在執行爆破時,利用其他音響作掩蓋,以防止巨大的炸藥聲泄密。

  汪精衛棺內沒有隨葬品

  把墓穴炸開后,果然發現了汪精衛的尸棺。馬崇六指示,把汪的棺打開。

  對此指示,邱維達當時覺得有些突然。在秘密會議上,何應欽指示很清楚,規定是“遷移”,而現在將棺蓋打開,又沒有提出遷移到何處去的打算。邱維達知道里面有些不對頭,但不了解他們又搞什么名堂。

  揭開棺蓋,見汪精衛的尸體上面復蓋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子,尸身著偽政府文官禮服,系藏青色長袍馬褂,頭戴禮帽,腰佩大綬;面部略呈褐色而有些黑斑點。由于入棺時使用過防腐劑,所以整個尸體尚保持完整,并沒有腐爛。

  揭開棺蓋后,馬崇六指使不必要的人員暫時退離墓地,由馬超俊進行全部棺內檢查,主要是去尋找有什么葬物。檢查結果,除在汪精衛的馬褂口袋內,發現一張長約三寸的白紙條以外,別無其他遺物。這張紙上用毛筆寫有“魂兮歸來”四個字,下款署名“陳璧君”。據說這張紙上的字是陳璧君從日本接運尸體回國后所寫,以示招魂的意思。

  汪精衛墓內竟然沒有一點隨葬品,出乎不少的意料,這是不是汪自知罪孽深重,有意“裸葬”?此謎,目前已沒有人能解釋得清了。

  汪尸棺被連夜送入火葬場

  馬崇六當即吩咐工兵營長李東陽:“你的任務現在就把棺材裝上卡車,今晚還要將墓地平掉,務使不留原來痕跡。”

  邱維達當時留了個心眼,為了弄清真相,暗示李東陽注意。邱對馬崇六表示,我們(七十四軍)負責到底,派李東陽“護送”運送棺材的汽車,以免中途發生意外。次日清晨,李向陽回來報告邱說,馬崇六將汪精衛的棺材一直送到清涼山(南京城西,現已遷走),將尸體交付火葬場,只費了半個小時,棺材連同尸體全部焚化,并沒有留存什么。

  邱維達這才知道,馬崇六是根據何應欽的另一項秘密指示,按預定計劃實施的。所謂“遷移”,只不過是在會上的一種托詞而已。

  炸掉汪墓后,工兵立即將墓穴平掉了。邱維達在半個月后的2月初,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特地驅車到明孝陵游覽,順便到梅花山散步,發覺梅花山上的景物全非,面貌已全部改觀。梅花山的南北兩面,還開拓了兩條小徑,培植各種各樣的花木。周圍環境,整修一新,與中山陵的秀麗景色,遙相映對,風景確是不錯——汪墓的痕跡一點不存。

  現在,汪墓的地面建筑,只有不遠處的祭堂還在,改為中山陵園管理局的辦公用房,如果不是知情人指點,游人根本就不知道是汪的祭堂。

汪墓與蔣自選墓地風水犯沖?

  蔣介石為何急于炸毀汪精衛的墓?據何應欽在秘密會議上講的話透露,可以得出,公開的理由有二,一是,汪精衛是個大漢奸,不配葬在國都附近;二是,汪墓與孫中山的陵墓并列一起,“太不成樣兒”。

  這個兩個理由,在當時看來是冠冕堂皇的,而且很迎合當時國人痛恨漢奸的的心態。但如果聯系何接下來的話,就頗耐人尋味了——“如不把它遷掉,委座還都看見了,一定要生氣”。大家知道,對汪精衛,蔣介石“生氣”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他們之間在權力場上的角斗一直沒有斷過。不炸汪墓,與蔣介石“還都”并無必然的邏輯關系的,不炸汪墓,蔣會一樣還都。

  那么,不炸汪墓蔣介石會為何“一定要生氣”?結合蔣介石一生的迷信和他之后在紫金山上的自選墓地,蔣介石非炸汪墓不可的原因,昭然若揭——汪墓的存在會破壞蔣介石的風水,礙事兒。

  蔣介石生前曾為自己看過多處葬地,但他一直心儀的地方還是紫金山。1946年春,即炸毀汪墓不久,蔣介石的民國政府從重慶還都南京。還都后的第一件事,蔣介石率幕僚祭拜中山陵。很巧合地是,在祭拜完畢后,時已60歲的蔣介石“扶杖登山”,從紫霞洞西坡爬上層的平崗。蔣介石極目遠望,“喜其山川之勝,林壑之美”。蔣遂囑手下,在他站的地方建一個亭子,即現在的正氣亭,稱“將與國人共游賞之”。

  為什么要在站的地方筑亭,里面有一個玄機:蔣介石選定此處作為自己的墓地了。蔣公開的理由是“將與國人共游賞之”,實際是給自己百年歸葬處留下一個標記。可見,蔣介石那次祭陵后“爬山”,并不是隨意的行為。據說,之前來自其浙江奉化溪口老家雪竇寺的名僧太虛,已相中此處,蔣介石這才借謁陵之便,親自上山,相度自己的“風水寶地”。(我以前曾在博客里聊過蔣介石的自選墓地,詳見蔣介石大陸自選墓地之謎等相關博文)

  從地理上來看,蔣介石自選墓地“正氣亭”所在位置,與汪精衛墓址在風水上確是“犯沖”,因為靠得比較近,都是在孫中山“能看到的地方”。試想,一生獨裁的蔣介石就是不迷信,不考慮風水因素,豈容一個大漢奸、一個多年的政治對手“睡”在自己的身邊?!況且,依過去的迷信,一個偽主席葬在國都城近,也會影響國運的。

  由此聯想,蔣介石還都前急于炸掉汪精衛的墓,并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有成熟考慮的。

  后記一:汪精衛女兒南京“討說法”

  蔣介石炸毀汪精衛墓,最后還是引發了一段風波。

  僅僅半個月后,炸毀汪精衛墓的消息,就泄漏了出去。不久,汪精衛的女兒聞訊從國外趕到南京。她先到南京市政府,要求見馬超俊,氣勢洶洶。馬超俊知道此人為什么事而來,拒不接見。最后派了一位張姓秘書出來應付一番,把處理墳墓的事,全部推到陸軍總部,他自己裝著不曉得這回事。

  汪的女兒又跑到黃埔路上的陸軍總部,要求見何應欽,被門前衛兵擋住。此后,她每天來一次,堅決要見何應欽,但何是不可能見她的,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汪女耍起無賴,又哭又鬧,破口大罵,大聲指責何應欽不應該把她父親的墳墓搞掉,說什么“南京不能葬,就讓我運回廣東去葬好了,難道又礙你們的事嗎”,語言實在難以入耳。

  當時有許多南京市民圍觀。守門者怕鬧出什么亂子,出來一個衛兵長對觀看群眾佯說汪女是一個精神病患者,喝令群眾散開。

  如此下去總不是法子,后來,炸汪墓的“參謀”之一蕭毅肅,想出了一個點子。蕭叫一參謀官出去,帶著兩個警衛員,身佩盒子槍,給汪女來一個下馬威,警告她說:“限你立刻離開,否則,以搗亂秩序和袒護漢奸論罪。”汪的女兒見情況不妙,只好溜之大吉,炸汪墓風波這才結束。

后記二:汪的墓址原擬建葡萄架

  汪墓被炸后,當時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孫科,命令對梅花山地面景觀進行布置。開始準備在原址上建一長方形葡萄架,供游人賞梅休息。后來考慮到葡萄架既不經久耐用,又不美觀,且不適宜布景,于是決定建造一座亭子。

  這座亭子于1947年落成,它是利用承建中山陵園內建筑的不法營造商的罰沒材料,由中山陵園工程科工人,利用空余時間建造而成。因其位于梅花山,所以取名為“觀梅軒”。

  這座亭子東西長約16米,分為三間,東西兩間凸出部分各設一個南、北進口。亭內四周設有磚砌欄桿。整座亭子為混合結構,頂覆藍色琉璃瓦,黃墻紅柱。為了避免游人將亭子與汪精衛墳墓聯想到一起,同時給游人助興,當時具體負責汪墓地表改造的沈鵬飛等人,根據梅花典故以及吳大帝孫權的史跡,為亭子的南北入口擬定了兩個額名和兩副檐聯,經孫科審閱批準后,書于亭上。

  亭南入口,額題“觀梅軒”,兩側楹聯——

  欣敵寇潛蹤,景物依然,河山如故,此日花香鳥語,鐘阜麗明,若同和靖重游,應媲六橋三竺。

  問吳王何處,墳塢已渺,史跡尚留,當年虎踞龍蟠,石城安穩,端賴武鄉定策,永垂九鼎一言。

  亭北進口,額題“放鶴”,兩側楹聯——

  天闕遠瞻鳴鶴舞,孝陵回望伏龍眠。

  題額和楹聯均由孫科題寫,“放鶴”二字的木匾至今猶存。給作者留言查看作者博客

  作者私人律師聲明:本文僅供新浪博客免費閱讀,倪方六享有完全的著作權。使用博客內作品需經倪方六同意,并支付相應報酬(作者聯系方式見本博客首頁)。未經授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刊用、出版上述作品。倪方六保留對非法使用者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41903.html

相關閱讀: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